三、“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前沿趋势分析
研究前沿是指对某一时刻的研究热点领域,其科研产出相对活跃指数明显高于一般水平的科研范畴。利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制作TimeZone视图绘制“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走向,有利于我们科学把握研究热点前沿、预判研究趋势。
1.关键词聚类分析
由图1-6可知,CiteSpace关键词图谱共生成16项,Silhouette=0.9595>0.3,聚类显著,Modularity Q=0.8654>0.7,聚类信度较高。“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围绕16个主题开展,分别为“学习”“教学改革”“思政课”“劳动教育”“思政教育”“大学生”“大数据”“挑战”“专业课程”“人工智能”“课程思政”“信息技术”“多元智能”“智慧教育”“智能制造”“思政教学”。“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关键词聚类信息表见表1-5。
图1-6 “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表1-5 “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关键词聚类信息表
(1)学习,包含的关键词有“高校”“教育方法”“学习力”“精准教学”等。比如,王秀花在《创新性学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中指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网络世界这一兼容并包的特性,尤其要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充实、引导、监控,利用健康有益的内容和灵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创新性学习”实际上是运用新技术手段更新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其教育模式更加灵活生动。
(2)教学改革,包含的关键词有“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体系构建”“多元化”等。比如,颜佳华、李睿昊在《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论纲》中指出:“人工智能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个性化、差异化和精准化,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精准把握,形成平等式、对话式和参与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具体实践上需要遵循从教学工具、对象、过程到信息管理和成果评价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依据思想性和科学性、学科性与整体性、针对性与实效性、能动性与规律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构建“人工智能+思政课”的新模式。
(3)思政课,包含的关键词有“教学伦理”“网络阵地”“互联网”“一体化”“智能思政”“人本化”等。比如,操菊华的《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精准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图景》,刘佳的《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高校思政课情景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李忠华、蔡丽华的《智能化与人本化融合:人工智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趋向》等,均是利用智能化赋予的新技术、新平台、新手段,为破解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问题提供新的图景。
(4)劳动教育,包含的关键词有“精准思政”“人文素质”“劳动素养”“发展路径”等。比如,周美云在《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何以必要与如何可能》中对劳动教育在智能时代的发展背景、现实意义、实现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亟需从理念、内容和方法上进行转型重构。要理念先行,明晰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立场;要以内容为王,构建发展的劳动课程教材体系;要加强方法转型,善于运用技术优化劳动教学模式”。
(5)思政教育,包含的关键词有“创业精神”“以生为本”“行为导向”“案例教学”“思政元素”等。比如,黄焕汉在《人工智能促进思政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定位、创新理念与未来展望》中,将人工智能作为促进思政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理论生长点。人工智能对学校思想与道德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只成为一个简单的科技工具,其国际运用情况和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中都蕴含了特定的政治思想色彩。
(6)大学生,包含的关键词有“自我管理”“智能手机”“价值观”“人生观”“课程建设”等。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是青年群体中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生力军。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改变以往“粗放式”的选题和研究视角,将目光转向高校大学生群体的“集约型”研究范式,能够更大程度地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性、调查问题的穿透性以及分析问题的科学性。比如,袁春艳、刘珍珍的《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与因应研究》,马云霞的《“互联网+学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优化》,胡华的《人工智能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及应对策略》,等等。
(7)大数据,包含的关键词有“技术优化”“大数据”“智慧课堂”“翻转课堂”“智能算法”等。人工智能的进步是建立在学习海量的数据基础之上的。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域中,有不少学者将大数据运用作为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叉融合的关键要点。比如,张琼、高盛楠、李玉纯在《大数据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重要价值与实践进路》中充分肯定了将大数据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具有培养“强国一代”大学生、满足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价值。面临着认知困境、数据信息困境、技术运用困境等实践困境,需要精准到人、事、时、势,构建覆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数据采集系统,全时在线、实时更新、即时研判的机制以及前瞻型、主动型、智能型应用平台,从而实现点面结合、立体突破。
(8)挑战,包含的关键词有“变革”“专业课”“人才培养”“新工科”“课程设计”等。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究竟是机遇居多,还是挑战居多?有学者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收集信息的范围已拓宽至虚拟世界,意味着现实边界的诸多现象在现代科技推动下拥有了新的‘坐标’。这一方面加速了信息交往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另一方面将现实世界的人们和信息世界的网民共同束缚在虚拟世界,给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实践活动带来了新挑战。”关于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风险与挑战问题也是学界密切关注的热点。
(9)专业课程,包含的关键词有“职业素养”“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三全育人”“叙事模式”等。比如,曹如军、亓梦雪在《论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发》中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强调“应基于目标导向,在顶层设计上强化课程的规划与组织,在具体操作中注重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和课程资源的有机统整,并努力追求课程个性化”。
(10)人工智能,包含的关键词有“伦理”“优化路径”“算法”“精准化”等。任志锋、姜泓滢在《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内涵、问题与路径》中指出:“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握科学化的‘时代问题’;根据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科学化的‘中国问题’;顺应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把握科学化的‘教育问题’。”把握科学化的“时代问题”,需要思考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把握科学化的“中国问题”要将“人工智能”所具有的共性寓于“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之中,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升华为具有全球化人工智能的现代性。把握科学化的“教育问题”,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将人工智能特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合,推动人工智能正向赋能思想政治教育。
(11)课程思政,包含的关键词有“三重维度”“产教融合”“课程融合”“智能控制”等。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比如,谢幼如、邱艺、黄瑜玲等在《智能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与方法》中以课程与教学论为指导,突出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创新,形成智能时代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还有学者从逆向思维方法论视角,深入探讨了在大数据与智能时代,如何引导学生构建数据科学思维体系,以重塑数据科学思维体系的“心”“脑”“体”为着力点,解决专业课教学向理想信念教育、学术能力培养、社会责任培育等多向度延伸的问题。
(12)信息技术,包含的关键词有“云教学”“信息技术”“价值理性”“智能思政”等。信息技术作为囊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对人的思维活动、交往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选择等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温晓年、谭秋浩在《信息技术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限度》中分析了信息技术大规模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导致的后果,即人新的异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被遮蔽。为此,应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统一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指向,通过突出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功能、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等实践策略,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13)多元智能,包含的关键词有“自媒体”“学生评价”“公众平台”“网络思政”“易班”等。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加德纳(H.Gardner)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该理论对智能进行了“分解”,强调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七项智能,从而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多元可能性提供了学理基础。比如,蒋冬梅、张昕在《论多元智能学生评价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运用》中充分肯定了多元智能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强调其“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有效弥补了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
(14)智慧教育,包含的关键词有“路径探索”“智能时代”“教学方法”等。“智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变革、推动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学者将智慧教育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强调“智慧课堂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指导,主要针对教学目标、学习模式、学习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教学模式的二次逆序创新”。
(15)智能制造,包含的关键词有“智能终端”“信息化”“人机交互”“课程体系”“专业技能”等。智能制造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强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工业以太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的集成。有学者结合课程思政的功能与特点,对智能制造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深入讨论。比如,王荣扬、何彦虎认为,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国家产业政策体系和家国情怀,在第二课堂教育中加强团队协作和创新创业实践意识教育,有利于强化专业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
(16)思政教学,包含的关键词有“改革”“多媒体化”“策略”“思政建设”等。比如,张耀天、周青山在《冲击与融合:大学思政教学“智能课堂”环境下教师能力重建之思》中从教师主体重建、价值重建和能力重建方面,对大学思政教师的职业能力展开讨论。王晓波在《器道法术:思政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中运用中华哲学思想探讨思政教学的信息化之“器”,以此推进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2.关键词趋势导向分析
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呈现不同时间段的关键词的演进与发展趋势,本书对关键词进行Timezone可视化,分析“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2000—2022年的研究特征以及各阶段的研究主流,从而探索出该领域的动态演进。图1-7为“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Timezone图,在时间维度上展现关键词的演进,可以清晰直观地展示研究趋势。某一时间段内的文献较多,说明当时的研究学者重点研究该领域,时间段间的节点连线表明传承关系,两个时间段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以连线的多少呈现。由图1-7可知,2000—2017年的节点最少,仅为“学习”“高校”“实践”“教育方法”“学习素质”等,且连线较少,这与上文年发表量分析保持一致,此时是“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起步探索期。2017—2022年对“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更加深入,关键词密集分布,主题广泛,此时为研究的爆发期。而后,我们预测,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将更密集地侧重于“人工智能”“精准思政”“思政课”“融合创新”“内在机理”“深层逻辑”“风险防范”“场域运用”等具有较强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的理论和实践命题。
图1-7 “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Timezone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