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历程
全球财经智库始于1884年,至2022年其发展历经138年,不仅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的洗礼,还经历了“进步时代”“大萧条”和“金融危机”的涤荡。在发展的历程中,各国财经智库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项目组根据全球财经智库的成立年份,将财经智库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1所示),并充分总结了各个阶段财经智库的特征。
图1-1 全球财经智库发展历程阶段划分
在战后经济重建之时,众多著名财经智库在各国经济学家、政治家和商人的呼吁或捐助下成立。这些智库在知名学者的带领下,秉承用知识力量化解国际矛盾、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保护人民权益的初衷为各国政府提供了大量具有参考意义的政策制定依据,而政府对于智库智力支持的依赖是智库持续蓬勃发展的动力。
在意识形态碰撞的时代,各国财经智库以更多元的形式成立和发展起来。依赖智库治理支持的政府开始出资支持智库的建立以及研究项目的开展;信仰学术自由的大学开始在内部建立独立的研究中心;而具有政党倾向的个人或团体则成立了明确支持某党派的政策倡导智库。
在社会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全球多数财经智库将研究视野聚焦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经济平等发展”“商业创新”等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领域。在该时期,财经智库重视国际交流,充分通过媒体评论、举办论坛等公开形式表达其观点,并主动开展“教育公众了解公共政策”等各类教育培训活动。
(一)初创阶段(1900—1945年)
全球财经智库数据库中处于初创阶段的财经智库共有51家,其中美国财经智库21家,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财经智库20家。1900年至1945年间成立的财经智库多由著名企业家、经济学家或个人慈善组织等私人部门建立和管理,主要关注国际事务和国内公共政策两个研究方向,在智力资源匮乏的时代,受到了公共部门的信赖,并促进政府承担新的社会责任。
1.财经智库多由私人发起并创建
美国21家早期财经智库中有11家是由著名企业家资助并发起的,这些智库大多致力于国内公共政策和经济周期的研究。这些智库包括罗伯特·布鲁金斯创建的“布鲁金斯学会”、钢铁大王卡耐基资助成立的“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柯达公司创始人乔治·伊士曼捐资成立的“政府研究中心”(Center for Governmental Research,CGR)、通用公司董事长小阿尔弗雷德·斯隆创建的“税务基金会”、美国汽车公司Studebaker总裁与其他商业领导人共同创建的“经济发展委员会”(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CED)等。
部分第一代全球财经智库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发起建立的,此类财经智库受到经济学家思想的影响重点关注商业周期和经济发展。这类财经智库包括德国经济学家伯恩哈德·哈姆斯(Bernhard Harms)建立的致力于研究世界经济的“基尔世界研究所”、美国经济学家韦斯里·米切尔(Wesley Mitchell)创立的专注于美国经济研究的“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德国经济学家恩斯特·瓦戈曼(Ernst Wagemann)创立的专注于商业周期研究的“德国经济研究所”(Germ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DIW)、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哈伍德建立的“美国经济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AIER)、荷兰诺贝尔经济学得主扬·廷伯根(Jan Tinbergen)建立的“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Bureau for Economic Policy Analysis)等。
2.财经智库研究领域以国际关系、公共政策和国内经济为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的召开促成了“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以及美国的“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CFR)的建立。这两个具有影响力的外交事务智库的成立,也给予其他国家灵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紧随其后也成立了智库机构,即“澳大利亚国际事务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AIIA)和“新西兰国际事务研究所”(New Zealand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NZIIA),致力于研究本国外交政策以及国际事务。同时期成立的还有致力于刺激社会经济发展的巴西财经智库“盖塔利奥·瓦尔加斯基金会”(Fundacao Getulio Vargas,FGV)以及致力于完善本国社会政策的“加拿大社会发展委员会”(Canadian Council on Social Development,CCSD)。
(二)快速发展阶段(1946—199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各国经济逐渐复苏,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迅速成立了大量财经智库,并带动全球财经智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1981年到1990年的十年间,美国新增财经智库数量达到顶峰,即全球311家新增财经智库中有104家智库是美国智库。而该阶段的全球财经智库主要呈现了以下四个特征。
1.公共部门开始参与财经智库创建
(1)各国政府、机构逐渐参与到财经智库建设过程中
1946—1990年间成立的智库中有102家智库是由政府部门或机构组织参与发起创立并由政府直接或间接资助的。这类智库包括1951年由德国雇主协会联合会和德国工业联合会共同创建的“德国经济研究所”(German Economic Institute,IW),1974年由加拿大总理皮埃尔·埃利奥特·特鲁多建议、政府支持成立的“弗雷泽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等。
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日本财经智库应运而生。其中较早成立的是1958年由日本政府机构经济产业省创建的“发展中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IDE),该研究所是目前日本最大的社会科学研究所。而日本规模最大的经济研究所“野村综合研究所”也成立于该时期,是由日本金融公司野村集团于1965年出资建立的财经智库。
(2)多所大学开始建立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从1955年开始,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始建立独立的财经类研究中心。其中最为知名的是耶鲁大学的“经济发展中心”(Economic Growth Center)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于1973年创建的“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后者由福特基金会资助,其建立的初衷是提供军备控制和减少核威胁的分析。
2.财经智库的研究领域扩展为战后经济重建、战略部署和能源环境经济
第二阶段智库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左右,当时美国政府试图为冷战时期的国家安全事业和国内反贫困战争集结尖端技术专家。1946—1970年,美国涌现的大量财经智库致力于应对公共部门不断增长和美国作为全球超级大国的建立。其中,1961年由美国前国务卿迪恩·艾奇森(Dean Acheson)、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歇尔计划”和“冷战”重要决策参与者创立的“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致力于促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欧洲继续共同合作,并提升大西洋共同体在应对全球挑战时的领导地位以及国际影响力。
以军事战略研究闻名的兰德公司也成立于该时期。1946年兰德公司作为美国空军的研究项目落地于道格拉斯飞机公司,旨在于和平时期继续为美国军事部队提供研究和分析。该智库成立以来,其研究成果涉及美国多方面政策决策,如“太空竞赛”“美苏核武器对抗”等。
同样在该时期,1952年成立的美国智库“未来资源组织”(Resource for Future,RFF),成为全球第一个专注于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财经智库。该智库是在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的提议下成立的,最初由福特基金会资助,专注于自然资源稀缺和进口依赖问题,进而拓展到能源环境经济学研究领域。
3.具有政治偏向的财经智库涌现
英国最早的保守党派智库“弓箭集团”(Bow Group)成立于1951年,该智库致力于对抗社会主义和工党代表智库“费边社”,英国前首相、保守党派领导人约翰·梅杰曾是该智库的主席。另一个英国最有影响力的保守党派智库“经济事务研究所”(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IEA)成立于1955年,该智库致力于通过分析和阐述市场在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中的作用来增进对自由社会基本制度的理解。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随着美国尼克松总统的上任,推崇自由贸易、推行减税、削减社会福利的新保守主义开始在美国逐渐发展,并在80年代罗纳德·里根总统时期进一步成熟。这期间,大量的具有明确党派偏向的智库成立,包括著名的保守主义智库“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哈特兰研究所”(The Heartland Institute)、“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ouncil,AFPC)、“克莱蒙特研究所”(Claremont Institute)、“加图研究所”(Cato Institute)、“美国和平研究所”(United States Peace Institute,USPI)等。其中“传统基金会”出版的《领导手册》(Mandate for Leadership)成为里根政府的重要政策参考依据。
4.关注地方政策(州级)的区域财经智库逐渐增多
由于美国财经智库发展成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各州开始建立关注地方政策的区域财经智库。例如,1985年成立的“优先公共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Priorities,CPPP)专注于研究美国得克萨斯州当地政策问题。再如,1987年成立的“麦基诺公共政策研究中心”(Mackinac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MCPP),致力于改善美国密歇根州人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三)多元化发展阶段(1991—2008年)
20世纪90年代后期,苏联的瓦解标志着美苏冷战的结束。在这之后的20年中,美国财经智库发展进入了缓慢下行的阶段。而以英国、欧洲财经智库为首的全球财经智库进入了多元化发展阶段。全球财经智库新增数量也在 2007—2008年达到顶峰。1991—2010年全球智库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冷战结束后原本封闭的社会民主化、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扩张。如前所述,1991年以前,大多数财经智库位于美国和加拿大。20世纪 90年代发生的民主化和自由化变革实际上为财经智库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崛起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全球财经智库数据库收录的500家智库中有近半数财经智库成立于该阶段,其中新增速度最快的国家是英国,总量增加最多的是欧洲,而美国新增财经智库在该阶段处于发展相对均衡的状态。
该阶段全球财经智库的特征与上一阶段部分美国财经智库相似,主要有以下三点:①各国大学开始建立独立的经济金融政策类研究中心。例如,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院成立的“亚洲与全球化研究中心”(Center on Asia and Globalization)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2008年建立的欧洲知名外交政策智库“LSE IDEAS”。②财经智库涉及环境能源经济研究等跨学科领域。例如,瑞士建立的“欧施格气候变化研究中心”(Oeschger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③财经智库全球化发展,建立分支机构。例如,1992年兰德公司在荷兰代尔夫特建立了“欧美政策分析中心”,该智库致力于对后冷战时代欧洲和北美面临的重要政策问题进行研究。1997年,兰德公司将该中心升级为欧洲分公司(RAND Europe),并分别在柏林、伦敦和布鲁塞尔开设新的办公地点以便开展多领域研究工作。
(四)平稳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
从2009年至今,全球新增财经智库数量呈现剧烈下降的趋势,785家智库中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财经智库成立于该阶段。从各国新增财经智库数量来看,这个阶段新增智库仍主要集中于美国、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而亚洲国家以及澳洲国家新增财经智库数量已经递减至个位数。从研究领域来看,这个阶段成立的财经智库开始更多关注可持续发展、创新、科技等领域。这个时期成立的具有代表性的财经智库是数据创新中心(Center for Data Innovation),该智库是由美国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于2013年资助创建的,旨在提高美国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中由数据驱动创新的收益。
造成全球新增财经智库的速度大幅减缓这一趋势的原因可能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结果,如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导致机构捐款减少从而引起智库资金竞争压力剧增、新成立的智库缺乏启动资金和资本以及试图限制智库数量和影响力的政府消极监管政策等种种因素。下一节将针对财经智库发展历程中所需考虑的核心问题进行逐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