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长江经济带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依托长江经济带而存在,涵盖11个省(直辖市),总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是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集中分布地,也是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是集文化、旅游、生态、经济、交通于一体的复合型廊道,也是连接“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通道,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游憩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交通强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为廊道构建提供了优越的宏观政策环境,同时也提出了打造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精品廊道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高质量发展要求。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尺度、跨区域遗产廊道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等作为代表性的线性文化遗产廊道,已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美国运河类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中国大尺度流域生态与文化景观的保护提供了良好借鉴。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遗产廊道和长江旅游的研究虽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效,但立足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新情境,从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构建视角对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进行的系统研究则较为鲜见。本书立足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要求,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从长江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出发,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将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生态与文化旅游廊道作为一个重大专题进行系统研究。
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构建涉及的因素众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问题。本书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学理层面对廊道构建的空间布局、总体思路、要素系统、品牌建设、机制保障等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从实践层面提出廊道构建的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具体而言,本书在阐述研究背景、目的、内容、方法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廊道构建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首先,本书研究了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的基础理论、国内外现状、主要问题及价值功能;阐明了遗产廊道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旅游功能系统理论等基础理论,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了美国伊利运河,加拿大里多运河,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等国内外典型遗产廊道的启示及借鉴。
其次,本书研究了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的空间布局。以点-轴开发理论为依托,突破传统的旅游廊道定性研究方法,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从旅游廊道构建视角对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旅游廊道的空间特征及布局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一是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旅游廊道在空间网络上由三个旅游聚集区和两个旅游组团构成;二是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旅游廊道在空间布局上由三个核心省(直辖市)、三级旅游廊道系统和三个旅游功能区构成;三是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可通过核心省(直辖市)培育、旅游廊道分级、旅游功能区打造等实现廊道旅游协同发展。
再次,本书研究了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廊道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和推进路径。研究表明,廊道发展总体目标是打造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精品廊道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使其成为立体展示中国山水人文精华和国家形象的国际黄金旅游带、全面推进中国旅游业改革发展的示范引领带、助力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的旅游经济集聚带。廊道构建应当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二是坚持文化赋能,内涵发展;三是坚持通道支撑,融合发展;四是坚持创新驱动,协调发展。廊道构建应当注重从基础层面、外延层面、规划层面、交通层面和管理层面统筹推进。
最后,本书研究了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实施路径,对廊道要素系统、品牌体系、生态保护及保障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长江三峡旅游廊道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指出,廊道构建要注重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系统两大要素系统建设;明确廊道旅游品牌塑造与营销的目标,系统构建廊道旅游品牌体系,加强廊道旅游品牌整合营销;加强廊道重点旅游资源保护,建立廊道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廊道绿色旅游发展机制;注重从协调机制、协同机制、开发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合作机制等方面构建廊道旅游发展保障机制。此外,本书通过长江三峡旅游廊道的案例研究,指出廊道构建对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本书对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生态与文化遗产廊道构建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但廊道研究整体上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由于廊道沿线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复杂,且涉及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加上调研范围之大和时间精力有限等原因,本书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廊道遗产保存情况及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收集资料有所欠缺、对廊道内部分要素的判断有待进一步考究、廊道系统研究深度不够等,上述不足在后续研究中将会予以改进和完善。
张玉蓉
202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