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浅谈夫子
今日不说论语,我不是说书人,不会按着头把四书五经说一遍,没意义,也没资格。
想学四书五经,有大把的渠道去学。
学了两天夫子的君子之道,今天,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夫子本人。
去看看夫子,是何以被称为万世师,又何以被奉为圣人。
夫子的生平不需我说,能看的资料网上都有,至于不能看的。。。有没有先不说,即便有咱也接触不到。
记住一句话:给你看的,都是你能看的。
要想不被人牵着走,就得通过现有资料,去窥视被隐藏起来的那一部分。
所以啊,别人家一带节奏开黑,你就跟着黑,仔细想想黑的背后,隐藏了什么?
打住,不能再深入了。
大家都知道夫子:删诗书,定礼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作六经,设君子六艺。。。
在此,我便通过一段情景再现,给大家叨唠叨唠。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东郭门外。或人谓子贡曰:“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繇,其肩似子产,然自腰已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然如丧家之狗。”
子贡以告,孔子欣然而叹曰:“形状未也,如丧家之狗,然乎哉!然乎哉!”
——《孔子家语》
说: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独自一人站在东城门外。有人遇到了正在寻找师父的子贡,那人就告诉子贡:“东城门外有个人…累然如丧家之狗。”
子贡纳闷啊,心想:这个人说的是什么啊,似尧,似皋繇,似子产,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哪有人会长成这个样子的?再说了,师父他老人家文质彬彬,巍巍荡荡,怎么可能形同丧家之狗呢…
带着这种疑惑,子贡去到了东城门外,果真见到了孔子。于是便把心中的不解,告诉给师傅。
孔子听了,晒然一笑,叹了口气对子贡说:“赐啊,虽说这个人描述的外貌不是我,但说我是丧家之狗,哈哈哈,确实如此,确实如此啊”。
有人说,这是段对话表达了孔子乐观,豁达的态度;说从这里就能看出,孔子不但善于自嘲,还很幽默风趣。
对此,我只能说你真的很幽默。
为何?诸位且听我慢慢道来。
举个例子:
我和朋友逛街,走散了。(没有电话啊,有电话能叫走散么)
我满大街的找人,别人都说不清楚,或是没看到,你去别处找找;这时,有个人过来告诉我,时代广场那边有个人,长得跟个妖怪是的,穿的还不如个乞丐,你去看看吧。
别问我去不去,你看那人挨不挨揍就是了。
正常人谁会这么给人指路?欺负子贡身为读书人,大庭广众之下不破口是吧。
那既然不正常,咱就看看,他为什么不正常。
姬家,享有天下七百九十年。
周朝,分西周与东周。东周又分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
周以礼治国,周公制礼。
(礼早已出现,周公制礼是在众多之礼中,选出一套礼仪作为定式,整个天下共行一套礼仪。做到天子居中,而众诸侯共尊之。)
一直到孔子所在春秋之时,几百年的时间,此中增增补补之礼,何其之多。
(可以把视角调回到现在来看一看,自全面依法治国起,至今才多久?各种法,各种修订,各种增补。何其之多。而在依法治国以前,法便早已存在。)
春秋之时,礼崩乐坏。礼何以崩?乐何以坏?
这是时间的积累所致。
履霜,坚冰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王朝的更迭,不是一句当政统治者残暴不仁,便能解释的。
这就好有一比:
在一个镇子上有五个村子,一个村子发展的比较好,另外四个村子跟着那个村子混,日子过得也不错。在选镇长的时候,也都在发展好的那个村子里选人。突然某一任镇长,变得脾气不好,残暴不仁。对所有人都随意打骂,甚至将人殴打致死。另外四个村子一合计,这么下去不是办法,咱们得反抗。于是几个村子合起伙来,把那个发展好的村子给屠了,只留下老人,妇女和稚童。共同瓜分了那个村子的资产,然后再圈片地,把老人和妇女孩子全赶到圈起来的地方,告诉他们,以后就在这安安分分的活着吧。
试问,谁残暴?
且看三代夏商周之王朝更迭,那是动辄几百年的积累所致。
所以商汤伐夏桀,武王伐殷纣,诸侯莫不跟随,桀纣之百姓莫不摇声相庆。
何也?天下苦其久也。是以行征伐而得仁义,天下挥手可定也。
有人说秦朝二世而亡,又如何说?
这里我先埋个伏笔,秦朝死就死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上。包括后世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元。为什么那么乱?
根源全在这句话上。
现在,让我们再看回孔子。
孔子适郑,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学说“仁义礼法”之时;周游列国,发生于孔子在鲁国,毅然辞官而去之后;辞官是因为自己“仁义礼法”,在鲁国得不到施行,没有了希望。
而孔子,是在五十岁的时候,在鲁国出任大司寇一职,摄行相事。
周游列国到郑国,也就是上文所述之事件,发生在孔子六十岁的时候。在此事之前不久,孔子师徒被陈国派人围困,绝粮七日(是绝粮七日,不是被围困七日),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相救,才得以幸存。
介绍完背景,咱看回原文。
或人谓子贡曰:“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繇,其肩似子产,然自腰已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然如丧家之狗。”
九尺六寸:两米多高,形容一个六十岁的老头?
河目隆颡:圣贤之相。就好比在说:那人长的慈眉善目,一看就是九世而生的的大善人。
其头似尧:尧以仁治世,禅让于舜。
颈似皋繇:皋繇,于尧舜之时,主刑法。行五刑五教,主张德法相结合。
肩似子产:子产,执郑国之政。当时的郑国内外交困,岌岌可危。是子产“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不及禹者:禹,夏朝第一位君主。自此帝王更迭,由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何解?子贡不懂,孔子懂了。
在孔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思想主张的路途中,遇到过多位“喝骂”自己的人。这些都是得道之人,他们的出现不是为了阻止而辱骂;而是为了让孔子放下徒劳的行为,天下大势滚滚如潮,不可阻挡。他们是心疼孔子才出言“喝骂”,以期望孔子能回心转意。
回家安享晚年不好么?在鲁国好好做你的大司寇不好么?坐享儿孙之乐不好么?
道、德、仁、义、礼、法,相继治世。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现在礼之不行,自当有法治世。就算你再怎么效仿周公:删诗书,定礼义,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徒劳啊
周之气数当尽则尽,王朝更迭,此乃大势。为何你在知天命之后,还要,行如此大逆不道之事…糊涂啊
你好好的看看你自己,把自己搞成了什么样子:空有一身常人高不可攀的道行在身,满嘴的仁义道德,将一身的圣贤之相摆在脸上,你给谁看呢?唯恐别人不知道你啊,君子被褐怀玉,难道你是不知道吗,就你能是吧?道德仁义,讲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何你还不醒悟。子产救了郑国又有何用,最后还不是要被别人所灭掉?你挽这将倾之大厦又有何用,徒劳而已。这是大势,你阻挡不了。停下吧,学学禹不好么?礼之不行自有法来相代。看看你现在的样子,兜兜转转这么久,老了老了,不好好安享晚年,把自己搞得这个不疼那个不爱,多么文质彬彬的一个得道之人,最后却落得,要靠楚国之蛮夷相救的地步。你何苦啊。
这就是此人托子贡,转达给孔子的话。
孔子懂了,所以才有孔子的释然一笑。
我可没有那么高的道行,我也只是想尽我一份力罢了。
安享晚年当然好,在鲁国做我的大司寇当然好,坐享儿孙之乐当然好。
可礼要亡了,后世之人,苦啊。
丧家之犬,便丧家之犬吧,
求仁得仁,又何怨?
为什么孔子一生倡导仁义,行礼仪?
不是孔子没得道,孔子当然得道了。
孔子的学说,是为天下之黎民百姓而定,在礼崩乐坏的当时,道德太过遥远,遥远到即便是道德之下的仁义,人们都看不到。
不得已之下,只好给世人画下一张的大饼,叫仁;告诉世人,大家好好倡行礼仪,自然能够成为圣仁之人。
望仁而行义,怎样做到集义而行?自然是靠礼仪来约束世人。
孔子说:仁者仁心,至诚无息。
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同样画了一张大饼,叫佛,并留下能使后人一步一步成佛之法。
佛言:即心即佛,一念不起,一念不息。
甚至在更遥远的西方,耶稣同样画下了大饼,叫圣灵,并引导大家,如何回归圣父的怀抱。
耶稣说:跟随我,我便是光;我与你同在。
所以说,圣人同心,圣人同理,圣人同道。
有人说孔子之所为,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统治?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唯有统治者推行礼法,望仁而行;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上下一心,百姓自然能在其中得安逸。
世道之所以乱,道、德、仁、义、礼、法更迭治世。
不是道、德、仁、义、礼不好,而是治世的手段在发展中,变臃肿了,在治世之初,当然好说,哪里有缺补哪里就好了。可经过几百年的滋养,左缝缝,右补补,这些治世的手段(即道、德、仁、义、礼),一个接一个的,把自己养成了不会翻身的胖子。所以孔子删诗书,定礼仪,企图恢复到,礼仪治世的最初,那个只有伦理纲常的礼仪骨架的时候。
删诗书:大周几百年累积之诗书,何其多?亢冗杂乱。何以诗三百,思无邪?是那些传播的邪思淫语的诗,都被删掉了,仅收录诗三百于《诗经》之中,便足矣。
定礼仪:大周几百年累积的礼仪,何其多?不是当世之人无礼可依,是礼太多了,繁杂而重复,孔子做的,是删除其不必要的礼仪,仅留存一些必要存在的礼仪,为什么不全删了?无礼,则纲常失序,无礼,社会秩序就崩了啊(是社会秩序崩了,不是社会崩了,社会是不会崩的)。
无礼的世界什么样子?拿出手机,随便打开一个 App,看五分钟你就知道了。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这个末礼时代,能救礼的,便只有礼了。于是孔子便从最初的依礼治国取道,望仁义而行礼仪,以期望重新唤醒存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仁义,礼仪。
作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大周几百年的存货,没书了?不是没书,是书太多了,孔子是从中删繁就简,定下了一条“仁义礼仪”之纲常的框架。
在当时,世有《易》者三:《连山》、《归藏》、《周易》。孔子择《周易》而行,为何?因为当时是周之天下,当然奉行周之道。怕世人不懂,孔子做十翼以辅之;
唯有《春秋》,孔子以“春秋笔法”,改动多处,没办法,不改就失礼了。于失我与失礼之间,孔子毅然选择牺牲自己的名声,要维持礼仪纲常。
记史以实,孔子能不知道?
孔子自言:“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
设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这些是孔子创造出来的?怎么可能,这是孔子在大量的玩乐项目中,甄选出来的,说君子要玩就玩这些便够用了,别的不需要。
为什么孔子,一直倡导的是学做君子?
君子,君之子;诸侯国,国君之子,是要将来接任国君之人。
现在做君子,未来做国君,做国君了以后,便将君子之道,施行于天下。
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什么要做君子,而不是王子?
在其邑,不议其大夫,礼也;在其国,不议其王者,礼也;在其公司,不议其老板,礼也;
君子相去而不议非,礼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礼也。
别以为古人愚昧、无知、落后,会这么想的人才是无知。
古人只是知识面窄,知识普及度不高,仅在贵族阶层流传,老百姓接触不到。但这不能说明古人是傻子;相反,知识面窄反而有机会钻研更深,即便仅在贵族阶层流传,几百年的时间,贵族得有多少人?
为什么周朝积累了这么多,后世看不到?
孔子删定,战争遗失,始皇烧书,再加上咸阳那场大火。
现代人之所以“聪明”,是知识普及了,知识面广了;然而那么广的知识面,哪个精了?
人啊,知道的越多,才知道自己有太多的不知道;往往那些自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的,其实什么都不知道。
这就是信息差。
以今之我见,非昨之我见;
以昨之我见,非昔之我见;
安知他日之我见,不非今日之我见邪?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以下:
非夫子,天将丧其斯文也。
非夫子,人之失礼者,两千年矣;
非夫子,天将万古如长夜。
天下大势,王朝更迭,礼法相代。岂是一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能道尽?
一将功成万骨枯,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中间多少兴亡事,几多白骨戍荒丘?
佛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惟圣人,能以大慈之心,大悲之心,逆天起笔;
惟圣人,能以大无畏之心,以一己之力,燃万古之明灯;
惟圣人,能功不计当代而利千秋。
以上皆我之见,亦非我之见;
——末法时代后生文柒参上
——时甲辰年丁卯月癸未日
202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