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什么我有家?为什么人会说话?为什么小婴儿不会说话?为什么人会变老?为什么人会死?为什么人会长头发?为什么人的手会动?为什么有人是男的,有人是女的?男生爱哭为什么很丢人?死神会不会死?
为什么蜘蛛要织网?为什么树是绿的?为什么树上会长苹果?西瓜虫能变成西瓜吗?为什么螃蟹横着走?为什么汽车能跑,玩具不会跑?坐汽车里看路边的树,树为什么会跑?“打水煎包”是用棍子打吗?
为什么晚上有月亮,没有太阳?为什么天上会下雨?
时间是什么?时间有生命吗?时间能停下来吗?时间能回到过去吗?时间能弯曲吗?
为什么数字会数不尽?火箭能飞到外太空吗?为什么风车转起来以后像是不动的?垃圾食品为什么那么好吃?国家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三八”妇女节?……
看着如此多的“为什么”,你惊讶吗?
美国加州大学发展心理学家米歇尔·乔伊纳德(Michelle Chouinard)在分析了4个孩子与看护人之间200个小时的对话记录后发现,2~5岁的孩子平均每分钟要问1~3个问题,每年大约要问多达4万个问题。
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实验人员给胎儿播放不同的音乐,最开始播放的时候,胎儿会明显地随着音乐产生胎动。经过几次重复,胎儿对声音就不再有反应,因为他们对这些声音已经很熟悉了,但是换一种音乐以后又会产生新的胎动。这表明,人类在胎儿阶段就已经对新奇的事物有好奇心了。
其实不止人类有好奇心,动物一样具有好奇心。比如我家的小猫,对任何我新带回家的东西都要探索一番,扒拉我背包里的东西、撕破我的快递包裹、摇晃我新插的花、抓挠我新换的沙发巾……科学家通过实验对此进行了严格的求证(科学家可能是世界上最具好奇心的一类人了)。心理学家津巴多(Zimbardo)和蒙哥马利(Montgomery)把一群老鼠关起来,不吃不喝几天之后,再把它们放到有食物和水的迷宫中。面对它们迫切需要的食物和水,80%饥饿口渴的老鼠在逃出牢笼的头两分钟内居然去玩走迷宫,而不是马上去填饱肚子!你看,在我们看来似乎只知道混吃混喝的动物都具有好奇心。
为了回答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为了协助他们一步步地掌握知识,为了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为了教会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了协助他们探索更广阔的未知世界,我们是不是应该多给孩子读一些百科类的书、科普类的书,也就是非虚构类图书呢?
非虚构类图书包含认知世界的知识,能够满足我们“为什么是这样”“原来是这样”的好奇心,并带来快乐。比如,“啊,我知道了,原来蜘蛛是这样捕食和躲避天敌的”“啊,原来小婴儿是这么来的”等。现在,非虚构类图书的形式既多样又有趣,从洞洞书、立体树、触摸书、胶片书、3D书发展到VR图书。比如,描绘火山爆发的立体书,带有胶片的《第一次发现》,VR图书《艺术跑出来了》,3D镜面绘本《不可思议的彩虹》,会融化的感温变色书《企鹅冰书:哪里才是我的家?》,等等。
这些奇思妙想的图书不但在内容上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在形式上也制造了更多的惊奇,给儿童带来了通过动手获悉谜底后的愉悦感和丰富的感官体验。世界知名的非虚构类图书出版机构DK公司的一本书《DK儿童百科全书》,完美诠释了非虚构类图书在满足儿童好奇心方面的价值。
其他又如,通识绘本《太阳在哪儿充电?》,展示人体结构的《如何制作一个哥哥》,讲解常见昆虫的《生命的奇迹》,介绍工程与机械原理的《万物运转的秘密》,解释时间概念的《呀!时间》,解释万物奥秘的《十万个为什么》,等等。
阅读非虚构类读物,有不同于阅读小说、童话等虚构类读物的乐趣。亚历山大(Alexander)[1]调查了一组8~14岁的学校儿童接受和阅读非虚构类读物的情况。在学校进行的阅读挑战活动中,他组织学生阅读科普书,并在活动前后对学校老师和学生进行了测试。在参与非虚构阅读之前,大多数学生对科普书等非虚构类读物的态度是感到枯燥、畏难,或者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读这类书籍;稍微积极一些的态度是愿意参加挑战。
挑战活动结束后,学生发现阅读科普书本身就是快乐的源泉。亚历山大的结论是,阅读虚构类读物和非虚构类读物的乐趣可能存在不同,阅读非虚构类读物的乐趣包括很多种,有外在竞争乐趣、内在动机被激发的乐趣、审美乐趣等。
那些对故事书不感兴趣的人,可能对科学图画书更感兴趣,他们可以从非虚构图书发展出对阅读的兴趣。在《阅读的秘密》一书中,我分析过为什么虚构类图书会吸引大部分人,但是事实上有些人可能并不喜欢虚构的故事书。我在为家长做咨询的时候,就碰到过几个这样的孩子。难道他们从此就要跟阅读失之交臂了吗?当然不会。后来,我根据他们喜欢的领域,推荐了一些难度适宜的科普书。结果,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不断地阅读非虚构类图书,爱不释手。苏珊娜·史密斯(Susannah Smith)[2]为6位不怎么喜欢阅读的男孩推荐了足球、恐龙、太空等领域的非虚构类读物,结果这些男孩从以前不爱阅读、没有自信的状态最终成为这些领域的小专家,赢得了同龄人的尊重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