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国外工业设计概况
1.2.1 国外工业设计发展概述
人类设计活动的历史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和工业设计阶段。
设计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是向一定目标或价值进行的造型活动,这些石器已体现了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其形式感中的曲直、比例、尺度等因素尽管尚在萌芽阶段,但是已经孕育了人类的造型观念与方法,即设计目的与标准化的思想开始出现,人类设计开始萌芽。
手工艺设计阶段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此时人类开始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为另一种物质,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出现导致设计产生了质的飞跃—功能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在手工艺作品中开始体现,标志着手工艺设计阶段的开始。
工业设计阶段是工业革命后,大批量生产特征引发设计活动进入的时期。就工业设计发展过程来看,工业设计阶段大体上可划分为4个时期。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酝酿与探索时期,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环境,生活在工业化国家的建筑师、设计师们急于探索一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设计道路。此时德国“德意志制造同盟”的成立,开创了设计的思想体系,成为现代设计发展的理念基础。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是形成与发展时期,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短暂时期,是现代设计的真正发展时期。期间相继涌现出如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以及影响至今的“包豪斯”等设计运动及理念。在美国,工业设计师开始出现,工业设计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工业设计已经有了系统的理论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但尚未能真正与大工业、批量化生产、国际范围内的消费市场联系起来。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工业设计的成熟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的复兴推动了设计活动和理论的发展,各国都形成自己的设计理论。这一时期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工业设计走向成熟。
20世纪60年代至今,后工业社会的出现与科技的发展使得工业设计开始与先进的技术结合起来,如高技术风格、绿色设计等流派应运而生,工业设计开始走向多元化。
1.工业设计的酝酿与探索阶段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工业化生产的崛起使得新旧设计思想开始交锋,设计改革运动使传统的手工艺设计向工业设计过渡,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及德意志制造同盟等机构都在为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探索道路。
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产品难以沿用手工业产品上的古典装饰来满足用户传统的审美习惯和需要,尤其在1951年伦敦“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之后,工业化生产与产品的审美属性之间产生了巨大鸿沟。此时拉斯金提出设计革命,强调设计的重要性与功能主义立场,认为设计应该区别于艺术;莫里斯倡导并掀起了“工艺美术运动”,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作品强调“师承自然”,向人们提出了工业产品必须重视研究和解决在工业化生产方式下的工业设计问题,如图1-1所示。19世纪末在欧洲兴起的新艺术运动从自然界中抽象出来的形式替代古典装饰,作品多以象征有机形态的抽象曲线作为装饰纹样,这种打破古典装饰传统的思维为20世纪现代工业设计的兴起开辟了道路。新兴艺术作品如图1-2所示。
图1-1 工艺美术运动作品
工业设计在理论和实践中真正的突破,源于德国设计理论家、建筑师穆迪修斯于1907年10月倡议并组成的德意志制造联盟。该联盟旨在探索如何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并按照物质的深层本质来获取产品的形式。联盟中心人物贝伦斯的代表作品如图1-3所示。制造联盟的设计师为工业设计进行了大量的设计,并希望将标准化与批量生产引入工业设计中。继德意志制造同盟之后,奥地利、英国、瑞士、瑞典等国也相继成立了类似的组织,开启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活动,为工业设计的研究应用奠定了基础。
图1-2 新艺术运动作品
图1-3 德意志制造同盟的中心人物贝伦斯代表作品
2.工业设计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的概念和形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而新技术和新材料则为实现新的功能提供了可能性。在此阶段,代表性的流派主要有俄国构成主义运动、荷兰“风格派”运动,代表性的组织为包豪斯学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工业设计已经有了系统的理论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并确定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
(1)俄国构成主义运动:1917—1931年,构成主义在俄国兴起,它力图表现新材料本身特点的空间结构形式,热衷于科学技术,认为技术是商业社会中的基本因素,这种强调设计与工业化世界的关系的思维,让设计开始走向实用的范畴,其代表作品是第三国际纪念塔,如图1-4所示。
图1-4 俄国第三国际纪念塔
(2)荷兰“风格派”运动:1917—1931年,以蒙德里安、里特维尔德为首的“风格派”运动聚焦于新的美学原则探索,希望能够找到更加简单、更具国际性的术语来建立国际风格的基础。“风格派”运动追求机器产品中完美与简洁的物质形态,为现代主义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其代表作品有蒙德里安的作品《红、黄、蓝的构成》、里特维尔德设计的红蓝椅等,如图1-5所示。
(3)包豪斯学校:以柯布西埃、格罗皮乌斯等为首的包豪斯学校在设计风格上深受构成主义和风格派的影响,极度追求几何图形的结构完整与平衡感,崇尚色彩的单纯、明快,同时主张功能第一、形式第二,其风格对欧美影响深远,该时期的代表作品如图1-6所示。包豪斯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打破了纯艺术与使用艺术的界限,在艺术和工业结合的思想指导下,特别重视机械化生产和设计工作的密切关系。包豪斯形成了现代工业设计的风格,提出了现代设计的基本要求,为现代工业设计提供了历史范例。
图1-5 荷兰风格派代表作品
图1-6 包豪斯学校代表作品
图1-6 包豪斯学校代表作品(续)
3.工业设计的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工业的复兴推动了设计活动和理论的发展,此时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现实和重建的需要,这种任务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技术性的,一种是艺术性的。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业生产中,并发展了一种强调机器效率的工业设计风格;英国、意大利等国家试图从家用产品中着手创造一种大众认同的生活环境。
美国工业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从商业性设计与“优良设计”的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作品如图1-7所示。工业设计与人机工程学、生态学、经济学等现代学科结合,开始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
德国的工业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有着坚实的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旧受到德意志制造联盟促进艺术与工业相结合的思维和包豪斯的机器美学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功能主义。如图1-8所示,布劳恩公司生产的收音机和唱机组合采用典雅纯粹、理性诗意的简约形态,通过融入系统化的设计理念,完美体现了德国工业设计功能主义的基调。
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工业设计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采用了“双轨制”。一方面在服装、家具、室内、手工艺品等设计领域系统地研究传统,以求保持传统风格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在高技术的设计领域则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大量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按照现代设计的需求进行设计,如图1-9所示。
图1-7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代表作品
图1-7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代表作品(续)
图1-8 布劳恩公司生产的收音机和唱机组合“白雪公主之匣”
图1-9 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计的代表产品
英国的工业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形成了以轻巧、灵活和多功能设计为特征的“当代主义”风格。但在20世纪50年代,这种追求“优良设计”的设计机构理想与追求流行风尚的大众趣味之间开始出现冲突,于是开始各自发展。最终,英国形成了由企业带动的主流现代、功能性、市场性比较强的设计风格与由独立设计师们带动的个性、颠覆、艺术性、展示型突出的设计风格同时出现的现象,如戴森设计的DC36吸尘器与雷斯于1951年设计的“安德罗普”椅,如图1-10所示。
图1-10 戴森设计的DC36吸尘器与雷斯于1951年设计的“安德罗普”椅
意大利的工业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深受美国“优良设计”的功能主义与商业性设计两方面的影响,通过与传统相结合,创造出了意大利式的设计,其通过形式上的创新而产生特有的风格与个性,对整个设计界产生了巨大冲击。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意大利设计与新的金属、塑料生产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美学,如“拉克西康80”型打字机与尼佐里设计的“米里拉”缝纫机模型,如图1-11所示。
图1-11 “拉克西康80”型打字机与尼佐里设计的“米里拉”缝纫机模型
4.工业设计走向多元化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资本主义从国家垄断进入跨国公司垄断,国际交往频繁,市场的国界逐渐消失,国际标准的出现与技术的同质化产生了一种国际化的设计趋势。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绿色设计、高技术风格等流派席卷全球,创造出了设计上的多元化局面。
(1)高技术风格。高技术风格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这种美学直接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点,尤其是在家具电器上,主要强调技术信息的密集,面板上密布繁多的控制键和显示仪表,造型上多采用方块和直线,色彩仅用黑色和白色,看上去像一台高度专业水准的科技仪器,如图1-12所示。
图1-12 高技术风格代表作品
(2)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的,后现代主义提出“少就是乏味”的口号,即喜欢以简化、变形、夸张的手法借鉴历史,并与艳丽色彩与玩世不恭的手法主义结合起来。它强调设计的隐喻意义,通过借用历史风格来增加设计的文化内涵,同时又反映一种幽默与风趣之感。如图1-13所示,设计大师索特萨斯为奥利维蒂公司设计的便携式打字机,外壳为鲜艳的红色塑料,其雕塑感与人性化的设计风格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特征。
图1-13 奥利维蒂公司设计的便携式打字机
(3)绿色设计。绿色设计又称为生态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起的一种新的设计方式,源于人们对于现代技术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体现了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中的每个决策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不仅要尽量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和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也是绿色设计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