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保”政策效果评估:老年人主观福利与儿童人力资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和儿童人力资本的影响。具体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分析法、描述统计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

1.理论分析法

在运用数据对每个具体的研究问题进行统计描述和实证检验之前,本书通过已有文献及理论对影响机制与逻辑进行尽可能全面的阐释。本书主要借助福利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家庭行为理论,以及既往研究的结论与推断,从多个角度对“新农保”如何影响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和儿童人力资本进行理论分析。

2.描述统计分析法

本书运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微观追踪调查数据,描述与总结农村老年人21世纪以来各个主观福利指标的变化趋势及特点,以及农村儿童的健康与教育指标的总体情况和群体差异。与此同时,回顾“新农保”政策的实施过程、特点以及农村居民的参与情况。

3.实证分析方法

首先,本书运用工具变量法(2SLS)、断点回归法(RD)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法(PSMDD)等方法评估“新农保”政策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影响的因果关系,并区分“新农保”的主观福利效应在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之间的差异。其次,本书使用路径分析等方法探讨“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路径以及对留守老人影响机制的特殊性。再次,本书运用基于PSMDD的分位数回归讨论“新农保”与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差距的关系,并对留守老人群体进行单独考察。最后,本书以儿童健康和教育为人力资本的表征,运用固定效应(FE)模型等对“新农保”养老金在家庭层面的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新农保”对农村儿童健康与教育的影响渠道,促进对“新农保”政策效果的全面理解。

4.对比分析法

在描述老年人主观福利总体变化趋势的同时,本书还根据老年人个体特征进行了分组比较以及城乡对比。在实证分析时,本书不仅考察了“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和儿童人力资本的总体影响,也进行了多个标准的分组回归,以此获得不同群体的差异,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

本书的数据主要来自二手数据库。其中,在总结21世纪以来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时,本书采用的数据主要是2002—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实证分析部分主要运用2011年和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农村老年人的数据,考察“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对比了该政策对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的影响差异;使用2008—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分析“新农保”对农村留守老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及其机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以农村儿童健康和教育为人力资本的表征,探索“新农保”对老年人的影响在家庭层面的溢出效应。接下来对数据库进行逐一简介,数据的使用与处理过程将在后面几章中进行具体说明。

1.CHARLS数据库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以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的大型家户调查,是较具代表性的全国微观调查。其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家庭中45岁及以上的居民。CHARLS问卷设计借鉴了国际经验,包括美国健康与退休调查(HRS)、英国老年追踪调查(ELSA)以及欧洲的健康、老年与退休调查(SHARE)等。调查内容包括家户信息、被访者健康状况和功能、体格测量、医疗保健与保险、工作、退休和养老金以及收入、支出与资产等情况。CHARLS最早于2008年对浙江与甘肃两省32个县的2850个被访者进行预调查。全国基线调查于2011—2012年进行,覆盖28个省(区、市)的150个县,约1万户家庭中的1.7万人。2013年CHARLS进行了首次追踪调查,以后的追踪调查每两年进行一次。CHARLS调查抽样遵循多阶段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PPS)抽样,分别在县(区)、村(居)、家户、个人层面上进行四个阶段的抽样。在县级抽样阶段,以每个区县的人口为基础,使用地区、城乡以及人均GDP划分层级,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50个调查区县。而后,运用相同方法在每个区县抽取3个村或社区,最后得到450个村或社区。按照预调研得到的每个村(居)24户有效家户估算需要抽中的样本户数量,并在80户内进行相应数量的样本抽取。最终,基线调查抽取样本户23590户,而后根据每户45岁及以上的条件得到有效样本17587个。

2.CLHLS数据库

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是由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研究院组织的中国老年人追踪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国23个省(区、市),调查问卷分为存活被访者问卷和死亡老人家属问卷两种。存活被访者问卷的调查内容包括老人及其家庭基本状况、社会经济背景及家庭结构、经济来源和经济状况、健康和生活质量自评、认知功能、性格心理特征、日常活动能力、生活方式、生活照料、疾病治疗和医疗费承担;死亡老人家属问卷的调查内容包括死亡时间、死因等内容。该调查项目在1998年进行基线调查,在选取县、县级市、区以及村(社区)调查点时也根据多阶段PPS抽样原则进行抽样。此后分别于2000年、2002年、2005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进行了跟踪调查。1998年及2000年CLHLS调查对象是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而后从2002年开始,调研对象年龄范围扩大到65岁及以上老人以及35—65岁成年子女子样本。在2002年、2005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的跟踪调查中,年龄为35—110岁的被访问者人数分别为20428、18549、20366、10191人和7192人。其中,2011年和2014年除长寿地区健康老龄化典型调查外的全国其他调查点跟踪调查中,没有新增替补受访者,仅访问上次调查被访、仍然存活的老人以及上次调查被访后已去世老人的亲属。

3.CFPS数据库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是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SSS)开展的一项全国性综合社会调查,旨在反映中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的现状与变迁,为经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相关主题学术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撑。CFPS的基线调查于2010年进行,调查采用多阶段PPS抽样,样本覆盖全国25个省(区、市)的16000户家庭,能代表全国约95%的人口。基线调查结束后,项目组每两年进行一次追踪调查。截至研究进行时,项目组已搜集并对外公布了4期数据,分别来自2010、2012、2014与2016年的全国追踪调查。CFPS调查中分为四类主体问卷,分别是村/居问卷、家庭问卷、成人问卷与少儿问卷。16岁及以上的个人完成成人问卷,15岁及以下的个人问卷主要由主要看护人进行代答,其中10—15岁的儿童完成额外的自答问卷。CFPS数据提供个人受访者的基本人体测量数据、养老金状态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社会经济信息。由于2010年的基线调研问卷和之后几轮的问卷不同,且并未包括详细的“新农保”政策相关信息,在进行研究时,2016年数据还未完全公开,所以本书主要使用的是2012年和2014年两轮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