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框架
(一)研究目标
本书的主要目标是基于具全国代表性的微观调查数据,通过影响评估的方法探究“新农保”政策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及主要作用途径。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异质性分析探究政策效果差异,包括其在不同类型老人主观福利水平上的分布,以及在不同个人与家庭特征等方面的不同,特别是“新农保”主观福利效应关于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的差异。此外,鉴于中国农村存在大量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一国情,本书以健康和教育为儿童人力资本的表征,探究“新农保”对农村儿童人力资本积累的溢出效应,以及该影响的群体异质性和作用机制。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为决策部门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状态并提高其主观福利水平,以及有效促进农村人力资本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农村老年人和农村儿童,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其中,留守老人(儿童)是指因子女(或父母)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开农村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在家留守的老年人(儿童)。本书在分析过程中注重留守与非留守群体之间的对比。根据研究目标,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运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回顾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总体情况与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变化趋势的个人特征差异,以及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城乡差异。
第二,基于2011年和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滞后项估计、工具变量法(2SLS)、断点回归法(RD)和路径分析等方法,系统地考察“新农保”政策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及该政策对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的影响差异。主要回答“新农保”主要是通过绝对收入水平提升还是相对收入状况改善来提升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水平的问题,并比较“新农保”的主观福利效应关于留守状态以及其他老年人特征的差异。
第三,基于2008—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的三期面板数据,主要运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尤其是留守老人主观福利及其不平等的影响及其原因,并讨论、检验“新农保”与包括留守老人在内的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差距的关系。其中,影响渠道分析将影响路径具体化为老年人生活方式(食物消费、劳动与闲暇以及健康行为)和生活水平(经济状况、代际转移支付、医疗与照料情况),以此进一步细致地分析“新农保”如何影响农村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并区分留守老人与总体的差异。
第四,基于2012—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2SLS)以及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法(PSMDD)等分析“新农保”政策对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健康的溢出效应、异质性以及作用机制。与此同时,本书还利用CFPS数据,进一步考察了“新农保”对农村儿童教育水平和教育表现的影响、群体异质性以及主要作用机制。对“新农保”政策在家庭层面的儿童人力资本溢出效应进行分析,有助于扩展“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主观福利影响的理解。
第五,在得出“新农保”政策对农村老年人,特别是留守老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异质性、作用途径以及溢出效应等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转移支付制度、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增进老年人主观福利,以及促进农村人力资本发展的政策设计,提出相应的针对性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