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好家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原生家庭如何影响大学生成长

小丁一直盼望着上大学,他每天努力学习,终于如愿以偿。进入大学之后,就开始军训了,紧张的节奏正是他喜欢的,生活过得井井有条。但是大一下学期开始,他却不愿去学校了。原来,在那个漂亮热闹的校园里,其他同学三五成群地结伴同行,他总是形单影只。在人群里他感觉不自在,无所适从,即使和同学在一起时,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可是一个人的时候又觉得很孤单。这和他在家的情形是那么地相似……从小到大,父母都建议他以学习为主,不要太在意其他东西。父母对他算是很宽容吧!主要会关心一下学习成绩,其他的一般不太过问。像现在这种状况,他也不可能去找父母倾诉,因为他与他们之间没有交流的习惯。

小丁的这种两难处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和原生家庭有什么关系呢?

前几年有一部热播剧,叫《都挺好》,讲述了一位事业有成的女强人深受家庭困扰,一直在努力治愈家庭给她带来的伤害。当时网友讨论的一个热门词叫原生家庭,大家会认为自身表现出来的问题大都是原生家庭引起的。那么,原生家庭到底对大学生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 依恋及其类型界定

心理学中有一个比原生家庭更经典的概念——依恋。

依恋是什么?它是我们人生最初的一种亲密关系。关于依恋最经典的研究是一项有关恒河猴的实验。小猴子一出生就被研究员放到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有两个所谓的“妈妈”,一个是铁丝做的,胸前挂着奶瓶,可以24小时供应奶水;另外一个是布艺的。这只小猴子很聪明,喝奶的时候会去找“铁丝妈妈”,但是更多时候会依偎在“布艺妈妈”身上。

依恋有一个特点,即寻求跟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在那里寻求安全感。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孩子小时候可能愿意和很多人玩,但是在他疲惫或者要睡觉的时候,他会认定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主要依恋对象。

依恋的另一个特点是当依恋遭到破坏时,比如主要抚养者不在场,依恋者就会表现出情感上的痛苦。这个特点可以延伸到人类婴儿依恋类型的科学评估上。有一位叫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研究者做过一个名为“陌生情景”的测试。她邀请了多个一两岁的小宝宝和他们的妈妈来到一个陌生的房间,一段时间后,她示意妈妈离开——观察妈妈离开和妈妈回来与他们重聚这两个时间段内孩子的表现。她根据孩子的表现把人类的依恋分成四种类型:安全型、不安全—回避型、不安全—抗拒型及混合型。下面我们具体谈谈前三种类型。

1 安全型

当研究者示意妈妈离开时,孩子哭了,但是妈妈回来之后,他在妈妈的安抚下又会平静下来。这种依恋称为安全型依恋。

2 不安全—回避型

当妈妈回来把孩子抱起来时,孩子表现出回避的态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发现,妈妈是否在场对有些孩子的情绪没有影响,妈妈走了,他无所谓,妈妈回来了,他也比较冷淡。这就是不安全—回避型。反观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妈妈回来他会表现得非常高兴。

3 不安全—抗拒型

孩子在妈妈离开时,与安全依恋型的孩子一样,表现出不安。但是当妈妈回来将他抱起来时,他会表现得抗拒。妈妈递给他玩具,他甚至会不接受。也就是说,妈妈不在时他希望妈妈回来,但是妈妈回来之后他又很生气。这种依恋类型称为不安全—抗拒型。

这些是婴幼儿早期表现出来的依恋类型。为什么说依恋或者原生家庭重要呢?因为它不仅影响当下孩子对人际关系的看法,还会影响成年之后其交友和亲密关系的形成。

下面列举了三种孩子在大学阶段的具体表现,家长们可以看一看,哪个类型更符合你的孩子?

第一种是安全型。这类人与他人相处时非常放松,不会让人感觉过度卷入,但又没有特别疏离。此类大学生进入学校后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甚至在恋爱关系的处理上都会相对顺利一点。

第二种是不安全—回避型。这类人与他人相处时,一般能在刚开始礼节性的交往中表现得友善;但当你想跟他进一步交往时,他会下意识地后退,给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对于大学新生而言,他也许是第一次来到陌生的城市,尝试融入陌生的群体,因此人际支持非常重要。当面对学业或者适应压力时,不安全—回避型的个体因为没有朋友,甚至不知道怎么去建立亲密关系,就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等问题。

第三种是不安全—抗拒型。一些恋爱中的年轻人可能会患得患失,他总想跟他人百分之百地绑定,但又担心别人会拒绝,处于又爱又恨的纠结状态。

这三类儿时建立起来的依恋类型会影响一个人成年之后的人际交往,也会影响下一代,这就是依恋的代际传递。如果祖父母的教养更多是支持性的,父母的教养多半也会倾向于支持性,孩子就很可能是安全依恋类型的。如果祖父母是忽视型教养的,其父母大概率也是同一类型,其孩子就很容易出现其他几种类型。不安全—抗拒型孩子的祖父母和父母很可能是高控(利用高度集中的管理来控制对方的行为)的。例如,对大学新生家长来说,虽然浙大提供很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但父母们可能还是会不放心孩子的方方面面,会担心孩子的吃、穿、冷、热。有些父母因此会时不时地打电话给孩子,会经常查岗,如果孩子没接电话,甚至会产生灾难性思维。这种高控或过度卷入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抗拒行为。

二 如何与孩子交往

作为大学生家长,怎么做合适呢?如图1-1所示,首先,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的父母以前是怎么对我们的,然后体会我们应该怎样对孩子。

图1-1 家长该如何与孩子交往

除了客观地认识自己,还要客观地认识孩子,知道自己的孩子大概是什么样的依恋类型。如果孩子有不安全—回避型的倾向,家长就应该反思一下自身是否对孩子关心不足。有家长曾说:“孩子大学阶段是我感觉最舒服的时候,因为我终于把他送进大学了,而且还是这么好的大学,我也放心了。”但是孩子进了大学不等于进入保险箱,父母还是应该给予其适当的关注。在大学里,有些学生考进来时分数很高,但可能一个学期之后就会收到退学警告。这些孩子除了学业有压力,也常常表现出回避型的特点——不知道怎么跟朋友交往。如果孩子是不安全—抗拒型的,那么家长需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空间,因为孩子已经读大学了,是成年人了。家长需要适当地放手,因为我们不仅希望孩子学习好,以后能够找到好工作,更希望孩子适应社会、人格健全。从这个角度来讲,家长们可能要学习适当地退出“舞台”,接受孩子慢慢远去的身影。

本节我们谈论了依恋及其类型。了解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后,下节我们将谈谈家庭教养方式。

扫码观看生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