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监察御史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唐朝监察御史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故又自言系出中山。为避安史之乱,随父寓居苏州嘉兴(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一说出生在嘉兴。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毛泽东十分喜爱刘禹锡的诗句,1961年9月16日,他应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楼绍明的要求,书赠刘禹锡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五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第21页。1965年6月20日,毛泽东评价刘禹锡道:“刘禹锡的文章不多,他所作《天论》三篇,主张‘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之说。他反对迷信。刘禹锡可以说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五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第502-503页。刘禹锡是唐朝著名诗人,还是一位官居监察御史,又出生、成长于嘉兴的官员。

刘禹锡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展开了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的“永贞革新”。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岁,赠户部尚书。

进士及第

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在江南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作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贞元六年(790)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宏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在任上,刘禹锡纵论汉史道:“东汉自桓、灵二帝起,外戚、宦官相继干政,天下沸腾,两次党锢之祸压制了士林清流,黄巾之乱严重动摇了国本,平叛战争却造成了更危险的军阀割据之局面,最终导致了汉王朝的灭亡。”每论及此,联想到当世宦官得势、藩镇割据、国力空虚、皇权不张,未尝不扼腕叹息。

贞元十六年(800),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擢升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杜佑自淮南入朝,拜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实掌相权。这再次成为刘禹锡擢升的契机。在杜佑的关注下,御史中丞李汶奏刘禹锡清正廉洁、官声上佳,辟为监察御史。监察御史虽品秩不高,为正八品,但其执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等实权,因此,也称“八品宰相”,许多二三品大员在街头见到监察御史,也得下轿回避。刘禹锡刚过而立之年便获得如此要职,心花怒放,心想自己从此可以施展青云之志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写下《望赋》以表达此时的心境:“望如何其望且欢!登灞岸兮见长安。纷扰扰兮红尘合,郁葱葱兮佳气盘。池象汉兮昭回,城依斗兮阑干。避御史之骢马,逐幸臣之金丸。”

刘禹锡与柳宗元、韩泰等时常一起在韦夏卿府中听名士施士匄讲《毛诗》。施士匄讲学挥洒自如、随心所欲,绝异于前代经师之拘泥古板,他以丰富的学识和辩证的思考重新梳理毛注中的《诗经》,饶有趣味,令人耳目一新。刘禹锡和柳宗元、韦执谊、韩泰、王伾等在追随施士匄持经考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经以致用的学风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为他们未来倡导的政治革新,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在取向上形成一致。

担任监察御史稍久,刘禹锡便发觉这“八品宰相”其实难为。大唐此时,早已不是纲纪严明、法令威赫。他离开长安六年,这六年中,官风日下、民生凋敝。宦官及其党羽横行于市,根本不在监察御史管辖之内,就连地痞恶霸也多有以宦官为后台,令执法者徒叹奈何。更讽刺的是,德宗皇帝对监察御史们并不信任,命北司宦官刺探百官行止、民间议论,就连御史台也在北司的监视之中。刘禹锡虽有革新之志,却也只能宝剑静卧匣中,以待飞天之时。

因久居长安,刘禹锡、柳宗元便与王叔文等人常常走动,韦执谊亦已升任吏部郎中。在王叔文主导下,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东宫周围。感受到日益澎湃的时代脉动,刘禹锡心中的期望愈烧愈烈,期待着有朝一日可以将满腔的烈焰喷涌而出,焚烧一切腐朽与肮脏。

永贞革新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唐德宗卒,唐顺宗即位。

顺宗为太子时,即有变革新政之志。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柳宗元、程异、凌准、韩泰、韩晔、陈谏以及陆质、吕温、李景俭等,也都与二王相结,最终形成一个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

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刘禹锡与革新派主要做了以下几件大事:一是企图抑制藩镇势力,重建中央集权。浙西观察使李锜,原兼诸道盐铁转运使,使“盐铁之利,积于私室,而国用日耗”。至是解其职,将财政大权从藩镇收归中央。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节度副使刘辟求总领三川(即剑南东川、西川及山南西道),并扬言:“若与某三川,当以死相助;若不与,亦当有以相酬。”王叔文大怒,欲杀刘辟,刘辟仓皇逃走。二是企图抑制宦官势力,夺回国家军权。先罢禁掠人扰民的宫市及五坊小儿,再减停宫中闲杂人员及内侍多人俸钱,以抑制宦官势力。然后,以右金吾大将军范希朝为京西左、右神策军节度使,度支郎中韩泰为其行军司马,以夺回禁军军权。可惜,当宦官醒悟后,知道“从其谋,吾属必死其手”,于是便密令诸将勿以军权授人,使革新派的计划落空。三是惩贪鄙、用贤能、免苛征、恤百姓。京兆尹道王李实,为唐宗室,残暴掊敛,被贬为通州长史,市井为之欢呼。用能吏杜佑摄冢宰,并兼度支及诸道盐铁转运使。接着还召被贬贤臣郑余庆等回京。郑余庆后任宰相多年,颇有清誉。规定两税外,“不得擅有诸色榷税”;常供外,“不得别进钱物”。并免除百姓积欠的租赋课税,达五十二万六千八百四十一贯(钱)、石(粮)、匹(绢)、束(丝、草)。

但此次革新由于积弊难返,加之种种困难,最终失败。贞元二十一年(805)五月,王叔文因前充度支及盐铁转运副使,加拜户部侍郎,俱文珍等已趁机削去王叔文翰林学士之职。翰林专掌机密诏令,职权甚重。王叔文失去此职,便无法领导变革新政运动。王伾为之一再疏请,也只允许“三五日一入翰林”。形势已经不利。至此,王叔文又因母丧去位,形势更急转直下。

“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

贬谪生涯

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行至江陵,再贬连州(今广东省连州市)刺史。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被贬在朗州前后近十年。其间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元和九年(814)十二月,他才与柳宗元等人奉诏还京。但不久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励精图治,发展农业生产,使连州大治。

元和十一年(816)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句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元和十四年(819),因母丧才得以离开连州。

长庆元年(821)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刺史。

长庆四年(824)夏,调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通判。

宝历二年(826)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陋室明志

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按唐时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但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刘禹锡不以为意,反而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山清水秀。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更加恼怒,又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激愤之中,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遂一气呵成,写了—篇《陋室铭》,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此篇千古佳作,堪谓字字珠玑、错落有致、构思巧妙、寓意深刻。《陋室铭》充分表达了刘禹锡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晚年生活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史、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842),刘禹锡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

学术成就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论文,如《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都征引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二是杂文。一般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七篇;也有的是“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如《华佗论》《辩迹论》《明贽论》等。这些作品,短小精悍,隐微深切,或借题发挥,针砭现实;或托古讽今,抨击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祭韩吏部文》),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论文的重视。刘禹锡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为切中肯綮的评价。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著作是《天论》三篇。在宇宙论方面,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比柳宗元更进步。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

刘禹锡以自然科学为根据,补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观。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刘禹锡认为整个自然界充满了有形的物质实体,天地之内不存在无形的东西。他批驳了魏晋玄学、佛教和道教关于“空”“无”是宇宙本原的理论,认为“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空”不能超越物质形体而独立存在。这是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发展。

由于长期经受磨难,刘禹锡对政治、历史、天道、人生都做过深刻的思考,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他在《子刘子自传》中对自己作了总结评价。自为铭曰:

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寝于北牖,尽所期兮。葬近大墓,如生时兮。魂无不亡,庸讵知兮。

《新唐书》称道:“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白居易评之:“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

万世传颂

作为监察御史,刘禹锡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故而常常忤逆权贵,遭受贬谪。但他痴心不改,即使在忧患频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沉重的心里苦闷,还常常吟出一曲曲孤臣的哀唱,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他曾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

作为诗人,刘禹锡十分善于作诗。他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难慕知己。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首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后世不断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