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乡土记忆的痛感表达——《鄱阳湖与女人》赏析
形似“宝葫芦”的母亲湖、生命湖、希望湖、财富湖——鄱阳湖,见证了一次又一次历史浪潮,演绎出一曲又一曲人间悲欢。从鄱阳湖历史文化的纵深中,走出了一个个神思妙笔、气质芳华的作家。或者纪实,或者浪漫;或者穿越,或者魔幻。怀着乡土情怀,担着文化使命,举着精神旗帜,田园叙事、炊烟往事、生命记忆、生活体验、文化思考等命题,如一幅幅妙趣横生的山水画,亦如一幅幅写真纪实的油画,一一呈现给世人。年过不惑的李冬凤,不经意的几年之中,已由一位机关干部,华丽转型为一位学有所致、著有所成的青年作家。她以拾穗者的姿态,怀着对土地的深情,对土地和劳动的赞美,每一次弯下腰身,都能从田园中拾起一株闪着晶莹珠光的稻菽,从粮食的定义中找到生活的本真,从生命的疼痛中发掘人性的光亮与阴暗。《鄱阳湖与女人》记录着她的成长,集结着她的乡土经验。
鄱湖地带,农耕与渔猎交织。面对面的人际关系,终老家乡的盘根错节,积淀了厚重的民风民俗。生生不息的人文传唱中,女人似水一样坚韧,似水一样柔情,似水一样生生不息。如果鄱阳湖是一个周而复始、春秋轮回的圆圈,那鄱湖水韵便是岁月荡开的涟漪,荡出渔舟唱晚,荡出五谷飘香。家族在春夏秋冬里开枝散叶,生活在柴米油盐中悲欣交集,所有这一切,都缘于一根人伦纽带的维系。那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女人。
《鄱阳湖与女人》是冬凤的处女作,一经出版便引来多方关注。我一口气读完了这部慰情之作,在此就其中的几篇谈点印象:《牯牛父母》讲述作者孩提时代惊人一幕,认牯牛为父母,温暖地叙述了万物有灵、感应相生的生命理念。《大山深处》展现给我们的是蓼子花海、紫云英的田塍,是山坳、湖汊,是一条通向外面世界的道路,因这条情感之路,大山深处的儿女子孙从传统走向现代,风俗民情有了新的内涵,鄱湖女人精打细算的日子,也就有了一番新的天地。《小脚外婆》是一个女人的编年史,在风俗风情里展开延伸,在亲情编织的伦理中生根发芽、拔节扬花,同时也是鄱湖人家、乡土人文的编年史,人人相同、年年相似的人情礼俗、喜怒哀乐集结在一个鄱湖女人的身上,鄱湖女人似水的特质滋润万物,女人是鄱湖乡土的胚胎。《青瓷》《大娘》《外婆》几篇,同样是写鄱湖水边的女人各不相同的生活遭遇,苦难与悲剧,坚韧与倔强,带着鄱湖女人普遍具有的光泽,照亮了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的记忆,鄱湖女人的性情与命运,在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中,在日复一日琐碎无趣的物事上,在一波三折的人生经历中,如琵琶急促,如洞箫呜咽,如唢呐哀婉,如古钟沉寂……
冬凤笔下,大部分是写女性,展现女性命运,描写女性情态,寻思与女性有关的幸福和爱情,打捞与鄱阳湖有关的生活和历史记忆。她以女性的细腻笔触,她以生命亲历的深刻体悟,她以鄱湖灵气赋予她的想象力,讲述一位又一位平凡母亲,记录一场又一场岁月雨风,解析一道又一道幸福公式。她的笔下,把母亲叫“姆妈”,一个“姆”字,把鄱阳湖边女人的生活和命运鲜活而精准地勾勒出来。“姆”的工作是服侍他人,“姆”的身份是从属他人,一个“姆”字,足以令人起敬,一个“姆”字,足以审视鄱湖女人的生命走向与情感归属。冬凤笔下的奶奶,似乎个个都生了一大堆子女,个个都经历了生命的磨难,个个都年寿较高而结局令人扼腕痛惜!“二外婆”的命运最为惨痛,她竟把亲生儿子当成双节棍把耍失手断送了一个女人一生的幸福和依赖;浪漫主义手法描写的“青瓷外婆”,她的精明算计却没算计到偷取她终身守护的宝物青瓷,演绎出一场啼笑皆非的生活闹剧;刀切豆腐——两面光的“赛娥奶奶”失去“老倌”之后,仪容枯槁,形似光斑摇晃的黑影;翠娥的命运,似乎从她出嫁时的一辆独轮车上读出了某种预示;“药罐子”大娘,不为五房子女接受而凄凉离世;师范毕业,正处风华正茂的小云和枝丫头,一个死于车祸,一个涉黑被送上断头台,青春的一次相聚却成为苦涩记忆的一场祭奠……
从小在农村长大,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冬凤,对乡村的生活再熟悉不过,于是,她的笔下,欢乐的民谣、亲切的俚语、动人的故事、鲜活的民俗四处可见,给人印象至深。民谣、俚语、故事、民俗构成了乡村田园叙事的优美乐章,汇成了作者入乡随俗、遵从传统的乡村生活经验。在该书中,有多处细节写得十分精彩,如榨菜籽油、抽麻丝、老人入殓、姑娘出嫁、渔家生活等等。没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灵,没有在泥土中长大的切身经历,料难写出如此细致入微、朴素动人的乡村乐章。从这个意义上说,冬凤的写作接了地缘,接了地气,也接了人气。她以女性的细腻,抓住了人物内心每一细小的情感波澜,她以痛感的表达,凸现出她对生命的尊重、对爱情的向往、对真善美的热爱、对人心不古的悲叹。她的语言,有泥土的湿度,有鄱水的风度,有稻谷的温度,有情感的适度,也有精神的维度。
在此之前,我读过冬凤的诗歌,给人清新之美、文辞之美。这部作品里,或叙或议,或咏或叹,如诗一般优美雅致的表达俯拾皆是。形容龙灯灵巧:龙虬冲天翘,眼似铜铃照,龙舌鲜如血,龙身似云飘;描述鄱阳湖的美丽景象:夏风吹,霞为缀,鄱湖晚景一池泓;千里寻,月满盈,舟中渔火烟霭中;解读渔舟唱晚:闲来看风景,馋时访渔郎;写鄱阳湖的秋韵: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浩渺,波上寒烟翠……类似这般诗意的句式随处可见;还有大量的古诗词、典故的精准运用。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文学的本质乃是诗意表达,冬凤的写作便有了艺术升华的意义。在写作中,作者凭着扎实厚深的乡土文化经验,把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娓娓道来,把一次次切肤的生命感知和体验诉诸笔端:“母亲送过来一大碗豌豆,晶莹润泽,似颗颗翡翠珍珠,白色的豌豆花幻化着一段段沉睡的记忆”“成片的柚子树害羞似的把圆滚滚沉甸甸的柚子掩藏在密密的树叶底下,成熟的韵致在不经意间诱惑着我们”“春天,一树玉兰花开,家家屋顶落花瓣;秋天,一株桂花开,全村香气飘上天”“哀婉的唢呐声吹皱了满池塘的清水,大娘躺在鲜红的棺木里,不知道是在做她几十年人生长河里最后的念想,还是在听我们真真假假的哭泣”“烧制出来的天青色青花瓷在光线暗淡的地方,呈现出淡淡的蓝,犹如清澈的湖水”“爱是翠娥眼里的点点滴滴,爱是水泉心中的涓涓细流。山盟海誓,天荒地老,都是魔鬼口中的垂涎”。
美丽的文字折射出作者美丽的情思情怀,她写二胖嫁女:二胖给女儿打好了十二只木箱,刘氏给女儿精挑细选了十二箱绫罗绸缎,每个箱底压十二吊铜钱,箱底的铜钱是娘给女儿的保命钱。写小脚外婆离世入殓的情景:舅妈打开一个樟木箱子,拿出一件大襟夹袄和一条大红裙子,说这是娘的嫁衣,也是娘的寿衣,给娘穿上。我懂外婆,嫁衣当作寿衣穿,外婆是想漂漂亮亮地嫁给大地,嫁给她心中的未来。
四十不惑,熟谙社会规则和职场法则的冬凤,在她这部《鄱阳湖与女人》作品中,很少去写职场上纷纷扰扰的争端,摇摇坠坠的沉浮,整部书,我只读到一篇与职场有关的短篇小说《官瘾》。冬凤似乎把写作的热情都倾注在生她育她的土地上,把思想的镜头一次次对准和聚焦于她所熟悉、依恋的鄱阳湖和湖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在她的心中,鄱阳湖如此美丽而富有神韵:三月蒿,四月草,五月湖底找;渔是鄱阳湖的魂,生长在鄱阳湖边的人,不管你走了多远,渔和鱼无不让你魂牵梦萦;鄱阳湖的魅力就是四季分明,让你激情满怀。春天,绿满湖;夏天,水满湖;秋天,雾满湖;冬天,雪满湖……正是怀着对母亲湖的一片深沉依恋,她笔下的渔民、渔村、渔火、渔歌,是那样地抓人,是那样令人向往。一个家族就是一段历史,一个女人就是一片湖景,由此观照出作者内心的宁静、对艺术的热爱以及生命的纯粹。二十一世纪的文化传播方式是讲故事,冬凤的写作契合了这个时代的文化诉求,她的作品中,随便一抓就是一把故事,“半年粮”“白果树”“山神水怪”,每个故事都有说道,每个故事都令人着迷。冬凤的笔下,那些泼辣、活俏的文字,犹如从湖里网捞上来一群群活蹦乱跳的鱼儿,令人欢悦快意:试试,你的脸蛋可以卖给他;冬莲生孩子却像下楼梯,一格接着一格;家里的鸡鸭鱼肉堆积如山,把窈窕的老婆喂得肥肥嫩嫩的,啃一口就能流出油来;命运似乎也是势利眼,只愿锦上添花,不愿雪中送炭……还有那么多被她拿捏得好的乡土物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闲来多动手,病痛绕道走;人生八字,生有时辰,死有地点;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咸吃萝卜淡操心……还有,冬凤的写作善用比喻,许多比喻既生动又形象,气息饱和,喻义丰沛,很是可人:小巧恬静的村庄就像温润俊美的闺女,柔柔地在一瞬间就抓住了你的心;精瘦的小男孩黑得像一条乌鱼,眼睛像他们的母亲一样明亮;父亲翻脸比翻书还快,刚才还晴空万里,瞬间就阴云密布;激情的瞬间竟如浸润的油画,只剩下五彩斑斓的油迹;二外婆的一双小脚,裹得像生姜瓣似的;大娘挥着棒槌,手背上的青筋在斑驳阳光下,如田间小道无限延伸……善于运用比喻的人,一定是对生活有着细微观察、思想敏锐的人,冬凤的文字之所以动人,之所以令人赏心悦目,全在于她对生活的用心体会,由此生发出一串串妙趣横生的想象。她又是个勤奋思考、乐学至上的人,故而,她的笔下,除了乡村叙事、人物命运、情感体验,也不乏对工业文明的追问,对现代人文的思考。她的写作,透出当代女性的智慧,透出知识分子的责任和良知。在《家风碎片里的人性自觉》这篇文章中,她坦然面对生活,由孩子失手摔碎了一只碗而被奶奶庇护,勇于当面拣奶奶的“过”;在《大娘》这篇文章里,对子女不孝不义之举进行了有礼有节的追问。
诚然,有些文章,情感走向不尽流畅,章节布局未必协调;有些文章结尾缺失升华,或者升华不够;也有个别文章,层次显得纷杂,结构上需要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都说文章的标题,犹如人的一双眼睛,在标题的定义上,冬凤也还要加深思考,打磨文眼,提炼作品的思想主旨。
唯其有痛感,方为大美写作。痛并快乐着,这是我读完冬凤作品之后的总体感受。
2015年8月18日都昌东湖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