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与推进:后小康时代的乡村振兴——以河南省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回顾

一、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回顾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历了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大量资金、资源和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又助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沿海出口导向型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离乡、进厂进城,掀起了外出务工经商的潮流。一批批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被称为“农民工”。“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经商,一方面增加收入,带动家庭富裕;另一方面留在农村的大多为缺少进城务工经商能力的老弱病残人员,由此造成我国农村空心化以及老人农业问题,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从而城乡间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差距不断扩大,不同地区之间,尤其东部与西部相比,发展十分不平衡。这些并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7]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性目标,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中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振兴乡村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目前学者对此展开了丰富的研究。

1.关于小康社会的相关研究

自邓小平提出“小康”概念后,我国政府就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了探索实践,许多学者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出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及其他影响因素展开研究。

蒋远胜等(2005)通过对农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与农村科教卫等方面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存在区域间不平衡,东部地区的小康进程明显快于中西部的情况[8]。徐康宁(2010)认为,要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科学推进小康社会建设,首先要着力解决我国各区域的不平衡发展问题[9]。许飞(2012)阐述,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往往决定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市场与政府应相互协调,合理配置资源[10]。张占斌、高立菲(2016)提出全面建成小康重点在于扶贫开发,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小康社会建设[11]。孙久文、石林(2018)借鉴国际经验,提出通过强化政策协同效果、加强区域间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12]

韩美群(2005)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指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及境遇,建议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产业[13]。王金瀛(2014)指出,与当前农村经济与政治建设成果相比,农村文化建设成果较为逊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14]。张玉柱(2014)在对农村文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梳理出数据所展现的问题。主要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优秀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农民文化欣赏水平较低以及缺乏文化建设专业人才[15]。夏孙柱(2018)建议,进行文化建设应进行创新改革,发挥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培养文化专业人才,保证文化建设的积极推进;加大资金投入与关注度,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的双收[16]

李周(2017)对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农村地区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要从建立现代农业、健全治理体系、构筑生态屏障等方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17]。罗红(2017)对教育扶贫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教育扶贫在当前已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更要落实精准帮扶,将扶贫落到实处[18]。郭广银(2020)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着根本性作用,要通过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方向指引和制度保障[19]

2.关于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

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三农”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开始日渐关注中国乡村的发展问题。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连续18年下发以“三农”为核心的一号文件,连续18年聚焦“三农”,它标志着我国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决心,我国开始将工作中心转移到农村。党的十九大后,乡村振兴战略开始广泛实施,学界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许多学者就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制度改革、城乡融合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王海娟、胡守庚(2019)认为土地制度是乡村振兴最主要的制度支撑,在土地制度改革上,要平衡好集体土地权利与农民土地权利,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严金明等(2019)证实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抓手,要使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运行,并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诉求与实际情况深化改革路径[21]。张国胜、聂其辉(2019)分析了城镇与农村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应是调整其背后的利益体系[22]。陈汉(2019)认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问题的重点在于三个方面: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夯实土地管理基础以及保障建设用地需求[23]

刘彦随(2018)认为,“三农”问题本质是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致力于创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24]。张明斗、赵满满(2019)指出,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部分,并从人口、经济、要素、文化四个维度构建城乡融合理论框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25]。李华胤(2020)从现代化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关联,二者在互相作用下,推进城乡共同发展,实现乡村振兴[26]。唐琼(2019)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建议从产业、空间、要素方面进行融合来推动城乡发展[27]

陈学云、程长明(2018)提出,要推进农村三次产业的“工序性融合”和“结构性融合”,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三产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必然和可行路径[28]。邱蓉等(2019)提出,要以信息化促进农业发展,鼓励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实现乡村振兴[29]。李玉恒等(2019)认为,实现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需要提升乡村弹性,因地制宜制订提升乡村弹性的实施方案,提升乡村自身抵御、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30]。姚树荣、周诗雨(2020)提出,乡村振兴应以增进农民福祉、改善人民生活为导向,但不能只依靠农民单一主体发力,要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才能更好走上振兴之路[31]

(二)国外研究综述

西方国家在完成两次工业革命后,其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迅速推进。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一系列城市病日益凸显,城市空心化现象逐渐显露,但国外相关已有研究中对乡村振兴的研究较少,更多研究集中在农村建设与乡村发展、城乡一体化等方面。西方国家乡村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借鉴意义。

1.关于乡村建设与发展的研究

David J.A.Douglas(2005)认为,地方政府是农村政治制度的核心,地方政府的各项政策方案要与农村发展的普遍原则相符合,否则需要重新配置地方政府关于农村发展的干预措施。罗伯特·欧莱曼认为,应该将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放在乡村建设之中,生态的建设就是乡村建设的一个部分。Erniel B.Barrios(2008)认为,农村贫困与家庭长期依赖农村创造收入、经济脆弱性强有关,因此促进农村社区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ohnson T.G.认为,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鼓励农村金融的发展。迈克尔·伍兹通过分析现代农业、农村旅游业及手工业发展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探究了全球化背景下农村体制优化转型问题。

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弗里德曼提出,乡村建设要通过“农村都市”来实现,通过在农村集中打造“农村都市”,形成农村的中心,以此为拥有大量农村的国家提供借鉴,助力它们早日完善乡村建设体系[32]。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应当建立更多的城市中心,通过城市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形成‘区域统一体’,促进整个区域的整体发展[33]。”Keith halfacree提出乡村三重空间模型的概念,认为要从乡村地域空间、乡村外在表现、乡村内在含义三个方面探究乡村空间发展模式,合理规划乡村空间。Brian Garrod等(2005)将乡村自身拥有的资源重新界定,以此作为乡村发展的资本,这样能够提高乡村资源利用效率,使乡村拥有更好的形象[34]

2.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

恩格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恩格斯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和乡村经过无差别到相分离的演变过程后,终会演化为互依互存、融合统一的状态[35]。”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提出了“乡村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他认为只有缩小甚至消除城乡差别,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霍华德(1898)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以城乡一体化替代城乡对立的发展模式。加拿大学者麦基认为,随着第三世界国家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乡界限将逐渐模糊,并据此提出城乡一体化的Desakotasi模型。

著名学者缪尔达尔(1992)认为,拥有优质资源的地区会得到快速发展,资源匮乏的地区很难得到发展。若不进行干预,地区间差距会越来越大。此时,若政府制定政策引导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能有效缩小差距[36]。亨利·赖特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要素自由流动,提出建设整体化的区域交通网络与分散构建城市中心。哈里斯和托达罗分析认为,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的主要原因是预期收入有较大差距,想要缩小差距就需要农村得到发展,农村经济上行,农民增收[37]。Bhishma Nanda Bajraeharya(1995)则提出应发展小城镇,来实现资源、要素在城乡间的双向配置,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动力,实现城乡交融[38]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国内外学者就城市化进程与乡村发展问题进行的诸多研究,丰富了城乡发展理论,对健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乡村全面平衡、充分发展,建成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基于各国国情与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差异,我国应立足目前所处的社会发展新阶段,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总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城乡间融合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