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运行机理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无机环境等要素会根据自身的特点,按照一定的规律,自发形成特定的结构,这种自发形成的结构就是系统自身的运行机理。类似地,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了实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也会按照一定的方式、规则和原理相互作用。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运行主要遵循协同演化机理、耗散结构机理和共生机理。
2.2.1 协同演化机理
协同演化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现象或规律,是指两个或多个互相依赖的主体随着互相之间关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协同演化的实质就是主体间的互动与演变。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并不是几种主体要素间的随机组合,而是围绕农业创业人才自发形成的有利于主体自身价值增长的复杂系统。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是指系统内的农业创业人才个体、创业企业、政府机构等主体之间通过竞争、合作、互补等方式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从而实现整个系统以及系统中各主体经济价值最大化的过程。系统中的主体在实现自身变化的同时,也通过相互作用实现了其他主体的变化。因此,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中的每个主体都处在协同演化的过程中,与其他主体和整个系统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协同演化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主体间具有双向或多向因果关系。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中各主体间的关系并非单一方向的,两个主体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有时甚至一个主体与多个主体之间存在双向关系。例如,研究机构与创业企业之间,研究机构为创业企业提供新产品和新技术,同时创业企业为研究机构提供研发所需的经费。正是因为有这种双向或多向关系,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主体一旦发生改变,就会波及其他主体,甚至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动。因此,在研究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时,我们不仅要关注系统中的主体,还要关注系统中主体间的关系。
第二,主体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非线性,是指系统中主体自身的属性以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联过程并非单纯地按照简单的线性关系组合,而是呈现出一种混沌、复杂、多维的现象。在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中,各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多个节点、多个维度的复杂网络。每个主体自身变量发生变化都会影响与其关联的其他主体,并可能引起其他主体之间关系的变动,这种过程无法用简单的线性关系表达。此外,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中的变量不具有叠加性。例如,系统整体拥有的技能、资金和信息量总和,并非创业企业、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等主体技术、资金和信息拥有量的总和,也并不等于农业创业人才个体拥有量的总和,当这些量发生变化时,各主体和整个系统不一定会发生同比例或同等程度的变化。
第三,多层嵌套。多层嵌套是指协同演化不仅发生在一个层级中,而且可能发生在其他较低或较高层级中,还会发生在层级之间。协同演化是一个跨越层级的现象,既包含了系统中主体间的协同演化,也包含了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协同演化。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是以农业创业人才为核心聚集形成的系统,不仅包括农业创业人才个体的协同演化,人才个体与创业企业的协同演化,还包括与外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演化,人才个体的行为活动会对宏观环境产生影响,同时宏观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人才个体产生影响。因此,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是跨越不同层级的。
2.2.2 耗散结构机理
比利时物理学家Glansdorff和Pirgoigne(1971)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他将宏观系统划分为三种类型: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和孤立系统。开放系统又存在三种状态:远离平衡状态、近平衡状态和热力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会通过与环境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自发形成从无序到有序、从较低有序到较高有序的新的结构和组织,这种自发形成的有序结构被称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①是开放系统;②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状态;③是非线性系统。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实际上是一个耗散结构的自组织系统,具有开放性,远离平衡状态,且是非线性系统。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能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自发地从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状态,形成稳定结构。对于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不是独立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其产生源于人类对于创造价值的不断追求。因此,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外部宏观环境为其提供各种资源,实现外界环境对该系统的资源输入。同时,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在接收到外部提供的资源后,通过自身的加工和整理,以及价值创造和积累,能够实现对外部环境的输出。此外,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农业创业人才,而人才的本质是人,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特性决定了人们不完全存在于一个群体或组织中,而是必然会以不同的身份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流。因此,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
第二,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如果处于平衡状态,就不会发生变化或形成新的结构,只有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才能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稳定状态。平衡是一种静止的状态,非平衡是一种运动的状态。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非平衡系统,不论是系统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还是系统自身与外界之间,都在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循环、流动或传递本身就是运动状态。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只有不断变化,才能实现价值的创造和积累。
第三,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是非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的组成要素在数量和特征上具有差异性与独立性,即非线性系统的独立要素至少有两个。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许多,根据要素的特点可以划分为主体要素和环境要素。主体要素是以农业创业人才为基础形成的个体、种群和群落。环境要素是指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可见,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是由许多不同性质的独立要素构成的,是非线性系统。
2.2.3 共生机理
共生理论是德国生物学家贝里(A.D.Bary)提出的,他认为自然界中不同物种的生物因为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就是共生(杨玲丽,2010)。共生理论最初被用于研究生物种群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竞争合作关系。共生理论不断发展,逐渐引起了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和管理学家的关注,其思想和研究方法被引入其他学科。共生系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部分。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单位。共生模式,是指不同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反映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关系。共生单元以外的因素总和被称为“共生环境”。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反映共生系统的演化规律和动态变化。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办公场所、通信网络、交通运输等)被称为“共生界面”,它是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导的媒介和载体。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也是一种共生系统,其共生机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共生单元。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可以被视为一个共生体,其中的主体要素(创业企业、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研究机构、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等)和主体要素自身拥有的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就是共生单元,是构成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在研究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模式时,共生度与关联度是重要的指标,能够反映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共生单元之间的影响程度。
第二,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共生环境。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共生环境可以理解为文化氛围、政治体制、社会价值观等宏观环境。一般来说,共生环境与共生单元的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实现。在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中,共生单元与其所在的共生环境之间实现双向激励是保证该共生系统不断运行的必要条件。因此,既要提高创业企业、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研究机构、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等共生单元在创业活动中的积极性,又要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规范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利益转移,以实现利益在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合理分配。
第三,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的共生界面。畅通的共生界面能够为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中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流通提供通道,从而保证该系统持续创造价值,不断发展和完善。反之,如果共生界面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传递通道受阻,从而使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运行的动力不足,无法创造出预期的价值,最终面临系统的衰落和解体。因此,提高共生界面的质量是保障农业创业人才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