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研究:以苏州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科学问题,新时代新型工农、城乡模式研究有助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先富带后富,减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经济不平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解决这个问题,本书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以苏州为例,系统研究了1978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启动以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在研究视角上,力求把握工农、城乡关系的核心问题——人的问题,新型工农城乡模式相关的经济主体、经济政策及机制均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进行研究。

本书的写作思路如下:

首先,探讨了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理论基础,通过实际工资与制度工资、城市待遇与农村待遇等相关证据,得出企业家、工人、农民、地方政府(官员)在寻求价值与绩效最优的过程中,提高了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产出效率的结论。伴随产出效率提高,生产要素向经济发达地区积聚,加快了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发展进程。笔者认为,理解经济发达地区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题的钥匙是经济剩余最大化,它可以表现为价值最大化、政绩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效率最大化等具体的分类。本书从行为主体逐利动机出发,界定了相关经济主体在此目标函数下的各种经济行为选择。同时,为增强可操作性,构建了行为选择方程,进一步分析了相关的行为选择组合。本书用历史与逻辑分析法对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典型模式进行历史溯源、分类,从形成阶段、政府与市场关系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与比较了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苏州模式的异同,并得出相关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按照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典型性、针对性、简捷性、严谨性原则,分主要因素及其他因素两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选择苏州模式作为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工农、城乡关系模式例证的原因。

其次,结合实际情况,运用霍利斯·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分方法,以苏州为例,将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形成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4年起飞阶段,1995—2009年发展阶段,2010—2015年成熟阶段。从定量角度分析,避免了“马尔萨斯陷阱”的关键性最低努力、城镇化率、劳动力与资本结构。从定性角度分析了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包括地方政府强势主导与推动经济发展、典型城乡隔离特征的二元经济、工农、城乡自促增长乏力等并进一步分析户籍堤坝效应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形成机制中的重要作用、路径及机理。

再次,深入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工农、城乡关系模式运行过程。以苏州为例,分析了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发展的运行机制,包括城乡统筹规划机制、富民强村长效机制、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现代农业发展机制、生态环境建设机制,分析了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运行机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果积累效应。笔者认为,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的运行过程是一个隐性变化与显性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以工农产业解决“吃饭”问题,以城镇化解决“住行”问题,在大、小两个层次因果循环积累基础上的“非农化”过程。

最后,针对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形成机制与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分别研究了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中的主要问题。形成机制中问题包括:户籍制度的消极作用制约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工农互助、城乡自促增长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二元劳动力就业市场中的城乡待遇差距过高;城镇化质量不高,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中问题包括:工农产业城乡布局有待进一步科学规划,经济主体补偿未落实到位;土地制度亟待改革,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部分赶超战略政策脱离实际,法律及相关经济制度有待完善;农业技术创新及装备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经营者素质亟须提升;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有待创新。上述问题较全面地反映了在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及应汲取的经验教训。

同时,围绕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以及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主题,提出了促进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发展的顶层设计,战略举措及保障措施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其中,顶层设计包括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发展趋势、发展任务与战略重点。战略举措包括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等。保障措施包括健全战略体系、建立健全实施与保障机制、重视战略评估等。

本书的研究重点体现在:

(1)以苏州为例,系统总结了1978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启动以来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自促增长模式的内涵。具体包括: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机制(形成机制与运行机制)、形成阶段(起飞、发展与成熟阶段)、综合效应(户籍堤坝效应与因果积累效应)、发展趋势(自促增长的半径与范围不断拓展、自促增长的内容不断丰富、自促增长手段不断增多、自促增长效果愈加明显)及阶段特征。

(2)在户籍制度对工农、城乡关系的作用方面,第一,着重研究了户籍制度在经济发达地区工农、城乡关系模式形成中的作用,将其界定为户籍堤坝及户籍堤坝效应;第二,研究并阐述了户籍堤坝效应的表现形式、路径、作用机理及其对就业机会的影响。笔者认为:①户籍堤坝效应对就业吸引力影响有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类表现;②户籍堤坝效应促成了就业吸引力的“内助式吸引”与“外援式吸引”两路径;③户籍堤坝效应强度可以定量分析户籍堤坝效应影响。户籍堤坝效应对就业吸引力产生作用的过程,既是一个户籍制度“不断改革”、户籍堤坝“不断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户籍制度潜在利润“不断释放”的过程,更是经济发达地区工农、城乡关系协调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不断繁荣”的过程。户籍堤坝效应在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形成中具有积极与消极作用并存的两面性,因此,通过调整户籍堤坝效应有助于实现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3)本书研究了因果积累效应在经济发达地区工农、城乡关系发展中的作用,将其作用区分为大、小两因果积累循环,分析了因果积累效应的显性与隐性表现。笔者认为,因果积累效应有助于分析新时代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的发展趋势。

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研究相关文献,在此,对文献作者以及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的人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随着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模式演变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因此,本书研究中未深入分析之处将在后续研究中加以深化。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贺俊刚

202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