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想法
前段时间有看到一个词——种源。
是讲一位科学家对植物的充分了解之后建立了一座植物工厂。通过提供植物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培育出的植物在没有风吹雨淋、农药化肥、病虫从毒害的情况下,结出的更“完整的种子”。
于是就有人提出疑问,植物在这种非常完备的环境中成长时间久了,会不会出现物种的退化性?
科学家说,在植物工厂化的条件下,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提供了它生长所需的各种成分,使得他在已有基因配置下达到了最好的生长状态,同时也培养出更强壮,也更稳定的种源。不敢肯定地说,它会因为过度舒适而退化或抛弃一些其他功能。但肯定的是在目前他所稳定的状态下,反而更加丰富了他。
同样的,人也是如此。比如以前从家里到县城有二十里路要走好几个小时,而现在开车半个小时就到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意味着我们要退化了吗?答案也是一样的。
大自然一直都在采用优胜劣汰的方式发展,物种、文明都在进化的过程中层层筛选,也便有了现在的一切,譬如人类。
我们的智人祖先从遥远的非洲大陆走出来,区区几万年时间,足迹几乎踏遍了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在各地繁衍生息至今。中间的曲折不必多说,就当地的原生人种就是一大阻碍,可为什么只有这个种族走到了今天?
我想这不仅仅是造物主的神来之笔吧?
还是取决于这个物种本身在环境发展中一直在打破自身的局限性。这种打破不是简单随遇而安,单纯的活着,而是在活着的过程中更好的存在。
他们究竟发生了什么?
统一的认识是——认知革命。
一、思考方式的改变产生了新的语言。
二、语言的开化点燃了旺盛的求知欲。
三、对未知有了概念,想象和传达一些不存在的东西。
想必也正是这场革命的开始,才让我们不断的拓展了“边界”。
然而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站在目前最先进的文明之下的我们,却在渐渐地丧失这种深埋于基因的天性。
特别是在科技革命之后,我们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种种便捷。把节省出来的时间用于各种探索、学习、运动、或者打发各种无聊的事物之上。
从最初的借助工具,到创造工具,又到成为工具。
为什么?
多数人的共性吗?依惯性思维和从众标准去看待陌生事物,并不事先考虑权衡,怀揣一套自我的井底之见。在认知思维的固化下,停滞不前,也任人摆置。或许也就是温室中的我们所遗失的东西。
我理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生,也尊重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可生活总能让我们深思熟虑,与其盲目的被引导着,驯化着,为什么不尝试着打破那本就不存在的“边界”。
我想此刻我的边界所在,就是写一下我眼中的世界和我所认识的世界。可我深知我太空了,只有借助于我所熟悉的一些事物来说,也算是分享一下不太被重视却又无处不在的运动理念,以减脂为主题,忘其辨思。
我一直认为,种子在破土而出之前,是相信这个世界是有光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