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历万物说
与何途对弈,意犹未尽。荣灿回忆起,多年前终南山下的偶遇,和一局未曾下完的棋局。
在终南山的深处,古木参天,山雾缭绕,易空与荣灿这两位求道者在一条幽静的山径上不期而遇。易空,一位一位深邃的宇宙观察家,他拥有洞察星际万象的能力,他精研易经擅长易术,人称“神算子”,终南山之行,希望遇到世外高人,以求大道佳境。荣灿,则是一位内心平静如水的修行者,波澜不惊,他的目光深邃,有所求仿佛又无所求。荣灿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迎头痛击,曾经一起风发,深入探究易经与人类遗传密码的关系,最终的结论令人心灰意冷,人类文明走不出DNA终极算法的禁锢,于是放弃所有理想与追求,放弃所有曾经取得的辉煌与成就,遁入南山。
两人在一次偶然的对话中发现了彼此心有戚戚之处,于是决定结伴在终南山中共同修行,探索宇宙的奥秘。他们在山中的一座古寺里找到了住处,每天除了打坐冥想,就是对着山川大地,观察万物生长、变化的道理。
易空在观察世间星辰万物的过程中,发现了人们在观物时会经历三个境界:以目观物、以心观物和以理观物。他与荣灿分享这一发现,两人开始深入探讨这三个境界背后的哲理。
以目观物,是最直接的观察方式,通过眼睛去感知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动态。这是大多数人的观察方式,但它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触及事物的本质。
以心观物,则是在目观的基础上,用心去感受物体的内在精神和生命力。这种观察方式需要静心冥想,通过内心的平静去感知外界的变化,从而接近事物的本质。
以理观物,是在心观的基础上,用理智去分析物体的规律和道理。这种观察方式需要深厚的哲学修养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理论的推导去揭示事物的真相。
二者都通易,三言两语,便在松下石台上对弈,自然是河图洛书棋。一叶为子,无拘棋图,走棋如流。易空善卜,理应应对有据,荣灿无为而无不为,从心如流,更显从容。
以理观物,理从何来?荣灿发问。
由推而来,由辩而来。
推与辩形成的基础是什么,我们获取信息材料的条件是什么,色身香味触法,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还不是DNA决定的生理结构?
棋局不分高下,以棋悟道,若有所思。
只有那些能够跳出主观逻辑圈,超越以目观物、以心观物和以理观物的少数人,才能真正接近于掌握“道”的圣人。可是有谁能跳出主观逻辑圈,莫不是只有归一守一,回到原点,从造物者的视界,发散去感悟,通易理之变,以至万状。他们决定将这些悟道的过程和心得写成一本书,名为《历万物说》。
《历万物说》分为多个章节,核心阐述观察者说,辨析人类认知的天然局限,普遍认知结论形成过程,获取造物者视角的无有道之道。分别叙述了易空和荣灿在终南山中的修行经历、心灵变化和思维体系的建构过程。书中详细描述了他们如何从以目观物逐步过渡到以心观物和以理观物的境界,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挑战和顿悟。
随着修行的深入,易空和荣灿的心灵逐渐升华,他们的思维体系也日益完善。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并不是一种可以简单用言语表达的东西,它需要通过内心的体悟和实践才能逐渐接近。
在《历万物说》的最后章节中,易空和荣灿分享了他们对“道”的理解:它是一种超越了主观和客观的境界,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包容万物、合而为一的宇宙意识。
《历万物说》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许多人被易空和荣灿的悟道过程所感动,也开始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观察万物、理解“道”的真谛。
原来君子不卜,大道不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