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好爸爸,就是不缺席
爸爸带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十年前,我恐怕会给出一个十分勉强的答案。
那个时候的我,刚刚迎来生命中的第一个“宝贝”,虽然心内狂喜,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却并不知“爸爸”这个词的真正意义。如果用我现在的标准去评判,那时的我实在称不上一个合格的爸爸。
和大多数刚刚成为父亲的新手奶爸一样,我除了每天抱着孩子傻笑,就是思考如何多赚钱,如何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在我的潜意识中,爸爸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就像小时候我的爸爸一样,就像身边绝大多数的爸爸一样,每天清晨出门工作,晚上带着“猎物”回家,然后倒在床上呼呼大睡。
但是,一直如此,普遍如此,便是对的吗?
一直以来,市面上大部分关于育儿的课程、视频、图书,都以妈妈为主角,而爸爸呢?除了作为带娃的反面教材,接受被吐槽的命运,很多爸爸似乎也默认了自己“猪队友”[1]的定位。爸爸们在育儿中的重要作用被严重低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即使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鼓励男性加入育儿大军,成为带娃担当;即使有越来越多的证据可以证明孩子在成长之路上会因为爸爸的深度参与而变得更独立、更坚韧、更聪明、更有创造力……爸爸带娃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这种现象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作为爸爸育儿理念的执行者和倡导者,我不想反复阐述爸爸参与育儿会对孩子产生多么神奇的影响,相反,当爸爸的身影从育儿队伍中消失时,我最大的遗憾竟不是为孩子感到遗憾,而是为做父亲的感到遗憾。
此时此刻,我想抛去所有的理论与说教,仅以“爸爸”这一身份,和所有打开这本书的爸爸们聊一聊,在不带娃的日子里,我们究竟错过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依赖→疏离
在我们的认知中,孩子总是更依赖妈妈,即使和爸爸共处一室,说得最多的话也可能是:“爸,我妈呢?”这虽然是个段子,却是很多爸爸在家中的真实处境。难道孩子天生就爱妈妈比爱爸爸多吗?
研究结果显示,婴儿生来就有一种寻找与爸爸连接的本能,在幼儿早期,孩子也会明确表现出他们对爸爸的需要,在电话里听到爸爸的声音时会流露出惊喜的表情。
只不过,这种天性的依赖会在一次次失望下变得疏离。如果某一天,你开始抱怨孩子“跟自己不亲了”,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你的逃避和缺席亲手拒绝了孩子伸向你的双手。
理解→对抗
我看过一句很心酸的话——父母一辈子都在等孩子说一句“谢谢”,孩子一辈子都在等父母说一句“对不起”。
我觉得,这句话用来形容爸爸与孩子的关系,可能更为贴切。
我曾经也跟很多爸爸一样,认为只要给孩子好的生活,在背后默默支持他,即使孩子现在不理解,但总有一天他能明白爸爸的良苦用心。然而,当这一天到来时,真的会如电影里一样,能够抚平过去所有的创伤,迎来父子和解的大团圆结局吗?
很可惜,这只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自我感动罢了。
因为,如果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缺位使曾经的父子连心变成了针锋相对,使曾经的无所保留变成了欲言又止,使本该最为亲密的两个人在时间的长河中陷入一场注定两败俱伤的战争,甚至在旷日持久的对峙中使本该和谐的家庭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那么,即使有一天孩子真的能明白你的付出,已经存在的裂痕也无法被修复如初了。
感情就是这样公平。当孩子需要你时,你没有在场;当你想与孩子亲近时,孩子也不会留在原地等你。在未来的某一天,如果你开始抱怨“这些年白拼了”,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你在多年以前就将他们留在了原地,所以当你想回身拥抱他们时,会发现他们已经离你很远。
回忆→空白
如果你现在问我:“爸爸带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脑中会瞬间涌出无数个五彩斑斓的片段:那是当我被娃折腾到生无可恋时,突然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喊了一声“爸爸”,然后把软乎乎的小脸贴在我脖颈上的温度;那是当娃一岁时,我成为他的“坐骑”,他用小手紧紧抓着我手指的力量;那是当娃三岁时,我带着他去游乐场疯狂奔跑,再抱着半路睡着的他回家,胳膊上感到的阵阵酸痛;那是当娃四岁时,我带着他去放风筝,我们一起在纸上涂鸦,我在草地上看着他大叫着奔跑时吹过脸上的风;那是当娃五岁时,我陪着他一起给他妈妈做饭,他炒的第一盘西红柿炒鸡蛋飘进鼻子里的香气……
不用刻意去搜寻,这些片段就会自动浮现,组成我与孩子共享记忆的基石。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一起追忆往昔时,可以在面前展开一段完整、连贯的剧情,而不是只有几个被反复咀嚼到无味的画面。
我经常说,子女是父母一生的财富,但没有人能够不劳而获。
当孩子对爸爸从亲昵、依赖、喜欢转变为疏离、怨恨、对抗时,“爸爸”这个词也会在孩子头脑中由一个具象的人变成一个抽象的符号。
成长,是一条不可逆的单行道。你以为,自己只是缺席了孩子的成长,殊不知,你退出的可能是孩子的整个人生。
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小时而内疚。
不要将什么都放到“以后”再说。实际上,做父母这件事是存在“有效期”的。孩子需要爸爸陪伴的时期其实就那么一段,在这段时期,孩子对你会是全身心的依赖和信任,一旦过了“有效期”,你再想弥补就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
仔细算一算,我们能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还有多少呢?我不想强迫爸爸们一定要怎么做,选择采用何种模式与孩子相处的决定权在你们自己的手里。
只是,我作为一名爸爸,在育儿的过程中受益良多;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孩子给予我的无数正反馈和成就感。因此,我想把这段科学养育孩子的经历分享给你们,愿更多的爸爸能早点体会到这种无与伦比的幸福,实现快乐育儿、科学育儿。
对爸爸来说,越早参与带娃,收益越大,效果越好。
如果能够正确利用这段时间,知道在什么样的时间做什么样的事,充分发挥自己不同于妈妈的带娃优势,那么爸爸不仅能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注入强劲动力,也会让亲子之间的纽带更为牢固。而这正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这不光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我们自己。
毕竟,事业失败了可以从头再来,但错过了对孩子的教育却不会有改正的机会,甚至连补偿都无从下手。在我看来,那才是对爸爸这一身份最大的辜负。
孩子像是上天派来的“捣蛋鬼”,你温柔以待,他能给你无限能量;你恶语相向,他能把你的生活折腾得一地鸡毛。
在我看来,家里有孩子,这本就是一件特别酷的事!幼时吵闹的宝贝虽然给了我们不少烦恼,但也给了我们无限的希望。很多中年人感叹“躺平没资本,摆烂没资格”[2],而就是这些上天派来的“捣蛋鬼”们,可以抚平我们被生活压出的褶皱,赋予我们重新前行的力量,让父职力量促成男性生命的二次觉醒。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爸爸的陪伴下快乐成长,更愿每一位爸爸都能通过本书找到带娃的“正确姿势”,用最“硬核”的方法、最认真的态度,从此时此刻开始,用实际行动为父爱写下一个全新的注脚,以免在将来后悔莫及。
[1]“猪队友”一词最早来自某游戏,完整的说法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后来常被人们用来调侃配合不默契甚至起反作用的同伴或合作者。——编者注
[2]“躺平”“摆烂”均为流行网络词语。“躺平”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摆烂”则指接受不满并愿意接受更糟糕的情况。——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