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地坝监测(淤地坝系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淤地坝监测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采集体系不健全

长期以来,淤地坝建设信息由各级主管部门通过统计上报方式获取。由于各级主管部门职能重点不同,信息的获取不可避免的存在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采集范围不全面,统计信息主要集中于管理方面;二是采集深度不够,淤地坝信息往往需要通过长期、连续的定点、定位观测和深入分析才可以获取,主管部门显然不具备这一职能和条件。

目前国家已有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所),虽然已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积累了不少监测资料,但是,由于这些站(所)分别隶属于国家、省(区)或中科院等不同的主管部门,各站(所)布设的目的和观测内容不尽相同,自成体系,相互比较封闭,缺乏宏观调控和统一性,总体上处于条块分割的局面,很难形成整体、系统的监测力量。其次,站(所)数量相对较少,经费不足。现有站(所)观测设施普遍陈旧老化,新建监测站网设备不完备,正常的试验观测得不到保证,观测数据不完整,观测人员的知识更新缓慢,影响了淤地坝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信息采集方式相对落后

传统的淤地坝监测信息采集手段,包括统计调查、小流域径流试验、小区试验等,一般都通过人工完成,信息自动化采集程度很低,采集效率低。完成一个淤地坝所在小流域的水土保持调查,通过人工现场调绘方式,最少需要几十个工日。管理部门检查工作,由于缺乏快速的获取信息手段,只能依赖于泛泛的现场巡视,影响了管理水平的提高。“3S”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不够充分。近年来,虽然“3S”等一些新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总体上,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仍然处于一个初期的、局部的阶段,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淤地坝监测技术相对落后的状况。就“3S”技术的应用情况看,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完善和发展。

三、信息的准确度低

对各类采集及统计、上报信息,目前各级主管部门还缺乏有效的核准手段,误报、虚报信息的现象比较严重。信息的传输,普遍采用人工报送的方式,传输速度缓慢。同一种信息在不同的部门往往需要多次录入或复制,费时费力。

四、信息的可比性差

由于各部门观测项目和设备不统一,径流泥沙采集技术不规范,因而获得的信息没有可比性。

五、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程度不高

由于缺乏统一的存储手段和管理制度,各种途径获取的数据往往分别保存于不同的部门,数据难以共享,甚至存在二次采集现象,影响了信息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对于各类历史资料,尚未建立完整的数据存储体系,不利于信息查询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