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节约能源的资讯及意义
能源的使用状况和利用效率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率,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体现。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低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高,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1994年国务院讨论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政府采取了立法、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使能源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长期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瓶颈”制约得到了很大缓解。但尽管如此,中国能源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目前中国人均消耗能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左右,但中国仍处在以重化工业为拉动工业增长主力的阶段,这一阶段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发展过程,都使其对能源增长有更高的依赖。
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未来相当长时期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却又表现为能源利用效率低,节能技术落后,节能机制不健全;一次能源过度依赖煤炭,而煤炭洁净利用技术措施跟不上;石油资源对外依赖程度持续提高,供应安全遇到挑战;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低,技术落后。我们通常所称的“能源”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我国能源储量多,但人均储量少,连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都达不到;能源富矿少,勘探程度低,开发利用的难度大;能源与经济的布局不匹配,近80%的能源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和北部,而60%的能源消费在经济发达的东南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达到10.8亿t标准煤,人均不到1t,其中原煤9.98亿t,原油1.63亿t,天然气270亿m3,发电量13500亿kW·h;煤炭约占能源消费构成的66%(不可再生),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占能源消费构成的34%,清洁能源和高质量能源所占比例不高,对环境和运输造成很大压力;一方面能源供应不足,另一方面却因管理和技术水平低而导致能源的严重浪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能源资源和供应的时候,却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另一个制约因素,也即能源环境。而环境透支的严重情况使这一因素的制约强度迅速增长。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年排放SO2近2000万t,酸雨侵蚀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30%,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仅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3,流经城市的河段70%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改善环境,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浙江省为例,能源消耗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浙江能源的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浙江地少人多,工业企业密集,单位面积污染承载量高,大气污染已对生态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而燃煤排放的SO2是浙江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能源过度消耗造成环境透支的严重状况不容忽视:根据全省环境公报,2003年SO2排放量达73.43万t,比2002年增长17.75%;酸雨频率逐年上升,全省控测站降水pH(酸度)年均值都在5.6以下,其中96.9%的地区pH值低于5.0,酸雨率已达83.7%,全省基本被酸雨覆盖。酸雨类型以硫酸为主,对人的健康和环境已造成严重危害,据测算,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2%。此外,近年来石化燃料燃烧释放的温室气体增加迅速,已引发城市热岛效应及气候异常。在这里,我们并非想单纯地去把握个别现象,在浙江发生的事情,可以看成是从生态环境的特定视阈观察世界所发出的信息,解决这一日益严重的问题,构成了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由于能源既是经济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又是重要的污染来源,所以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要点是:未来20年中国走“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小”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要依靠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优先满足人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生活的能源需求,有效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生产转换、利用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初步形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为今后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钢铁、水泥、汽车、建筑等资源高消耗产业高速增长,导致电力、煤炭、石油的供求缺口剧增,能源供应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全面紧张局面。为了走出这一能源“困局”,有关机构与能源专家、经济学家相继提出了多种方案,但大体都离不开两条:一是开源,二是节流。无论开源还是节流,能源资源是否适应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最终取决于该国能源消费、结构、体制和观念是否更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西方工业文明以来市场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固然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技术文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物质进步和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而惨重的代价。伴随自然资源的过量耗费,自然环境被严重污染,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莫大的威胁。人类正在遭遇来自大自然越来越多的报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大面积土地的沙化、自然资源的日益匮乏、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迫使人类必须对自身走过的发展道路进行深刻的反思。假如说上一世纪中叶的石油危机促使人们将节约能源提上议事日程,那么,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并通过的《21世纪议程》,作为将可持续发展付诸实践的全球性行动纲领,则赋予了节约能源以更广泛而深刻的内涵。
我国要解决能源问题,必须大力节约能源,并且与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提高能源利用率。当前,我国确定把节约和替代石油放在突出位置,这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时,一定要使生态过程与经济活动相互协调,而绝不能破坏其生态平衡,我们要以行动来保护自然的再生能力;在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时,一定要寻求最优开采率,增加利用率,扩大综合利用和绿色生产,尽量回收、处理和利用废物,并将最终排放物减至最低程度。人类在满足现在对资源需要的同时,不能对后代人满足资源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依赖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应当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来指导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充分利用那些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不断研究开发利用新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水能、太阳能等),并使后者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
自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世界性的能源危机以来,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展开节能活动,而且大体经历了能源节约(即减少能源消耗)、能源稳定(即尽可能不增加能源而保持经济增长)、减少能源损失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不同阶段。尽管我国人均用能水平不到世界平均用能水平的一半,但我国能耗消费总量已达世界第二。我国经济发展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意味着人均用能将达到3t以上,全国用能将要达到50亿t,我国能源生产与供应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并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因此,要解决能源问题,我们必须大力节约能源,提倡循环经济,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