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萧伯纳(2)有这么一段妙不可言的轶事——但愿是真事!——说的是他恰恰到了九十来岁的时候,重读自己写的一部剧作,或许是看一部戏的演出,于是麻烦就来了。剧情的错综复杂使他头痛,他认为,这说明剧本写得太复杂——太难懂,也许无法吸收,而且他最好把剧情精简一下:迟做总比不做强。
萧没想到的是问题出在他自己身上,同剧作无关,他的出版社不得不把作品从他手里拿走,免得他把作品全都削减成只配给年幼或年迈的人看的素材。
有人写道,一部创作要么一气呵成,要么半途而废,这个意见即使出于无心,也是忠告。学者和采访者经常问我是否要把多年前写成的(或者废弃的)剧作予以重新修订,重新思考。
我告诉他们说不成,讲明当初,大约是1959年吧,那个写《美国梦》的人,跟四十年后的这个人已经完全不同了,再说那部剧作里的错误(就算是如此),也是青年的热情表现,而且再经过一番冷静审读就不敢过分渲染(又是就算如此),这两个“人物”尽管要好,但不是用得上的关系了。
试举1958年写的《动物园故事》为例吧。在那部剧作里,我让自己做的唯一更改只是切合目前情况的一些细节而已——比如币值,或当时“走红”作家的真姓实名。这是一部以“目前”为背景的剧作,千万不能搞错年代。
此外,我还禁不住对该剧一段长篇独白场面大加削减:杰里垂死,一把刀深深扎进肚子,可能扎破主动脉了。这时他还讲了半页相当精彩的话,不过我动了自己一把刀,把这番话削成恰好两句话了。
我对《小爱丽思》里一段长达十一分钟的独白也同样开刀削减。以前在1962年时,约翰·吉尔古德(3)就不赞成这段独白,当时我还认定自己写的字字句句都是恰如其分,不容修改的。时过境迁,技艺日增,我才懂得约翰·吉尔古德是正确的,如果他愿意再演这部戏的话,不管在天堂里还是什么地方,他一定会有一个更宜大显身手的第三幕。
我确信如果让我重读多年前写的一部剧作,决定不再遵守合同规定,那我不是撤消演出,更可能的就是听其自然,保持原样。我决不会重写。
我不信自己会碰上萧伯纳的问题,因为我的剧作相当简单,料想到了高龄我还是理解得了的。
田纳西·威廉斯所著《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的几个修订本同定稿本几乎一样有名。久闻田纳西素喜把自己的剧作修修补补,往往在他写出多年之后再三修补,而且他过于喜爱听取人家在剧作彩排过程中的意见。所以我对《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有好几个版本并不感到奇怪,有田纳西在1955年写的本子,有同一年在百老汇演出时伊利亚·卡赞(4)说服他修改的本子,还有所谓“大结局”的本子,在这个本子里,田纳西保留卡赞几条“改进”意见,摈弃几条意见。卡赞的主意绝大多数是好的——这些主意使剧作在结构上更趋完美,演出上“逐步深入”。至于威廉斯最终摒弃的几条意见则有点“生意眼”……说起来,就是企图把这出戏搞得更有“生意眼”。卡赞可能同别人一样俗不可耐,但他一贯关心自己的事业,同样他也一贯关心别人的事业。
这是部好剧本——尤其是定稿本。即使有人不喜欢戏里一些歌剧式姿态,即使戏里有些人物比生活中的人物渺小,或者更低能,但是威廉斯的成就如同他所有杰作中的成就一样,兼具高度浪漫色彩和现实气息,作品文字足以令人神驰天外,同时依然心羁现实——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可信性的现实。
田纳西·威廉斯很像洛尔卡(5),是戏剧界一位浪漫派诗人,但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戏剧隐喻少于实际情况。他的剧作念上去优美动听,切合演出,而且演得精彩纷呈。
迫使剧作家为演出需要而修改剧本往往反而损害剧本,这点应有专文论述。总之一言以蔽之,随着戏剧界经济情况日益衰退,造成剧作起不了作用(因而毫无意义)的生意眼压力正与日俱增。相比之下,卡赞和威廉斯之间的反复修改还是有益无害的。再说,卡赞有不少主意对本子的戏剧连贯有所助益(尤其是最后一幕中大爹重新登场),而且田纳西在本子的结局中恢复讥讽和暗射也是同样的高招。
可惜卡赞同我还无缘合作就改行专搞电影工作了。有鉴于我深知他同田纳西·威廉斯和阿瑟·米勒都有创造性的关系,我确信自己会乐于接受他推一把、拉一把的。
2004,纽约市
(1) 爱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1928— ),美国当今最伟大剧作家之一。12岁开始写剧本。代表作有《动物园故事》、《美国梦》、《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三个高个儿女人》、《小爱丽思》、《马尔科姆》和《三臂人》等。作品善于用象征、暗喻和夸大手法反映现实生活中传统价值观念的危机。
(2)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英国剧作家。一生中完成了51部剧作,为莎士比亚后最伟大的英国戏剧家,作品富有社会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代表作有《华伦夫人的职业》、《武器与人》、《恺撒与克丽奥帕特拉》、《魔鬼的门徒》、《人与超人》、《巴巴拉少校》、《皮格马利昂》、《圣女贞德》和《苹果车》等。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3) 约翰·吉尔古德(John Gielgud,1904—2000),英国演员、导演。一生在多部莎士比亚剧作中扮演主人公。1953年因对英国戏剧作出重大贡献而被授予爵士称号。
(4) 伊利亚·卡赞(Elia Kazan,1909—2003)美国著名影剧导演,是二战以后美国舞台上最有影响的人物。1947—1959年间,导演了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和《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及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等名剧,还导演过几部经典电影,如《君子协定》、《伊甸园之东》、《码头风云》、《欲望号街车》、《长春树》及《萨巴特万岁》等。得过四次最佳舞台导演奖,此外他还得过三次纽约影评界最佳电影导演奖,1954年,还以《码头风云》一片获得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奖。
(5) 洛尔卡(Fredrico Garcia Lorca,1898—1936),西班牙诗人、剧作家、导演。著有抒情浪漫剧《老处女罗茜塔》,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闹剧《古怪的鞋匠老婆》,以爱情、复仇、谋杀为题材的悲剧《血姻缘》、《伊尔玛》等。作品富有诗意,有“戏剧诗”之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