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山水城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南京绿地系统

读城:南京绿地系统

漫步南京,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浓郁四溢;星罗棋布的公园、游园遍布繁华市区,闹中取静,曲径通幽;各种富有意蕴的雕塑小品点缀于街头巷院、红花绿树之间,弥散着优雅的文化艺术气息。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古老而现代的园林城市向人们款款走来。

“山、水、城、林”是南京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生态优先原则,规划全面保护南京不可再生自然生态资源,最大限度保护南京自然山水的整体格局。

结合“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的城镇布局,南京初步形成了“一带两廊四环六楔十四射”都市区绿地系统。

一带:

由长江及其洲岛、湿地和两侧带状绿地构成。滨江两岸正在打造各50—100米的绿化景观带,重点保护好长江洲岛湿地、沿江水源地,加强沿江绿地的建设。八卦洲、江心洲重视绿色生态空间保护与建设,增加绿化覆盖率,控制开发建设总量,建设用地相对集中组团布局。

两廊:

由滁河、秦淮河及其两侧湿地和带状绿地构成。加强沿河绿带建设和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沿河两侧非集中城市建设地区建设50—100米绿带,集中城市建设地区控制30—50米绿带。

四环:

一环是沿明城墙结合秦淮河、护城河等水体、山林用地,建设明城墙风光带。即以明城墙为主线,利用环城水系,依托自然山林,串联公园景点、历史遗迹、绿化带和道路等,建成环城风光带,使之成为环绕古城南京的一条美丽的“绿色项链”,凸显“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林相依、山水相映”的特色景观。以挖掘、修复、保护等手段,再现六大片区的历史风貌,展示六朝古都人文价值,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使之成为在国内外“拿得出、叫得响”的城市名片。

二环是沿绕城公路两侧宽度不小于100米的绿带。

三环是沿明外郭——秦淮新河两侧宽度为50—100米的绿带。

四环是沿绕越高速公路两侧宽度为100—300米,集中城市建设地区两侧宽度不低于100米的绿带。

六楔:

由都市区城镇发展轴之间的绿色生态空间构成。包括老山——长江、六合灵岩山——八卦洲、滁河湿地——大厂隔离绿地、云台山——牛首祖堂山——雨花台风景区、秦淮河湿地——方山、青龙山——紫金山楔形绿地。重点控制和建设8处位于城镇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地,分别是大厂——浦口、长芦——雄州、主城——板桥、板桥——滨江、秣陵——禄口、淳化——湖熟、新港——炼油厂、仙林——炼油厂隔离绿地。其中,滁河湿地——大厂隔离绿地、六合灵岩山——八卦洲2处楔形绿地,以及长芦——雄州、大厂——浦口、新港——炼油厂、仙林——炼油厂4处隔离绿地为污染防护隔离绿地。

十四射:

由沿主城向外辐射的高速公路两侧绿地构成。沿高速公路两侧各建设宽度为100米的绿带,并加强防护林建设。

为了让城市“透气”,自主呼吸,南京有两条主要的生态通风走廊:一条是瓜埠——八卦洲——长江;一条是方山——秦淮河。这两条生态通风走廊基本是直线,而且正好和南京冬、夏季的盛行风向一致。

楔形绿地以开敞空间为主,严格保护位于楔形绿地内的山体、水体及已有的林地和湿地资源,裸露山体加强植被恢复。楔形绿地内允许保留少量农村居民点,在生态功能区核心区以外地区,禁止集中的城镇建设,在保持主要山体和生态网络结构完整的前提下,经特别许可才允许兼容市政管廊、小型市政设施以及相兼容的文化、休闲、旅游等建设项目。

南京在具有污染防护隔离功能的楔形绿地和隔离绿地内,加强防护林地建设,除必要的市政设施建设以外,限制其他开发建设活动,禁止集中成片的工业和房地产开发建设,并尽可能将现状居民点逐步迁出。

沿江、沿河、沿路带形绿地和城镇内部的绿地,原则上以绿化功能为主,只允许兼容小型的市政、休闲和其他公共设施。

久居城市的人越来越希望能与自然相融:出门就能见绿,从高楼大厦里出来马上就能拥抱自然。南京利用城市人文、自然景观资源,建设了大量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公园。结合城市生活性道路、商业街等建设了很多街头广场绿地。使南京居民出行5分钟就能到达一处公共绿地。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要按规划要求建设附属绿地。绿地建设应考虑乔木、灌木、草坪等相结合。鼓励采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和破墙透绿等方式增加绿视率和绿化覆盖率,改善气候环境和景观效果。

2002年9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绿色南京”的战略决策,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绿色南京”战略目标部署,先后编制了《“绿色南京”建设总体规划》、《NJ市绿地系统规划》、《东部城市绿色中心规划》、《NJ市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NJ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等生态建设规划。

南京用8年时间累计完成新造林113万亩,有林地面积由2002年的117万亩跃升到230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增加近11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森林资源倍增的目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5%,绿地率达41.1%;人均公共

绿地面积达13.7平方米,3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全市新增国家、省、市级森林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28个,建立森林生态旅游景点、游园绿地590多个,开发农业旅游景点189个。生态景点、旅游景点增多,不仅为我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有力地传播了生态文明,使南京山水城林特色更加突出,生态南京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加凸显。

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1997年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2006年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2007年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目前南京正向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更高目标挺进。

(陈鸣跃/文,写于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