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山水城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南京文化名山

走读山水城林:南京文化名山

南京不少山因为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被誉为文化名山,要游遍南京的文化名山,得花好几天时间。

不要说外地人,大多数至少相当多的南京人连钟山的很多文化景点都没有旅游过,更不要说不少其它文化名山没有旅游过啦。

南京的山算不得高,算不得险,算不得奇,如果不是因其有文化,光山没有多大看头。南京的山最大的吸引力是文化,游文化名山是沐浴山林的文化之旅。可惜南京至今没有开发出文化名山游这一旅游产品。

钟山被誉为南京城中人文第一山,前文已写过,不再赘述。先说钟山风景区内的梅花山。

一、梅花山

梅花山原名孙陵岗、吴王坟,因东吴大帝孙权葬于此。2006年用精密磁测技术在山顶博爱阁南侧地下发现大型地下建筑,极有可能即是孙权墓葬。山下的孙权故事园建于1994年,内有孙权雕像和孙权故事浮雕碑廊。

明孝陵位于梅花山正北,神道在梅花山下由南折向东,通往“四方城”碑亭。传说朱元璋说孙权是条好汉,要让他给自己守墓,所以没有迁走孙权的陵墓。梅花山南侧的神道(即石象路)上共立有石兽6种12对,依次是:狮、獬豸、麒麟、马、骆驼、象,每种两对,一卧一立。石象路尽头立有墓表一对。

汪精卫1944年病死日本后葬于梅花山。1946年何应钦在国民政府还都前夕下令炸毁汪墓,尸骸在清凉山火葬场火化扬灰。汪墓原址上建起一座廊亭,北面横额上有孙科手书的“放鹤”二字,现在又名“观梅轩”。

城东的钟山与城西的清凉山古代山脉相连林木森森,共称金陵山。现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大马路早已隔断了两山之间的山脉联系,两山由携手相连变为隔城相望。

二、清凉山

现清凉山公园只有400余亩,只是原清凉山“山系”的一小部分。原清凉山“山系”有山埠7座,方圆约4公里。

现在的石头城、乌龙潭、蛇山、龟山、龙蟠里、随园、四中、南师大、河海大、省教育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古林公园、南医大、南京图书馆古籍部、JS省国画院等所在地原本都属清凉山“山系”连成一体的丘陵地貌,后被道路、建筑分割和占据。

在此范围内有三国时的乌龙潭、诸葛亮驻马坡;有唐代颜真卿的放生池和颜鲁公祠;有五代杨吴时所建的清凉寺;有南唐的清凉大道场和还阳泉;有明代的清凉门、崇正书院;有清代“金陵八家”之首龚贤的半亩园和扫叶楼;有乾隆年间诗坛祭酒袁枚的随园故居遗址和袁枚的家族墓遗址;有桐城派大家方苞家族的教忠祠;有被誉为近代中国人寻找自强奋起之路的起点小卷阿,它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南京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直接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海国图志》作者魏源的故居;有惜阴书院山长薛时雨的薛庐及在旧址上兴建的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江南图书馆(陶风楼);有吴敬梓墓遗址;有民国建筑白崇禧公馆。

方圆4公里清凉山是南京精英人物和精英文化荟萃之地,密度之大参观点之丰富甚为罕见。建议将其整合为清凉山大景区,改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发展清凉山大旅游。例如很多人尤其是老一辈一生都未进过高校门,高校的校园、建筑、重点实验室、校史馆和令人敬仰的已故大师等都可整合为清凉山大景区的旅游资源。

在外地人心目中南京最知名的景点有四个:中山陵、雨花台、夫子庙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旅行社带外地人游南京主要游这四处,这四处是玩过南京的标志。这恰恰说明雨花台在南京旅游中的重要性。

三、雨花台

如果说城东的紫金山突出的是“半部民国史”,那么城南的雨花台突出的是在野的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当局的斗争史,鲜血史。

雨花台是国共内战时期的一大刑场,国民党当局在此枪杀掩埋了共产党等反对派人士达10万之众,尸体整整填平了一座山坳,在这鲜血浸泡过的地下长眠着很多学养深厚才华横溢的男女精英。他们如能多活几十年建设和富强国家并且生儿育女延续我们民族的优秀基因多好?

共产党取得政权后在此兴建了烈士陵园。

雨花台陵园大门由花岗石砌成,高11.7米。大门内三面环山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座烈士群雕,雕像高10.3米、宽14.2米,由179块花岗石拼装而成,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花岗石群雕。雕像采用上实下虚的手法,着重刻划烈士面部神态。两侧环陵大道可直达雨花台主峰,主峰上矗立着一块42.3米高的石碑,象征4月23南京解放日。碑身正面镌刻着邓小平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金字,背面刻着纪念碑文。纪念碑廊位于纪念碑护墙内侧,东西各90块黑色磨光花岗岩石壁上镌刻着由国内36名书法家书写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新民主义论》3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碑前有一座高5.5米的烈士青铜塑像。在纪念碑南边的山岗上还有一座呈“U”字型,颇具民族风格的花岗岩结构的大型建筑——“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94米、宽49米,主堡高26米,建筑面积5900平方米,馆内陈列着烈士们的遗像、遗书和遗物等。

雨花台并非只有“红色文化”。

雨花台有雨花泉,泉有二孔,清洌甘美,名雨花泉,色味俱绝。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到四川任职途经建康,登览雨花台,用此泉沏茶,备加赞赏,品为金陵第一泉,江南第二泉。明代赵谦为二泉题匾,“江南”二字为后人所加,现在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江南第二泉”是当代著名书法家萧娴题写。

国人多爱喝茶,你想尝尝用雨花泉沏雨花茶的滋味吗?那就请去该泉上面的百年老店“二泉茶社”感受雨花茶文化吧。

雨花台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高约100米、长约3.5公里,顶部呈平台状,由3个山岗组成。东岗又称梅岗,中岗也称凤台岗,西岗延伸至安德门外。

三国时,因岗上遍布五彩斑斓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梁武帝时佛教盛行,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明、清两代,景区内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它是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吟咏之地,留下了很多优美诗文。它又是城南的一处制高点,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晋豫章太守梅颐曾在此抵抗外族入侵,南宋金兵入侵,抗金名将岳飞在此痛击金兵;此后的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辛亥革命讨伐清兵,抗日战争首都保卫战,都曾在此燃起连天烽火,雨花台也因此逐渐荒芜。

雨花台由名胜古迹区、烈士陵园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和生态密林区六大功能区组成。近年来,新、复建了雨花阁、二忠祠、木末亭、乾隆御碑亭、方孝孺墓、辛亥革命人马冢、甘露井、曦园、怡苑、梅岗等20余处名胜古迹和楼台亭阁馆。

如今的雨花台,是一座以自然山林为依托,以红色旅游为主体,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炉的集教育、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和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全国独具特色的纪念性风景名胜区。

四、狮子山

你不知道吧?处于南京老城北部边缘的狮子山在古代曾是南京的“市中心”,相当于现在的“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秦朝实行郡县制,郡的级别相当于今天的省,县的级别相当于今天的市。当时南京一部分归属江乘县,县城县政府就在狮子山。六朝、唐、宋狮子山有城墙护卫,说明它曾是南京地区的重要军事城堡和统治中心。

城北的狮子山海拔77米,周围约7公里,为幕府山余脉,与城南的雨花台隔城相望。东晋时晋元帝见狮子山貌似今HEB省长城线上的卢龙塞,遂称该山为卢龙山;明初,朱元璋因其山形似狮子,改名狮子山。

狮子山西控长江,地势险要,是古代扼守南京的重要屏障和兵家必争之地。相传金兵南侵时,南宋派虞允文督师江淮,三宿西面岩下,大破金兵,名声大振,故名三宿岩。狮子山西麓有著名的静海寺和天妃宫,其遗址在今挹江门外绣球公园的北面。

明初曾想在此山建一座阅江楼,以纪念朱元璋在此亲树旌旆督战,大破陈友谅的丰功伟绩。当时著名文学家、翰林学士宋濂特地写了一篇有名的《阅江楼记》,颂扬朱元璋推翻元朝统一全国的大业。但直至2001年9月才在狮子山顶建成阅江楼,结束了600多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

阅江楼高50米,分上下7层,造型独特,雕梁画栋,檐牙凌空,具有皇家气派,为元末明初建筑风格。阅江楼三面有明城墙,并有护城河环绕,形成“水包城,城包山,山拱楼”的气势,蔚为壮观。

景区内有阅江楼、玩咸亭、古炮台、孙中山阅江处、五军地道、古城墙、地藏寺、五色土、静海寺等30余处历史遗迹,是一个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全国知名旅游胜地,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

五、幕府山

游过狮子山往东走,是幕府山,它位于NJ市区西北的长江之滨,起伏的山峦西起上元门东至燕子矶绵延12里。有山峰五座,主峰北崮山海拔205米,峰下有石洞幽深。中峰有仙人洞和虎跑泉等名胜;西北二峰合称夹萝峰,亦称“夹骡峰”、“翠萝峰”。

明洪武年间在幕府山东面沿江石灰岩山岭旁建有观音阁,故名观音山。至明英宗时,因阁建寺,为南京一大古刹。入寺门即见殿在山腹下,深丈许,中空无底,架木为龛,前楹有石碑,摹吴道子所画的观音像。因年代久远,寺已破旧不堪,但观音阁仍临江耸立,势若俯坠。凭窗而眺,平畴旷野,江阔天高。

山中有“岩山12台洞”奇观,较著名的溶洞是头台、二台、三台洞。溶洞岩石奇异,石龙、石兽,若静若动,惟妙惟肖。头台洞的东边是燕子矶。在幕府山北侧沿江漫步,仰望那些逸岩陡壁,随处可见玲珑剔透的岩溶奇观。

近半个世纪无节制地炸山采矿,使幕府山千疮百孔古迹名胜损失大半,动植物种科锐减,特有的秤锤树与铜钱树已经基本看不到了。

在民众强烈呼吁下幕府山不得不停止开山采石恢复幕燕风光。风光带由西向东共设置了“色染秋林”“莺柳翠洲”“揽江抒怀”“芦汀花絮”“达摩梵音”“林泉幽居”“幽水怡情”“林茂鸟喧”“别有洞天”“古韵情怀”十大景区及水上运动休闲、湿地生态保护、旅游度假、名胜古迹游览和水源地保护五大功能片区。

六、燕子矶

游过幕府山再往东,有燕子矶,它突兀江面,三面悬绝,远眺似石燕掠江,因此得名。它屹立于40余米高的直渎山上,矶下江水汹涌澎湃,惊涛拍石。登临矶头,看滚滚长江,浩浩荡荡,百舸争流,蔚为壮观。

燕子矶历来是文人墨客临江抒怀的胜地,史可法、龚贤等人都曾在此赋诗。矶顶现有御碑亭一座,亭中石碑正面刻着清乾隆帝所书“燕子矶”三个大字,背面刻着这位万岁爷所题的一首七绝:“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林相凿久相安。”

燕子矶附近有弘济寺、观音阁,寺废阁存。西南方沿江的悬崖上有若干个石灰岩溶洞,古时游记中称为岩山12洞,其中主要的有头台洞、观音洞、二台洞和三台洞。头台洞距燕子矶约1公里,洞内钟乳石奇形怪状,观音洞与之毗邻。其中以三台洞最为深广曲折。洞中有观音泉、小有天等名胜;洞右有石梯,可达一线天;再上有石阶百级,飞阁凌空,别开境界。

燕子矶总扼大江,地势险要,是重要的长江渡口和军事重地,被世人称为万里长江第一矶。

七、汤山

如果你在南京爬山爬累了,腰酸腿疼需要舒筋活血解解乏,那你就去汤山泡把温泉吧。

汤山主峰团子尖海拔292米。因山有冬夏常温四时如汤之泉,故名汤山。

汤山温泉含有钙、镁等30多种微量元素,水温常年保持摄氏50~60度,且冬夏温度相差不大,对关节炎、风湿症、高血压等多种顽症疗效明显,是全国四大温泉疗养区之一。

民国初年,大批官员显贵在此营建温泉别墅,其中有江宁名人陶保晋于1919年建的“陶庐”。1946年国民政府将该庐改建为蒋介石、宋美龄的专用温泉别墅,现为著名的疗养别墅。

汤山镇西的雷公山有一面积数万平方米的巨大的溶洞群,目前对游人开放的有雷公洞和葫芦洞。1993年葫芦洞内出土了一具较为完整的约60万年前的南京猿人头骨化石,举世瞩目,使南京地区新人类史向前推进了50多万年,同时证实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汤山的旅游资源禀赋是世界级的:有秀美的迤逦山水,安基湖、汤泉湖、龙尚湖等明镜般点缀青山翠林间;有涌自地壳深处的温泉;有巨大的溶洞群包括南京猿人古溶洞;有举世无双的阳山碑材;有蒋宋温泉别墅;有龙尚湖生态马场、锁石村农家乐采摘观光休闲之旅;还有数不清的名人诗话……温泉文化,史前文化、明朝文化、民国文化、郊野风光、农家乐和名人诗话在汤山有机交融。

八、栖霞山

秋栖霞。

栖霞山驰名江南,不仅因为有栖霞寺、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舍利名塔,还因为深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栖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284米,卓立天外,又叫凤翔峰;东北一峰形若卧龙,名龙山;西北一峰状如伏虎称虎山。山呈伞形,古名伞山。因山中产滋润摄生草药,又名摄山。南朝建栖霞寺于此,山又以寺名改称栖霞山。

公元601年,隋文帝将“舍利”(佛骨)分送全国八十三州建塔收藏,指定“先往蒋州栖霞寺”。栖霞寺在唐初更名为功德寺,扩建殿宇49所,成为东南巨刹,与山东长清灵岩寺、湖北荆州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四大丛林”。此后,该寺几经兴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

栖霞精舍是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

在凤翔峰西南麓有著名的千佛岩。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法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佛窟。其正中无量寿佛像高10.83米,两侧为各高约10米的观音、势至两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是千佛岩中最大的造像。

相传540年千佛岩佛龛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纷纷前来凿石造像。千佛岩上下呈五级,层次分明,佛龛大者数丈,小者盈寸,共有佛龛250座,摩崖造像500座,号称千佛。

九、牛首山

春牛首。

春天的牛首山翠玉润泽,景色最美。它高242.9米,面积约500公顷,以牛首山为主体,北连翠屏山、南接祖堂山。

据传东晋元帝打算在建康都城的正南门──宣阳门外立双阙,丞相王导陪同乘舆出宣阳门,王导认为国家草创,财力薄弱,连城墙都用篱笆代替,不能大兴土木。于是,他指着正对宣阳门的牛首山的两峰,对晋元帝说“此天阙也”。元帝因此打消了建阙的念头。唐天宝年间,改山名为“天阙山”。

南朝时,许多帝王崇信佛教,大兴寺院。牛首山幽雅宁静,环境优美,是佛教徒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有叫辟支的高僧,在牛首山两峰下的一个山洞里修身,故称“辟支洞”。传说辟支在这洞里“成佛上天”,又称“仙窟洞”。梁武帝时,司空徐度在双峰间建了一座寺庙,叫佛窟寺,后梁武帝又在佛窟寺下建仙窟寺。因此牛首山又称“仙窟山”。唐代的法融禅师在佛窟寺设禅布教,成为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牛头宗”的发祥地。佛窟寺在南唐时称宏觉寺。日军侵华期间寺庙被付之一炬,仅存宏觉寺塔一座。

宏觉寺塔又名唐塔,因建于唐代而得名。其实,今存残塔已非唐时原塔,乃五百多年前明代所建。宏觉寺塔七级八面,高25米,用砖砌成。塔每面开小窗两扇,每层均挑出雕木飞檐。现在该塔已微有倾斜,被列为JS省文物保护单位。

牛首山还有南宋岳飞抗金故垒和郑和墓。牛首山东麓松林深处有一开阔地带,现在尚有用石块垒成的一围墙遗址,这就是岳飞大破金兀术的故垒。郑和衣冠冢位于牛首山南麓一小山坡上,北对宏觉寺塔,东邻献花岩,东、北、西三面有山环绕,当地群众称此小山坡为“回子山”。

十、九华山

九华山是明城墙内闹市区中的青山,北临明城垣与玄武湖毗邻,东接富贵山,是钟山余脉西走入城的第一山丘。这里风景优美,视野开阔,登临山巅,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春秋时期九华山名覆舟山,因其临湖一侧陡峻如削,像一只倾覆的行船而得名。后又改称玄武山、龙山、龙舟山等。六朝时,九华山是都城建康的重要屏障,也是皇家花园,称为乐游苑,苑内楼台亭阁,风光旖旎。南朝时大科学家祖冲之与北魏人索驭麟在乐游苑内比赛指南车,内试制成功水碓磨。隋灭陈,乐游苑被焚毁。现名九华山因小九华寺得名。

唐玄奘原葬于西安终南山紫阁寺塔,后毁于战火。1027年,建康天禧寺和尚可政去紫阁寺,寻得玄奘顶骨,带回建康(今南京),埋于城南天禧寺。清咸丰年间,寺、塔均毁于战火,玄奘灵骨下落不明。1943年2侵华日军高森部队在三藏塔一带建“稻垣神社”,施工中挖出玄奘顶骨,日本人欲攫为己有,后经伪政府再三交涉,最终允留一部分给中方,灵骨由汪伪外交部长褚民谊接收,安置于九华山寺供奉。1944年九华山建三藏塔,葬有一部分玄奘佛骨。该塔仿西安大雁塔式样,为5级4面砖塔,南面门楣上刻有“三藏塔”三字,底层须弥座上刻有“玄奘法师灵骨”六字。

十一、鸡笼山

鸡笼山也是老城闹市区内的文化山,东连九华山,西接鼓楼岗,北近玄武湖,为钟山延伸入城余脉。春秋战国时期,以其山势浑圆,形似鸡笼而得名。它高约百米,是城中重要制高点。南朝齐武帝到钟山射雉至此闻鸡鸣,故鸡笼山又改称鸡鸣山。明初设观象台于山上,又名钦天山。清初重建山上北极阁,又称此山为北极阁。

鸡笼山在六朝时先后为皇家花园和佛教圣地。刘宋时期,在山顶建立了第一个日观台,既观天象,又测风候。山下建立了史学馆、文学馆。当时全国有名的文史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常聚于此,著书立说,讲学授徒,堪称全国学术文化中心。

到萧梁时期,鸡笼山上建同泰寺。梁武帝四次舍身佛寺,然后大臣们不惜重金把他赎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个虔诚的佛教徒最后在侯景之乱中饿死台城。

南朝末代皇帝陈后主,在鸡笼山大造殿宇,用香木做梁柱门窗,清风吹过,香飘数里。他和宠妃张丽华、孔贵嫔终日在宫内或花园里寻欢作乐。公元589年,隋军入城,陈后主无处可逃,只好带着张、孔两妃嫔躲进井内,终被隋军俘获。三人从井内爬出时,脂粉淋漓,沾满井栏。以帛拭之,其石有胭脂痕,因称作“胭脂井”,又名“辱井”。元朝诗人陈孚在《胭脂井》一诗中写道:“泪痕滴透绿苔香,回首宫中已夕阳。万里河山天不管,只留一井属君王。”哀婉之意溢于言表。隋大将见张丽华艳丽绝伦,怕递解回去扰乱了君王之心,立即抽刀把她斩首。这就是后人诗句中所责怪的“不斩君王斩丽人”。

(陈鸣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