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山水城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8章 南京城墙

走读山水城林:南京城墙(一)

我为南京城墙的修复接通、环城风光带建设、线性文化遗产申遗,在报纸杂志撰文呼吁提建议,属“吃饱了饭闲的没得事做找事做”。

先说“吃饱了饭”。我工资薪级单位最高。公积金、房贴一年6位数。看病无论是医保支付还是个人支付,哪怕几十万,单位都能“二次报销”。病假基本不扣工资。有住房,无房贷,不愁下岗失业。总之,我属于不用天天为生计发愁,衣食无忧“吃饱了饭”的一族。

再说“闲的没得事做找事做”。过去欧洲不少贵族,住在大庄园大城堡里“闲的没得事做”无聊,于是“找事做”,写诗、画画、写小说,琢磨万有引力、自由落体、分子、原子、细胞、病毒、物种起源、三权分立……于是诞生了灿若繁星的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专利局上班,类似我们的“体制内”,上班有大把“闲的没得事做”的时间,于是他就利用上班时间找来相对论的事情做做,结果做得轰动世界。本单位人多事少,我有“闲的没得事做找事做”的条件,比如,代理诉讼非诉讼法律事务;比如,写这篇关于南京城墙的万字论文。

论文是由30年来先后写的三篇建议“组装”而成。

1992年我骑自行车环游南京城墙。那时城墙还没开始修复整治,破损严重,城墙顶上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到处是菜地和私搭乱建,一家以收治癌症晚期病人为主的安怀医院一溜排一溜排整齐划一的平房就盖在城墙顶上。在城墙“高头”骑车没人管,我能骑车的地方就骑,不能骑车的地方就推。

我看到,环绕南京古城墙及其遗址内外,文化遗产及旅游资源罕见的丰富!在责任感的驱使下,我投书市委市政府,建议修复南京城墙《重视环城旅游风光带旅开发》,恰逢《南京日报》开展征文活动,投稿后在头版刊登。“南京环城风光带”这一“词条”就是我在该文中首先提出的。

第二篇写于2010年左右。已传出风声,要将建在南京明城墙遗址上的全长6.13公里的城西高架干道炸掉,改隧道,为日后复建这段消失的明城墙扫清障碍。我给有关部门去信,在网上发帖,提出既不炸城西高架公路又能在原址恢复城墙风貌的设计方案。可惜未予采纳。

第三篇写于2014年,我提出接通城墙的设计方案,并建议将城墙沿线数十平方公里纳入申遗范围。上级部门开展有关南京城墙的征文活动,通知各单位参加。王书记和工会郝副主席将单位参加征文的任务交给我,我满口答应,手上现成的文章。投寄后什么奖都没评上,说明上级主管部门和专家对我的设计方案和建议并不欣赏。

南京城墙申遗多年屡申屡败与未采纳我的建议不无关系,否则,申遗成功的砝码能加重不少,申遗会顺利得多。

中国参加申遗约40年,尽管只有区区50多项世界遗产,却列世界第一。历史不如中国悠久,文化不如中国厚重,幅员不如中国辽阔,山川不如中国锦绣的绝大多数国家,世界遗产更少甚至没有。申遗算得上国家大事,更是南京大事。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非常不易。

想起大学同宿舍崇教授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我的很多发表文章是可以当论文写当课题做的。于是我给以上似时评,似杂文,似随笔,似文化散文的“废话连篇”的旧稿《读城:京城》“穿”上论文的格式“外衣”: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包装成论文,投《城市建筑》杂志,为国家大事,南京大事,建言献策,并在稿末说明:“此稿偿试论文语言的散文化、随笔化、杂文化,以增加可读性”。

所谓“废话”就是“闲扯”。贾平凹说,优秀的散文作者都擅长“闲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从论文的角度看,更是“废话连篇”。

散文被划为文学,文学有娱乐性可读性,偏于讲道理传知识的文化散文不来点闲扯和形象性语言何来文学性娱乐性可读性?

全国有几百万医生和大学教师,有一千几百万中小学教师,各类企事业单位有数千万需发论文评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如果他们一人一年平均发一篇论文,就是几千万篇,那要多少期刊承载?期待发表的论文太多,对我这样穿着论文格式“外衣”语言不像论文又瑕疵明显废话连篇的投稿,编辑一般扫一眼直接就毙了。然而我遇到了认真负责的编辑,初审未毙,提出三条修改意见:

1.论文语言建议严谨、客观,不建议散文化,作者的尝试具有创新性,但仍希望作者使用学术语言;

2.请补充英文地址信息和参考文献;

3.请补充图序和图题,并在文中反引,不建议使用网络图片,并尽量使用自绘、自摄图片。

修改后再次被退回修改。修改意见是:

建议将文中主观感受和口语删除,从客观角度出发,表述南京明城墙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有条理地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次修改后又被第三次退回修改。编辑批注如下:

1.精简此部分,以客观、简洁的语言交代此背景。

2.建议将此部分改为“5结语”,并适当增添字数。

3.请补充参考文献。

没想到被退回三次修改三次的投稿二审还是没过。

尽管没通过,但三次退回修改为后面在其它杂志的顺利发表奠定了基础。

改投《建筑设计管理》杂志,收到用稿通知:

投稿提出三个方面的“金点子”:

一是如何重建10多公里被拆断的南京城墙而又不被认为是重建假古董?不被认为是违背《文物法》和申遗精神?用什么办法使断成几大截的南京城墙接通成环?

二是整合利用城墙沿线罕见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构建南京明城墙线性文化遗产景观廊道。

三是变单纯城墙文物申遗为线性文化遗产申遗,扭转南京城墙申遗屡申屡败的局面。

如按我的建议修复接通世界第一大城垣----南京城墙,打造全球独一无二的享誉世界的环城线性文化遗产景观廊道并申遗成功,那我不也功不可没名垂南京“青史”啦!

(陈鸣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