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王玉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感人至深的师生情、感恩心

陈春,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玉磬)派艺术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天津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名副其实的德艺双馨艺术家。她用两年多的时间,呕心沥血、饱含深情地写就了《恩师王玉磬》。

王玉磬和陈春结为师徒的时光,正是我在市文化局、市戏剧家协会为戏剧事业服务的时候,读了这本书稿中她们师徒动人的事迹,陈春一步步成长的历程又呈现在我眼前,备感亲切。书中展现的师生情和感恩心,强烈地感染着我,使我感慨万千!

王玉磬是河北梆子剧种大师级的表演艺术家,她出身梨园世家,家境贫寒,父亲早亡,为了活命六岁学戏,从小就在戏班里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由于她天资聪慧、不怕吃苦,很快就登台演出了,无论大小角色,她都演得得心应手,但始终不能摆脱困苦的生活。直到她十三岁随母亲来到天津闯荡,经过小香水、筱瑞芳等人的指教,艺术上突飞猛进,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已在津门崭露头角。新中国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在她面前展现一条金光大道,使她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艺术上日益精进,成为观众喜爱的名角。

1953年加入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以后,王玉磬与韩俊卿、银达子、宝珠钻、金宝环并称河北梆子五杆大旗。她音质醇厚、嗓音刚健、吐字清晰,表演上继承前辈艺术家的特色,结合自身条件丰富唱腔旋律,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王派”表演,在全国剧坛影响深远。她的代表剧目《辕门斩子》《太白醉写》《赵氏孤儿》《杀庙》《南北和》《五彩轿》等,是广大观众和戏剧界公认的精品。

陈春,出生成长在燕赵大地白洋淀边,艺术天赋极佳,白洋淀的浪花和芦苇培育了她的好嗓子。自幼受燕赵慷慨悲歌的艺术熏陶,陈春承继了河北梆子的艺术基因,高中毕业以后被任丘戏校破格录取。各位老师精心培植这棵好苗子,陈春也努力刻苦钻研,不久即崭露头角,练就了一副别人难以企及的好嗓子,成为一颗新星,在市、省、全国比赛中频频拔得头筹。老艺术家王玉磬慧眼识珠,把她收为关门弟子。陈春不负众望,技艺突飞猛进。她嗓音宽润、纯正,扮相清秀、儒雅大方,表演刚柔并济,激情充沛,很好地继承了王玉磬演唱时高低、虚实、收放自如,表演上高亢、刚劲中寓抒情,激扬奔放中不失含蓄的艺术风格。陈春的成长使卫派河北梆子从小香水、银达子到王玉磬的老生流派得以一脉相承地流传下来,是河北梆子振兴、发展的希望。

王玉磬和陈春师徒,谱写了梨园界感人至深的传承佳话。1985年王玉磬到河北省任丘演出,发现了演唱风格颇像自己的陈春,在当地领导的引荐之下,她们结为师徒,王玉磬为能发现一株可以继承自己艺术的好苗子欣喜异常,陈春则实现了她梦寐以求的愿望。那段时间已年过花甲的王老师,经常带着自己的琴师到任丘为徒弟教戏,既要改正徒弟不正确的习惯,还要严格训练基本功,更想把自己的拿手好戏倾囊相教。为了攻克一个演唱技术上的难点,师徒二人曾着急得抱头痛哭!1992年,经王老师积极推荐、多方奔走,陈春调来天津,师徒可以朝夕相处了,只要没有演出任务,陈春就待在老师的身旁,将几出“王派”的代表剧目踏踏实实得学到手,很快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人们称赞她的表演颇有乃师风范。她们名为师徒更像母女,恩师授艺传道全面严格要求,生活上无微不至呵护关心;陈春对恩师也极尽女儿的孝道。王玉磬弥留之际,陈春日夜守候在病榻旁,王玉磬逝世以后,她的悲痛、追念之情久久难以释怀。经她积极倡议多方联络,2009年在天津举办了“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王玉磬诞辰八十五周年系列活动”,有盛大的演出,有充满怀念之情和理论高度的研讨会。陈春既抒发了对恩师感恩之情,又继承了恩师对河北梆子事业的极度热爱,对振兴、发展这门艺术有高度的使命感。

陈春尊重传统、尊重前辈,同时认真向京剧、昆曲、山西梆子等姊妹艺术学习以充实提高自己。她扎实地继承了传统剧目,也排演了自己的代表剧目;她踏踏实实地为观众服务,在各项下基层慰问演出中,在严冬和酷暑的农村舞台上,在各种公益场合都能经常见到她的身影;她是剧团的主演,多种奖项集于一身,是天津河北梆子问鼎“梅花奖”的第一人。但她从不摆大演员的架子,为人谦虚、朴素、亲切、热情,人们称赞她有“梆子精神”。所以她获得了天津市第一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的称号,大家信任她,评选她担任天津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后被评为文化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掩卷深思,感慨良多。

王玉磬先生年幼时为了生活、为了改变贫困的命运,投身于社会地位低下的戏班子苦命挣扎。但对河北梆子艺术的热爱是她的精神支柱,艰苦的生活成为她日后发展坚实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她的人生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正值盛年的她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充分发挥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精力,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她虔诚地吸收前辈艺术的精华,锲而不舍地磨炼自己的技艺,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精品力作,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到了晚年她自觉地把振兴发展河北梆子艺术重任担在自己的肩上,为戏曲艺术的发展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她特别注意挖掘、培养新人,把自己一生刻苦积累的艺术成果乃致秘技、绝招,毫不保留地倾囊相授,关心她们的艺德和人品,培养了一代代接班人。而她发现培养陈春,是最成功的范例,是对发展河北梆子事业的一大贡献。王玉磬早年投身戏班、刻苦学艺是为了生存;盛年时期她把自己热爱的河北梆子艺术视为献给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神圣事业;晚年收徒传艺则闪烁着神圣的使命感,这是王玉磬先生闪光的人生历程。

陈春使我最为感动是她的感恩之心。她和恩师心心相印、情深意笃,我亲眼目睹过她们师徒亲密无间的许多动人往事,对此这部书中也有大量深情的回忆和描述。她在这本书中对恩师“王派”艺术成就和风格全面、精准阐述,甚至一句唱腔、一个眼神、一个身段都有详细记录,这本身是最大的、最实际的感恩之举,也使这部著作有了学术价值,成为晚辈学习的范本,使“王派”艺术源远流长,不断发扬光大!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感恩是人格的魅力,是人生的大智慧,是品德的标尺,事业成功的基石。在以师父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手段的戏曲界,陈春的感恩心更显得珍贵,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

王玉磬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王派”剧目仍将在舞台上闪烁着魅力的光芒。王玉磬先生的精神将永远活在陈春等后辈人心中,她们感人至深的师生情、感恩心会继续发扬光大!

艺术追求任重道远,期待陈春有更大的成就!

天津市文化局原副局长

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原主席

高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