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我陆瑾不当人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2章 局势

“原来是这样,说起来我已经好久没去过那边了,不知二位能否给我们讲讲那边的局势?”

唐家仁听到对方的回答,心念一动,毕竟这二人是那边的商人,聊聊说不定会有意外之喜。

毕竟商人这个群体自古以来都是消息灵通的~

“自去年6月张大帅去世之后,辽北确实混乱过一阵。

好在张少帅回来得及时,把持住了局势,没让倭寇的狼子野心得逞。

后还通电全国,改易旗帜,所以现在那边的局势还算稳定。

老爷子你们现在过去还算是恰逢其会。”

杜姓男子缓缓说道,说到倭寇的时候还有些咬牙切齿。

“杜兄慎言,张大帅那事还没有定论呢~”

张姓男子颇为无奈的说道,虽然这事多半是倭寇干的,但官方并未盖棺定论。

公开发表这种言论难免为自己带来麻烦。

“呵~张兄,我们何必自欺欺人呢?”

杜姓男子冷笑一声,缓缓说道。

“这张大帅身亡一事,背后莫非还有隐情不成?”

唐家仁一愣,张大帅去年由京城回奉的时候遇袭身亡这事他是知道的,但还未成想到和倭寇有关。

而且听这位的语气,明显是笃定这事就是倭寇那边的人做的。

听到这话,陆瑾也来了兴趣,因为前世是理科生的关系,他对历史不是很熟。

他大概只知道过两年的九一八事件会成为抗战的起点,但具体发生了什么他就不清楚了。

加上这个世界还有异人的存在,前世的历史也只能当做参考。

所以能得到这种消息,他自然是有些兴趣的。

“哪是隐情,这倭寇的狼子野心就差摆在明面上了!!

先是逼大帅签署那些歹毒的条款,大帅没有同意,之后就在回来的时候遇到了袭击。

这天下哪有这么巧合的事?”

杜姓男子有些激动的说道。

“杜兄,慎言~”

张姓颇为无奈的说道,这位杜兄就是这种性格。

不然也不会组织游行,开设报刊公然反对那倭寇。

但按倭寇的手段,连那大帅都能被惨遭毒手,又何况他这区区商人呢?

“张兄,难道这世道还说不得真话了?”

杜姓男子反问道,他自然知道这位张兄是在为他着想,但明明知道真相却不发声,这才是那倭寇希望的。

所以他自然是不能让其如愿,这种事情总要有人去做,那为什么不能是他呢?

“这……杜兄……哎……”

张姓男子支支吾吾个半天,还是放弃了劝说。

这个时期的商人都是这样的吗?

陆瑾一怔,有些诧异的看着那个姓杜的商人。

从那位姓张的商人反应来看,这人似乎经常说这种话。

明知道这样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却还要说出来,这人倒是也称得上义士。

“这位杜先生的话说得在理,既然是真话为何又不能说?”

吕慈闻言,拍案而起,他刚刚可听明白了,也觉得这位杜先生说得在理。

“确实是这个理。”

李慕玄在一旁点点头,虽然吕慈是个二愣子,但他也是这么想的。

既然那倭寇干了这种事情,难道还怕别人说不成?

这天下哪有这般的道理?

“……”

吕仁见状,无奈摇了摇头,这事情自然没有这样简单。

辽北那边是倭寇的大本营,这位杜先生显然明白自己的行为会招致怎样的后果。

但正是因为如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更加难能可贵。

但他弟弟还有李慕玄显然没想明白这一点,没有考虑过后果。

“哈哈~两位小兄弟说得对,若是这里有酒就好了。”

杜姓男子闻言哈哈大笑,这就是他做这些事情的意义。

没什么比这样年轻的孩子认同他的话更让人振奋的了。

“呵~酒的话,这里有。

火车还要等会,二位不妨坐过来一起喝个两杯~”

陆瑾见状,轻笑一声,接着从噬囊里拿出一坛酒还有些下酒的花生放在了面前的桌子上。

接着对着坐在沙发上的两人发出了邀请。

这两人身旁的保镖见状,瞳孔一缩,挡在了两人和陆瑾之间。

“无妨,人家小兄弟好心相邀,我们也不好驳了对方的美意。”

张姓男子先是一愣,一时之间也没想明白这位白发小兄弟身上是如何放下一坛酒的。

不过只是片刻后,便反应了过来,这些人多半是那些有着神奇能力的奇人异士。

若是如此倒是能明白为什么这些孩子的家里人放心让他们走这么远的路了。

想明白后,赶紧招呼这几个保镖放下了戒备。

“这……东家?!!”

保镖中领头的人有些紧张的说道,和他先前想得不一样,这几人虽然是老人和孩子。

但这手段明显比他们高了不止一筹,这要是起了冲突可就麻烦了。

于是急忙看向杜姓的男子,希望对方作出决定。

“张兄说得对,那就多谢小兄弟的美意了~”

杜姓男子同样也反应了过来,毕竟这种能人异士他这些年也结识了不少。

若是真对他们有什么歹意,也不会在此刻故意暴露自己的手段。

既然没有歹意,那就是朋友了,那自然是要结交一番了。

这般想着,两人从沙发上起身,加入了陆瑾这桌子。

唐家仁见状,无奈的摇了摇头,若是按唐门的做法自然是不会多生事端的。

但此行他只是来保证这些孩子的安全的。

就这样,觥筹交错间,几人倒是熟络了不少。

陆瑾也了解了些这两人的经历,这胖的那个商人叫做张廷阁,今年已经40多岁了,开始是在国外做生意的。

后来有感国内的情况,决定实业救国,便抽调资金,弃商转工。

另一位名为杜乾学,30多岁,曾经在东瀛留过学,所以对倭寇的情况相当了解。

回国后在辽北那边做的是窑业工厂。

“二位老哥的经历当真是丰富啊~”

吕慈听完这二人的讲述,不由得感慨的说道。

“哈哈~我们比吕慈小兄弟你们年长十来二十岁的,自然经历得也更多。

你们还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