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
章武三年,白帝城,永安宫
刘备躺在榻上,回想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从织席贩履为业的落魄之士,到征战黄巾崭露头角,又辗转于公孙瓒、袁绍、陶谦、曹操、刘表等势力下,漂泊半生才有了今日,却不想竟会败在了陆逊小儿之手。
脑海中尽是夷陵之战的惨景,都怪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以致五万汉军皆丧于彝陵猇亭之地,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耗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两弟先后丧命,大军新遭重创,国事私仇使刘备忧愤成疾,眼看朝不保夕,遂下旨传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鲁王刘永、梁王刘理等一班皇子臣工,飞马至永安宫听命,太子刘禅留守成都。
且见诸葛亮见天子病危,慌忙带拜于龙榻之下,而刘备却则唤诸臣平身,并令诸葛亮坐于龙榻之侧,以便说话。
抚其背而长叹:“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若非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岂有今日之败!”
诸葛亮涕泣请陛下善保龙体,安心静养,不负天下之望;但有臣等为陛下驱使,不出几载,必能恢复元气,倒时还可跃马扬鞭,一统天下。
可刘备却摇了摇头,他自知大限将至,已无生机,遂与诸葛亮言:“朕命不久矣,然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
嘱咐完,便传旨召诸臣入殿,正欲取笔写下遗诏,诸葛亮等臣工泣拜于地,带着哭腔颂道:“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愿效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刘备点了点头,随即命内侍把诸葛亮扶坐回来,执其手曰:“君才十倍于丕,必能安邦定国,嗣子若可辅,则辅之,若其不猜,君可自立为成都之主!”
诸葛亮一听这话,顿时胆战心惊,汗流浃背,慌忙拜于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言毕,便不停的叩头,乃至流血都不曾停止。
刘备写完遗诏,叹了一口气,再令内侍把诸葛亮扶回榻边,瞧见刘永、刘理,让他又惦记起太子刘禅,便向李严询问太子近况。
可李严却不由分说的不断叩头,请陛下赐他一死!刘备当然奇怪了,便询问原由,为何求死?
原来是,太子刘禅,带太子舍人-霍戈、诸葛乔、傅佥,领五百飞骑自射山而出,便消失了踪迹,他派了三批人出去找,至今还了无音讯。
什么?
储君丢了!
此言一出,不仅病中的刘备惊坐而起,赵云、蒋琬、向宠、费讳等文武臣工,皆怒视李严。
太子一身一发关乎社稷安危,时下天子已然写完遗诏,传位于太子,而李严却说太子丢了。如此一来,大位传承,岂不是要生波澜!若非御前不得带兵,赵云等人此刻怕是已经拔刀了。
而就在此时,诸葛亮却说声:“陛下勿忧!”,话间,还给刘备加了靠垫,让他靠的舒服一下。
可刘备等不了啊,执孔明之手,疾声询问原由。
而诸葛亮也是温声劝慰陛下勿急,他也是昨日到永安的途中接到消息,汉嘉太守黄元,十日前率兵进攻临邛。
过了临邛就是江原,然后就是成都,消息先传到成都也属正常。而且江源的守军将领-牙将-赵统、赵广,也在太子离开射山的翌日,拔营南下,想来也是奉了殿下之命。
“胡闹!咳咳咳......,他以为他是谁,竟敢私自调兵出战,他就不怕,咳咳!”
对汉嘉郡之事,刘备半年前就考量过了,夷陵新败,损兵折将过甚,军心士气萎靡不振,他的又抱恙在身。而汉嘉临近南中,民风彪悍,黄元也是当地的豪强,值此多事之秋,还是以安抚为主,不宜再起刀兵。
就算黄元真的反了,李严可以自行处置,他这个尚书令,是干什么吃的,要让我儿这个太子甘冒奇险?
不对!没有李严的手令,就算刘禅是太子,他也调不动江源的守军。是李严,是李严故意放纵太子的,他是何居心?
一想到这,刘备下意识的打量刘永和刘理,这是要乱我社稷啊!刘备虽然病入膏肓,但到底是一代帝王,他的威严岂是李严能扛得住的。
李严不由打了个冷颤,一边叩头,一边陈情,他也是被太子胁迫的。太子带兵到了他的公署,逼着他写一份军令,责令江原守军任其差遣。
李严当然不愿从令,这种事必须上报陛下,可杨仪那厮竟然把剑递给了太子,还对太子言道,杀了他,就没人敢阻挠殿下用兵了。
“胡扯!我儿向来温良恭谦,如何能以剑逼人,还是你!”
李严自然不知道太子的性情为何大变,为君者讳,身为臣子,他又不能指责太子的不是,只能低着头默不作声。
可刘备这话音刚落,就听到外面响起一阵“殿下金安”的敬语,没过三息,便见刘禅身着一身血迹斑斑的银铠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中郎将-柳隐。
刘备与诸臣从没见过这样的刘禅,皆面露愕然之色。而刘禅也顾不得其他,从柳隐手中接过盒子,便来到龙榻前跪了下来。
“父王,汉嘉太守黄元背反朝廷,事急从权,儿臣只能便宜行事。盒中便是黄元的首级,儿臣敬呈父皇驾前。”
见里面的确是黄元的首级,又听了柳隐的陈述,众人才相信,太子刘禅亲冒箭矢,仅率兵两千五百余,便克复临邛,斩俘敌八千六百余,并于阵前亲自斩杀叛将-黄元。
刘备听完后脸上顿现欣然之笑,方才他放下帝王的威严,托子于诸葛亮,就是因为担心刘禅过于孱弱,担不起复兴汉室,重整山河的重担。
但现在,不一样了!刘禅用实际行动向他证明,他无愧是刘玄德的儿子,他的身体里流淌的,是跟他一样的战血。
眼见刘备抬手擦着刘禅脸上斑斑血迹,诸葛亮起身拜俯于地:“大汉得英武之储,臣为陛下贺,为太子贺,为大汉贺!”
李严、赵云等臣工也跟着丞相一起下拜,为陛下贺,为大汉贺!同时众臣心里也泛起了嘀咕,太子平时温良谦和,礼贤下士,但这关键的时刻,那真是狠得下心来。
黄元部自校尉以上,包络黄元的三个儿子,两个外甥,大小将佐二十六员,那是一个都没留。
当然,更让诸臣畏惧的是,他对自己更狠,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一国太子敢亲冒箭矢,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这能还是个十七岁的娃娃吗?
诸臣不清楚,但诸葛亮却一清二楚,自从做王太子后,刘禅就变了,且常常以去射山练习骑射为由,消失十天半月。
而刘禅最常去的地方,则是西平关的左将军府,锦马超亲生调教的弟子,还能打不过黄元?也正是因为清楚个中缘由,诸葛亮才劝刘备稍安勿躁的。
唤诸葛亮到榻便坐下,刘备把其臂,让刘禅三兄弟给丞相行礼,并叮嘱他们:“吾亡之后,汝兄弟以父事丞相!”
“公嗣可于柩前,即皇帝位,丞相佐政,李严次之,子龙等将校,竭诚辅佐。”
诸葛亮目含泪水,哽咽着对刘备说:“臣誓死以报,辅佐太子重铸山河,再造大汉盛世。”
恩,刘备摆手挥退诸臣,最后剩的这点时间,他自然要留下来,叮嘱太子。按照刘备原来的想法,是要用诸葛亮来辅政的。
可辅政是要冒风险的,难免会造成皇权旁落,轻则如霍光一般行废立之事,重则社稷倾覆,国家败亡。所有他才拿曹丕来警示诸葛亮,告诉他幼主虽小,切不可忘了君臣大义,走曹氏父子的老路。
刘备这辈子白手起家,最擅长的就是看人,所以才能知人善任,有了今日的基业。看到刘禅提着黄元的人头来时,他心里既怒且喜,怒的是刘禅不爱惜自己,喜的是这小子长大了。
男人成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心里有秘密,会藏事了。刘禅瞒过了他,瞒过了满朝文武,足见其心机、城府之深;又能亲自挥戈上阵,轻取黄元,足见其勇略。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能给刘禅一个机会,让他握着皇权,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呢!是的,这种想法是冒险的,但对刘禅,对大汉,无疑都是最好的选择。
伸手抹掉刘禅眼角的泪水,爱怜的摸了摸他的脑袋,刘备笑道:“痴儿,莫哭!千年的黄土百易主,到时候谁都得撒手。”
在临终之际,刘备还要考校刘禅一番,他走之后,刘禅要如何对待东吴!这个问题,关乎蜀国将来,他想知道,刘禅会如何选择,会不会被感情蒙蔽了双眼。
刘禅沉思片刻,当即答道: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脣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若继续与东吴交恶,与国无益,只会让曹丕得利。
“我军新败,现在与东吴议和,孙权自恃其胜,又称臣于魏为依仗,不许奈何?”
刘禅冷哼一声,目露凶光:“那儿臣倒是可倾国之兵,顺流而进了!”
刘备很奇怪,报仇雪恨要发兵,怎么议和也要发兵呢?
刘禅则解释为孙权称臣于魏,魏必上望孙权入朝,下求太子为质。孙仲谋少年得志,坐断江东,称孤道寡,岂会遣子为质?
吴若不从,魏必以此为辞,发兵征讨!吴又不许我和,那举国之兵顺流而下,江东之地必不复孙氏所有!
而且,刘禅会遣一舍辩之士,将此番言语明告孙权。是和,是战,就让那碧眼儿自己做选择,看看敢不敢拿东吴的基业做赌!
呵呵!听了这话,刘备心里最后一块石头落地了,按着刘禅的肩膀,老怀安慰的慨叹:“你真像朕,有耐心,善隐忍,把大汉的社稷交给你,朕放心了。”
泪流满面的刘禅,则强挤一丝微笑:“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