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荷花定律:厚积而薄发》:学,是为了征服无知
知识可以让你扼住命运的咽喉
知识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扼住了命运的咽喉;相反,谁的知识一穷二白,那他就只能受制于人。总之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
拿破仑曾说:“真正的征服,唯一不使人遗憾的征服,就是对无知的征服。”可见知识的重要性。拿破仑在征服无知获得知识之后振兴了法兰西,用自身活生生的事迹诠释了他所说的名言。由此可见,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征服无知,只有征服了无知才能主宰自我命运。
杨澜,1968年出生于北京,199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上学时的每次考试,杨澜的基础分都没有丢过。中央电视台招考,参赛的有一千人,杨澜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正大综艺》节目的主持人,一举夺得金话筒奖。之后,杨澜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深造,并取得硕士学位。正是因为读书刻苦,才造就了这样一个优秀的杨澜,杨澜也曾如此说:“是知识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人只有勤奋学习,才能不断获取知识。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无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智者必须做的。
人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学习是不能止步的,更不能有倦怠之心。人活一世,难免要经受各种磨难和考验,这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和教训,无论是好的经验还是坏的教训,都有益于我们的成长。
从古至今,有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从勇于学习,敢于走出困境,不断钻研中受益的呢?
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向他们学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一天到晚总是在挑别人的毛病,而不去看别人的优点,就很难说有什么可学的了。想要有所进步,就要有学习的态度,这点对于个人成长和事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先来看一下李嘉诚是怎样通过“偷艺”学习的。
1957年春,李嘉诚秉持着学习的心态,去了意大利。
他在一间小旅社安下身,就迫不及待地去寻访那家在世界上开风气之先的塑胶公司,找寻了两天,李嘉诚才终于到了塑胶公司的门口,但他没有贸然进入。
他素知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守与戒备,也许应该名正言顺地去购买技术专利,然而,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专利费是绝对支付不起的;二来,厂家出卖专利的可能性也不大,一般来说,厂家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时方肯出手。
李嘉诚思来想去,最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进塑胶公司亲自学习。
这家公司的塑胶厂招聘工人,他去报了名,被派往车间做打杂。李嘉诚只有旅游签证,按规定,持有旅游签证的人不能打工,所以老板给李嘉诚的工薪连其他工人的一半都不到,他知道这位“亚裔劳工”非法打工,不敢控告自己。
李嘉诚的主要工作是清除废品废料,所以他可以在厂区各个工段自由走动,李嘉诚利用这个机会,将生产流程默记于心。收工后,他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都记录在笔记本上。
虽然生产流程李嘉诚已经搞明白了,但对属于机密的技术环节依旧一无所知。假日,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虚心地向他们请教技术问题,说自己是为了到其他厂家应聘技术工人。就这样,通过听和看,李嘉诚大致悟出了塑胶花制作和配色的技术要领。
后来,李嘉诚回国,慢慢建立起了自己的事业大厦。
你有尊敬的或刺激你成长、让你佩服的人吗?如果有,下次遇到困难或犹豫不决时,你可以想一想这些人,猜想他们会怎么做。你可以不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但至少参考一下。
当你更清晰、仔细地分析这些令你尊敬的人时,你就会发现他们做事的优点,由此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假如你并没有十分钦佩的人,那你最好现在去找一找,事实上你是能找到的。
各行各业都有模仿的对象,没有苏格拉底就没有柏拉图;俄国的冰上曲棍球队效仿加拿大队;马蒂斯的笔法取自高更的绘画技巧。
无论如何,你都要为自己找一个学习的榜样,虚心受教,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永远不要断言你已经找到了最好的老师,或是自以为出类拔萃。换句话说,要不断地寻求变得更好的方式。
在生活上,我们要向优秀的人学习;在事业上,我们要向优秀的企业学习。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不时地向书本学习。读书是人们学习知识和获取精神生活养料的好途径。
莎士比亚曾这样描述书籍。他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正因为有了书籍,我们才能认识大千世界,才能不断进步。
当然,阅读乐趣产生于渐入佳境的阅读过程,书里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没有惩恶扬善的主旨,是不可能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的,更不可能带给人们任何乐趣。一本能产生阅读乐趣的书籍,必须是能引起人们心灵共振之作。它能激起我们对自身经历的有趣回味,使我们进入作家描写的世界,与故事同喜同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它能为我们打开另一个世界的窗口,让我们见识到我们从未经历的生活,跨越时空与书籍,产生新的向往,去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不息。
关于书籍,美国作家阿西莫夫说:“无法想象,有什么东西能像图书那样,人需要多少,它就赐给你多少;更想象不出,有什么东西能像图书那样,不多不少地把整个宇宙献给你。”
一个人的经历总是有限的,想要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就需要书籍。书籍是人生百味的结晶,每一本耗尽他人心血的书,都会在你阅读的过程中给予你营养。
只有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社会在不断发展,现代化的科技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
我们要想适应瞬息万变的高科技时代,就要不断地学习,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许多人认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并且早已走向社会,因而没有必要再进行学习。
这种说法乍一看似乎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真的已经够用了吗?
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有些人走出学校后,往往不再重视学习,似乎头脑里面装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再学就会饱和。殊不知,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离实际需要还差得很远。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优秀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
有一个钢铁公司工人,他只上到了小学四年级,当公司引进了一台计算机时,他才猛然醒悟过来,如果再这么迷糊下去,连工人也当不成了。从此他像变了个人似的,在业余学校考试前,他天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当然平均每天还得掉几两肉。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又学文科,又学理科,公司里所有的考试他都参加,他深知只有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技术供应处50多岁的老处长也自愿报名了计算机学习班,他说:“我是被迫来学的。”这个被迫当然是大势所迫。他管辖的供应处下设11个供应站、近百个仓库,每天需要处理近万张单据,再不学计算机行吗?老处长最苦恼的是,年纪大,脑子笨,上课听不懂,也不敢提问,要是别人都听懂了,自己一个劲儿地问,岂不是耽搁了大家的学习时间吗?所以只有下课多问、多学,再累也不能落下课程,否则就要被时代淘汰了。
在经济特区,人们对时代紧迫的感受更加强烈。
在深圳开辟为经济特区之后,由于发展建设迅速,劳动力不足,从农村招了大批青年工人进厂,离深圳市区14公里的沙河工业区仅3年就办起了20多个电子企业。那些农村青年从拿锄头到拿电烙铁焊收录机零件。他们生产的多是出口产品,再加上国外机型变化快,所以这里不可能长时间做一种机型。有些青年感受到了知识的匮乏,下班后便骑车到14公里外的深圳电子大学去上课,电子厂阅览室每晚都坐满了来学习的青年员工。还有的工人干脆要求停薪3个月,去广州科技培训中心学习。
由于学校少,学员多,每逢报名,学生们6点钟就守在门外了。有的单位很重视学习,干脆由工会主席带着各种证件去办理集体报名手续。可名额实在有限,一些业余学校也无能为力。
“老师,让我报名吧,我的英语实在应付不了我的工作啊!”
“老师,我做梦都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工,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吧!”
假如你是老师,你怎么硬得下心肠把这一群求知欲这么旺盛的青年拒之门外呢?没有那么多座位,有人宁愿带上凳子,甚至站在门口听课。于是,班次一增再增,教室一挤再挤,多满足一个人的要求便减轻他们内心的一分歉疚。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当代人是如此重视人生,珍惜时间,同时也为后代人树立了榜样,这就是国家兴旺、民族兴旺的气象。有这样的好学精神与竞争意识,何愁不能给自己的命运定位?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保守者是等待命运,后退者是幻想命运、抛弃命运,进取者是在逆境中成长、改造命运。
其实,人生有很多个层次,要想达到最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就必须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去努力。
人,只要不安于现状,不停止于现状,不哀叹于现状,去奋斗、去进取,必然会有所成就。
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
学会学习,你的一生就会有收获。
学会学习,你的一生才有意义。
无论古今,都有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稍微浏览一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凡响的成就,都与他们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
卫国大夫孔圉不仅聪慧好学,而且为人十分谦虚。孔圉去世后,卫国国君为了发扬他的好学精神,勉励后人学习,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孔子有一个学生也是卫国人,名为子贡,他觉得给予孔圉的评价过高了。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杰出的人有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后笑笑说:“孔圉十分好学,脑筋又聪慧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儿都不觉得羞耻,这就是他的可贵之处,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非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晋平公是春秋末期晋国的国君。一天,他对乐师师旷说:“我如今已经70多岁了,想要学些知识,恐怕太晚了吧?”
师旷回答:“晚了,为什么不把蜡烛点上呢?”晋平公一时没听懂,生气地说:“哪有为臣的这样戏弄君王的!”师旷说:“我怎么敢跟您开玩笑!我记得古人说过,少年时好学,就像日出时的阳光;壮年时好学,就像太阳升到正午天空时的光亮;老年还能好学,就像点燃蜡烛发出的亮光。蜡烛的亮光虽然微弱,但同没有烛光在昏暗中愚昧地行动相比较,哪个更好呢?”晋平公听后,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好!我懂了。”
范缜是南北朝的思想家,少时失去了父亲,跟着母亲过着穷苦的生活。他自幼聪明过人,小小年纪就知道主动学习。18岁时,他已经是闻名乡里的“才子”了。
有一年,范缜对母亲说:“我想外出求学,去见见世面。听说沛郡相县的刘先生,人品和学问都甚好,我想跟他去读书,可以吗?”母亲答应了。
范缜流着眼泪拜别了母亲,穿着布衣草鞋,徒步走了三十多天,行程1000多里,来到刘先生家。
当时,刘先生已经有了几十名学生,他们基本上都是达官贵人的子弟,穿着华丽的服饰,坐着漂亮的马车,还有书童陪伴,并有用人伺候。
范缜穿着破旧的、带补丁的衣服,脚上穿着一双草鞋,每日都吃粗茶淡饭,因此,学生们就经常在一块儿叽叽喳喳地说:“瞧他那个乡巴佬样儿,从那么远的地方来,连车也没有,穷光蛋。”
范缜对他们的讥笑并不在意,他知道,学得好,远比吃得好、穿得好更重要。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刘先生就喜欢上了这个学生。
有一次,一位好友问刘先生:“你认为你的学生中哪个将来最有出息?”“范缜!”刘先生毫不犹豫地答道,“他吃得俭省,穿得寒碜,可将来最有出息的也是他。”事实也确实如此。
王亚南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升入中学后,为了利用晚间的时间读书,他把床的一条腿锯去一截,夜间每当睡梦中翻身,床就向短腿的方向倾斜或摇动,他被惊醒后就会起来读书。1933年,他搭乘海轮前往欧洲,途中遭遇了风浪,船身剧烈摇晃,人都站不住脚。这时王亚南正捧着一本书在读。
他喊来船员,让他用绳子把自己绑在一根柱子上。船员还以为他是担心自己会摔倒,于是按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又觉得这种要求很可笑,离开时不禁好奇地回头一看,却被这种景象惊呆了:已经被绳子固定的王亚南正捧着一本书,聚精会神地读着。
同船的外国人也投来惊异的目光,并赞叹道:“啊!中国青年真了不起。”正因为勤奋好学,王亚南才最终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翻译并出版的著作有41部,发表的学术论文有300多篇。
侯宝林被誉为相声界一代宗师,其实他只上过三年小学,但他勤奋好学,由此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著名的语言学专家。
他跑遍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只为找一本明代笑话书《谑浪》,但走了很多地方也没找到,最后还是在北京图书馆找到的。当时,此书不外借,于是他就顶着严寒,冒着风雪,一连18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十几万字的书,硬是被他抄录到手。
由此可见,无论古今,都有好学者。只有学习才能丰富我们的学识,才能成就我们的人生。
所谓天才,都是勤学之功
对于好学的益处,《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著名的评价:“以其好学之心,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其意思就是说,倘若人能够有一颗好学之心,那么几年以后,这个人不可同日而语,必将取得大的成就。
“性相近,习相远。”人生下来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而恰恰是后天的学习让他们各有所长,从而走上了不同的岗位,走上了不同的领域。学习之重,是孔圣人一直所强调的。学习是一个人由无知走上智慧的唯一之路,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否则就是白日做梦。那么知识从何而来呢?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可见,学习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天资等先天条件,勤能补拙,倘若能够早点儿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你就比别人早到终点一步。
好学首先表现为勤奋,懒惰的人天天口头上吵着要学习,但是却懒于付诸行动,收获不到丝毫成果。勤奋的学习理念、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好学之心不可缺少的两大元素。
勤奋的人才有可能成功。当有人问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在文学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时,鲁迅先生说:“我没有什么天分,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书罢了。”这就是成功的秘籍。为什么芸芸众生中的绝大多数都一生平庸?因为当他们懒于去做某件事情时,就找各种理由来安慰自己,把自己的好学之心扼杀在摇篮中:今天周末,怎么能学习呢?这么好的天气应该去公园打牌;算了,今天太累了,看书的计划取消吧,改日再看;这书有什么好看的,看了以后也会忘,不如不看,出去玩会儿……长此以往,你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好学对于你而言就成了神话。
在一般人看来,秀彬算不上命运的宠儿,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也不是天资聪明的人,连初中都没有读完就回家帮助父母料理家务。然而,秀彬的好学是有目共睹的,他从小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由于对物理和化学有特殊的偏爱,他总是利用一些闲暇的时间来自学那些方面的知识。那时候为了养家,他在外出打工的日子里,依然选择到报酬不高,但是却可以学习和做实验的药店工作。空闲的时间里,他没有像别人一样休息,反而利用药店里的各种“器材”来做实验,潜心研究。那些器材不过是药店里边的废旧平底锅、烧水壶和各种各样的瓶子。艰苦的工作并没有妨碍他的学习,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他通过自学把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物理、化学教材都学习得滚瓜烂熟。多年的努力是不会没有回报的,他的好学终究带给了他回馈:他成功地研制出3项国际领先的新成果。后来,他以在电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及出色的领导才能担任韩国无机化学学会的会长。
无论对于个人还是集体,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没有好学之心,个人不能进步;没有好学的氛围,集体的发展也停滞不前。建立学习型企业,培养学习型人才已经是当代社会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名列《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的大企业,有1 /3已经销声匿迹了,这些被淘汰的企业和企业领导者面临的困境或许大不相同,然而他们大都有一项失误,那就是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
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曾表明,学习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素质和心态,不想学习的人无法存在于我们的企业中,同样无法生存于我们这个社会中。为了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企业成员都怀有一颗好学之心,他进行一番改革,设立奖罚机制,督促学习。比如集团在优秀员工中选出800人参加考试,这800名优秀员工同时开考,由总公司命题,请内部专家评卷,前20名由总裁面试后,录取8名。第一名每月工资涨5000元;第二名涨3000元;第三名涨2000元。其余5人,每人每月涨1000元。他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重要的,每天能够学一点儿东西、前进一段距离,那未来的收获是可观的。
即使是一个天才,倘若不学无术、不求进取,恐怕也难成正果。天才都是从勤奋中走来的,好学的心不过是把他天才的一面展示出来。所以说,不管你本质如何,是天资聪敏还是笨拙,你都需要有好学的心态。好学的心能把矿石锻造成金子,能把任何一个人都培养成一个天才。
学习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学历不重要,学习的能力才重要。只要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就能够获得各种需要的能力。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能具备高能力,才能够赢得未来。“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
文凭和经历只能代表过去,在以后的工作中,只有勇于负责,每天都有所改变、有所进步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并抓住机遇,顺势而上。
华为在招聘员工时,因为刚开始无法了解招聘对象,所以很看重文凭。但招聘结束后,在新员工进入企业第一天的大会上,就会告诉大家,文凭只代表你的过去,进入企业后,文凭就失效了,大家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关键是看你后面的学习能力、成长能力。正如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说过的:“如果我们将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是指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
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更是大大加快。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终生学习。终生学习,是我们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经之路。只有持续学习,才能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增长才干,跟上时代的步伐。即使你具有丰富的知识,也还是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即使你学生时代并不显眼,但步入社会后仍然勤勉、踏实地自觉学习,往往都会有进步。能一直保持这种态度的人是只有进步没有停顿的。工作每天都有新情况、新挑战,每天都要面对新事物,学习与生活相伴,生活就是学习。
有位记者曾问亚洲首富李嘉诚:“李先生,您成功靠的是什么?”李嘉诚毫不犹豫地回答:“靠学习,不断地学习。”
李嘉诚勤于自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记读书。早年打工时,他坚持“抢学”,创业期间坚持“抢学”,经营自己的“商业王国”期间,仍孜孜不倦地学习。李嘉诚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仍然坚持学英语。早在创办塑料厂时就专门聘请一位私人教师每天早晨7点30分上课,上完课再去上班,天天如此。当年,懂英文的华人在香港社会是“稀有动物”。懂得英文,使李嘉诚可以直接飞往英美等国,参加各种展销会,谈生意可直接与外籍投资顾问、银行的高层打交道。如今,李嘉诚已年逾古稀,仍爱书如命,坚持不断地学习。
李嘉诚说:“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缺乏知识而没有最新的信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而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就能够有所回报,并且很有可能达到成功。现在跟数十年前相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要是没有终生学习的心态,没有不断追寻各个领域的新知识以及不断开发自己的创造力,终将丧失自己的生存能力。因为,现在的职场对于缺乏学习意愿的人很残酷。一旦拒绝学习,就会迅速贬值,即所谓“不进则退”,转眼之间就被抛在后面,被时代淘汰。
你今天学到些什么
费利斯的父亲是一个贫穷的农民,他上完五年级后就退学进了工厂。
从此,世界便成了他的学校。他对什么都感兴趣,他阅读一切能够得到的书籍、杂志和报纸。他喜欢听乡亲们聊天,想要通过他们探听村外的大千世界。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这份好奇不但随同他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后来还传给了他的家人。他决心要让他的每一个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费利斯的父亲看来,如果晚上入睡前还同早上醒来时一样无知,那是最不可饶恕的。他常说:“该学的东西太多了,虽然我们出世时愚昧无知,但只有蠢人才永远如此。”
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自傲自满,所以规定他们每天都要学一样新知识,而晚上用餐时,他们正好可以用来交换新知识。
他们每人有一项“新知”之后,便可以去吃饭了。
坐定后,费利斯的父亲会选中一个人提问。“费利斯,告诉我你今天学到些什么?”
“我今天知道了尼泊尔的人口数量……”
餐桌上顿时鸦雀无声。
费利斯一直感到奇怪,因为不管他说了什么,父亲都不会觉得此事过小,不值一提。
“尼泊尔的人口数量?嗯,好。”
父亲看向母亲。
“亲爱的,这个答案你知道吗?”
母亲的回答往往能化解严肃的气氛。“尼泊尔?”她说,“我不仅不知道尼泊尔有多少人口,我连它在世界上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呢!”当然,这个回答正中父亲下怀。
“费利斯,”父亲接着说,“去拿地图吧,让你妈妈看看尼泊尔到底在哪。”就这样,一家人开始在地图上找尼泊尔。
费利斯那时还是个孩子,并不懂得这种教育的妙处。他想的只是快点儿到屋外去,找小朋友们玩游戏。
如今回想起来,他才明白父亲给他的是一种多么生动有力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全家人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费利斯进入大学后不久,便决定以教学为终身事业。在求学时期,他曾追随几位全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学习。经过大学的学习,费利斯已经具备了充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然而他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即那些教授教导他的,正是父亲早就知道的东西——不断学习的价值。生命有限,而学海无涯。我们懂得多少知识,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我们将成为怎样的人。每天努力多学点儿新的东西,这一天才称得上没有白费。只要我们每天都有进步,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会变得非常优秀,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