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却坐不住的孩子:多动型儿童养育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不爱动的孩子也可能有“多动症”吗

多家长可能很困惑,虽然自己的孩子谈不上内向或者少言寡语,但怎么看也不像“上了马达”或者“装了发条”。恰恰相反,这些孩子总是显得呆呆木木的,干什么都好像慢半拍的样子,学什么东西也很费劲,找了心理咨询师干预,却说孩子可能是多动症!去医院得到的诊断也是如此,这是怎么回事?

正如我们在前文提到过的,“多动症”其实是俗名,它的学术全名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DSM-5中将其划分为两个亚型,满足其中一个,就可以被确诊,这类孩子的特点就恰恰满足第一个类型(注意障碍)。或许你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这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问题被归为一种障碍呢”,其实在于它们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病理学成因,这两种类型孩子的问题都是由相同的大脑功能障碍引发的,只是一部分孩子的问题通过“多动”表现出来,另一部分孩子的问题通过“回避”表现出来。而正是这个原因,常常导致有“回避”表现的孩子的问题被发现得很晚,这类孩子更多时候会被误解为“反应慢”“有心事”或罹患某种“学习障碍”。

虽然本书倾向于关注多动型儿童,但书中提到的训练方法同样适用于“注意障碍”儿童。出于知识的完整性,以及相关读者的切实需要,我们依然要关注这类问题。本节依然引入DSM-5的诊断标准,并对一些重要内容作了相应的说明。与(Ⅱ)型类似,“注意障碍”(Ⅰ型)儿童的筛查标准同样是儿童满足9项中的任意6项,年长的青少年(17岁及以上)和成人满足5项,具体条目和说明如下。

DSM-5中关于“注意障碍”(Ⅰ型)儿童的诊断标准

第一条 经常不能密切关注细节,或在学业、工作任务中犯下粗心大意的错误。

说明 这类问题一定不是偶发的,通常是反复叮咛依然不合常理地再犯,而且问题不限于同一类型,就如打地鼠一般,常常“按住这里”,问题又从“那里出来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出问题的领域往往在儿童的能力范围内,甚至让他们再看一次就能自行检查校正。

第二条 难以持续关注任务或娱乐活动,如在演讲、对话或长时阅读期间。

说明 我们常常把孩子无法集中精力归因于他们不喜欢,但是这类孩子似乎做什么都三分钟热度,即使他们明确活动的意义,并且努力坚持,也常常因时间的推移而变得六神无主,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

第三条 当别人对其说话时,看似不在倾听(心思似乎在别处)。

说明 几乎所有教育者都受不了那种“充耳不闻”的孩子,他们似乎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得心不在焉,无论你如何强调都难以获得他们的密切关注,常常“说完就忘”,甚至还没说完呢,前面就记不住了。更主要的是,他们也表现得很无辜。

第四条 不遵循指示以致不能完成作业、家务或工作任务(或能开始任务,但很快就不再关注了)。

说明 通常他们并不会在一开始就拒绝参与工作(或学习),但慢慢地就变成拒绝听从指令了。你会明显感觉到他们的畏难或拖延情绪,而不是强烈的对抗。

第五条 经常难以使任务和工作井然有序(例如,不能很好地管理时间;工作乱七八糟,缺乏组织;错过工作截止时间)。

说明 他们做什么事都一团糟,更谈不上计划或管理了。让他们做计划如同做应用题一般困难,你可以从他们脸上明显看到那种莫名其妙的压力,而提醒他们按计划做事时,他们也会感到愤怒。

第六条 经常回避或不喜欢需要持久精神努力的任务,例如,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年长的青少年和成人回避准备报告及完成表格等。

说明 重点在于“持久精神努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周围环境对儿童思维的持续性和深入性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他们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明显,很多孩子的多动症都是在上学阶段才因学业问题而被发现的。

第七条 经常丢失任务或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如学校试卷、书本、钥匙、钱包、手机和眼镜。

说明 “丢三落四”是对这类儿童最精准的描绘,他们似乎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无论你如何嘱咐,他们依然会我行我素,他们不是不知道自己犯错了,也不是不恐惧你的威严,他们只是单纯地一次又一次的“忘了”。

第八条 容易分神。

说明 这是一种不分场合的行为,不限于他们在执行任务或被动倾听时的无奈,即便他们只是单纯地吃东西、看电视,哪怕是坐在那儿,也会莫名其妙地走神,或者被其他东西吸引,或者被奇怪的念头带走。

第九条 遗忘日常任务,如做家务、跑腿,年长的青少年和成人或会忘记回电话、支付账单、按时赴约。

说明 这项条目专门针对年龄较大的孩子或成人群体,该症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其表现也略有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

与(Ⅱ)型不同的是,(Ⅰ)型中的描述可能在儿童群体中更为普遍,其背后的成因也各不相同,比如“容易分神”可能由焦虑导致,也可能受近期事件的影响;可能由睡眠障碍导致,也可能源于智力问题,因此,通过单一描述是无法确诊的。

大圣心法

发动机坏了可能让汽车横冲直撞也可能让它打不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