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文学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中文版序

早在1958年,几位中国日耳曼学者便在冯至先生的带领下,集体编写了一部《德国文学简史》。我无意用这本小书与中国同行一较高下,也不打算对起源于10世纪、发展到今天的德国文学,以时间为序给出一个简明扼要的概述。抱有这种阅读期待的读者,必定会失望,因为这本小书连格里美尔斯豪森、克莱斯特或黑贝尔这样重量级的作家都几乎没有提到,而被提及的少数作家也未获得应有的篇幅。几乎可以说,这是一本没有作家名字的文学史,甚至也不强调文学史分期的命名。本书呈现的是德国文学史隐秘的深层结构,由此可以发现德国文学史之所以奇特和具有个性的原因。本书试图发掘文学作品产生的社会条件和精神力量的来源,它们最初阻碍、随后促进了德国文学的发展。这样才能解释为何德国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中世纪晚期到18世纪中期,与同时期的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文学相比籍籍无名、无足轻重。当时之所以没有出现可与其他欧洲民族文学媲美的德语作品,要归于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德语命运多舛,在中世纪学者那里受到拉丁语的排挤,在近代早期则被法语取代;其次是因为在宗教分裂的德意志社会中,宗教话语占据了主导地位。

德语文学史上有过两次世界级高峰的出现,本书将它们放在特殊的历史前提下来考察:18世纪晚期,德意志文学第一次异军突起,成为欧洲文坛领袖,这次崛起与莱辛、赫尔德、歌德和席勒的名字联在一起;德意志文学第二次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在20世纪初,直到今天,世界各国的读者依然在阅读那个时期的作家:里尔克、卡夫卡、施尼茨勒、斯蒂芬·茨威格和托马斯·曼。

中国读者接触德国文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你们最先阅读的是席勒与歌德的作品,从几十年前开始,20世纪作家也进入了你们的视野。最近几年,《文学之路》(Literaturstraße)年鉴和张玉书教授的著作《我与<文学之路>》(Mein Weg zur<Literaturstraße>)向德国日耳曼学者介绍和展示了中国同行的工作,这让我对本书在中国的命运充满信心,它将会在中国遇到知音。

海因茨·史腊斐

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