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蒙法
题解
王虚中(?—1173),名日休,宋代龙舒(庐州)人,宋高宗时,举国学进士,弃官不就。本文选自张伯行《养正类编》。
○叉手
小儿六岁入学,先教叉手。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不得着胸,须令稍离方寸,为叉手法也。
○着衣
衣袖,不得揎,出手腕以上,则为傲;过手腕以外,则为慢。正当腕中,谓之礼。又外衣袖不许露出内衣袖,若衫袖不得露出上盖袖,上盖袖不得露出汗衫袖也。
○袛揖
凡揖人时,则稍阔其足,其立则稳。揖时,须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头,威仪方美观。揖时,亦须直其膝,不得曲了,当低其头,使手至膝畔,又不入内,则手随时起,而叉于胸前。揖时,须全出手,不得只出一指,谓之鲜礼。揖尊位,则手过膝下,亦以手随身起,叉手于胸前也。
○入学
六岁,且令早晨上学,食后不上学,勿困其精神。读书须是且从《开宗明义章》第一起,不可便读《蒙求》《孝经》序,为字太难。且令每日见小字经三两次,每日常见,则识得牢固,不可贪多,且读三两句。半岁之后,食后亦上学。
○小儿读书
若初四句,不必多教遍数,且以教识字为上,既识字,则可令其自读。若未能尽读,且读两句,其两句识得字,又读得稍熟,则令识后两句字。读后两句,又稍熟,然后令通读四句,既读得四句尽熟,则放归。似此数日,则可又添一两句。须是熟,即便放归,小儿贪其归,则用心读,而渐可添。若其后授得字多,其初则分三两授读,俟其口熟,则通读。若其中有甚难读者,则特读数十遍,如甚易者,则分读时不须读。直待通一授读,然后读其易者,此亦读书省力省功之良法也。
○温书
若读书,当时虽极熟,久而不读,亦必忘。予尝诵一真言二十万遍,久而不诵,皆忘之,故读过书不可不温。其温书之法且若初读过书一卷,则一日温此一卷;其后读过二卷,则二日温一遍;三卷,则三日温一遍;二百卷,则二百日能温一遍,亦永不忘。如长成者,读过《语》《孟》六经,一放下之后,则周年未必能温,此所以不能记也。此乃杨子吴秘之家传温书之法。如此,则初读时不须四授,以一日之工温之,亦不须一卷了,又分为两授,温之既省下,又永永不忘之妙法也。
○记训释字
可令口记所读书上训释字三两个,如“不亦说乎”,“说”,喜也。“不亦乐乎”,“乐”,甚喜也。若不能晓得甚喜,则以方言教之,如云“大故欢喜”,“人不知而不愠”,“愠”,怒也,若不能晓得怒字、则以方言教之云:“怒,是恶发也”。如此记时,则读过《论语》,记得《论语》上训释了,七岁便可说书。
○写字
写字,不得惜纸,须令大写,长后写得大字。若写小字,则拘定手腕,长后稍大字,则写不得。予亲有此病也。写字时,先写上大,二三日,不得过两字,两字端正,方可换字。若贪字多,必笔画潦草,写得不好。写得好时,便放归,午后亦可上学。
○说书
小儿止可说句语义理,又须分明直说,不可言语多。如说“仲尼居”,则言仲尼者,孔子字也,字,是表德也;居,坐也。“曾子侍”者,曾子,乃孔子弟子也;侍,谓侍奉也,叉手立于其侧也。“子曰”者,子,谓孔子,乃弟子称师曰子也,曰,说也。此言孔子坐,曾子侍奉,而孔子说也。如此,则分明,而稚子易晓也。又须说易者,其难者且未可说。故先说《孟子》为上,《孟子》中若有难说者,亦且放过,直待晓得易者都了,然后与说难者。如此,则其进有渐,而亦不苦其难也。
○改文字
若改小儿文字,纵做得未是,亦须留少许,不得尽改,若尽改,则沮挫其才思,不敢道也。直待做得十分是了,方可尽改作十分,若只随他立意而改,亦是一法。
○作诗
小儿填诗时,便教他做工夫。如杜工部、韩昌黎之诗,选长篇一的,读一篇;上下平声,止有三十韵,是三十长篇,足矣。若举此韵,则此一的中,诸的皆可以记矣。非惟作省,题诗止于六韵而易成、是虽长篇,亦何难哉?又其次如前以三十版匡纸表三十韵头,不问是何省题诗皆编韵于其中,每一版编一韵。若作诗时,用此一韵,则揭开策子一观,则皆可见矣。作诗甚易、甚简之大法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