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医生,我头晕,时常感到天在旋、地在摇。”这是我在接诊患者时经常听到的一种描述。
按医学上的定义,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并由此而产生晕厥、失衡、头昏等症状。眩晕主要可分成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精神疾病相关性眩晕和全身疾病导致的眩晕等;其中周围性眩晕分类中的“耳石症”,是引起头晕或眩晕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有数据显示,眩晕症的患病率在我国已高达4.9%。这意味着在每20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经或正在经受眩晕的折磨。
眩晕症的症状虽易表述,但其较高的发病率、复杂的发病机制以及繁复的疾病分类,对于普通人来说,如何分辨、如何治疗,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虽然在现今信息激增的时代,人们大可以依靠互联网等各种渠道搜寻相关信息。但毋庸讳言,这些多渠道来源的信息,往往既复杂又琐碎,既有过于专业的知识体系,又大量充斥着似是而非乃至拼凑而成的“专有名词”,把人引入“庐山”深处,使得大众在寻求治疗时常感到一头雾水、不胜茫然,最终无所适从。
有鉴于此,钟萍、吴滢等撰写了《漫话眩晕》一书,旨在打破普通百姓与专业医学知识之间的壁垒。全书用六个篇章,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诙谐幽默的词句以及贴近生活的案例,系统地为普通百姓把有关眩晕症的各类问题解析得清晰易懂。
首先,作者介绍了产生眩晕的耳部器官,指出了大多数患者的知识盲区,道明了眩晕的发生机制。
其次,作者解答了对患者来说最为实际的问题:面对眩晕应如何就医,如何有效地区分和描述自己的症状。
接下来的篇章是本书的重中之重,作者详细描述了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倡精准诊断,准确治疗,防患于未然。
随即作者介绍了有关眩晕的几种主要的治疗与康复方案,从现今首推的新型诊疗项目“太空转椅”到寻常的药物治疗都有涉及。
由于眩晕症患者数量巨大,使得医生能够分给患者的看诊时间比较有限,因而患者想要彻底地痊愈康复,除了遵循医生基于诊断而制订的治疗方案外,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下足功夫。在这里作者从最贴近读者实际的角度展开阐述,解答了眩晕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我认为这个篇章是全书最为精华的部分。
《黄帝内经》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医聚集先贤智慧,主张辨证下药,方可药到病除。本书最后这个篇章可为那些寻求传统治疗方法的患者提供宝贵的参考。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百姓是自己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当个人在遇到健康问题时,正确的科普引导可以省去不必要的精力成本。相比得病后的求医问诊,公众主动掌握健康知识、积极管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成为保障居民健康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医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科学,医疗行业面对的一个最常见、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医生与患者知识与信息的不对称,而优秀的医疗科普读物可以为人们架起一座美妙的知识与信息的沟通桥梁,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漫话眩晕》的出版,不仅为非医学背景的读者提供了一个通俗、幽默且系统的眩晕知识宝典,也为专业医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视角。
我真切地期望,《漫话眩晕》能够助力大众更好地理解和对抗眩晕。我简短的序言自然是无法涵盖书中的所有精髓,更多的宝藏,还需读者自己去探索、品味。
刘学源
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理事
中国卒中学会认知障碍分会副主委
中国康复学会多学科诊疗分会副主委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委
上海市康复领军人才
上海市康复优秀学科带头人
上海市康复医学科技一等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