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疗愈:信念修正的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哲学一度作为“人类生活的医生”而存在,心理干预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对“思维紊乱”个体的规劝。20世纪的心理治疗伴随着精神医学、心理学的科学化而走向专门化,精神治疗药物的研发使用、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普及推广,使其成为心理问题倚赖的最核心解决方案。然而精神药物的副作用被不断揭示,心理咨询与治疗价格高昂让众多患者望而却步,这都促使我们想要寻找一种更符合人类心理发展规律、更具普适性和更少副作用的心灵疗愈之法。

信念是心智的重要内容,连接个体内在心理过程与外在变动不居的经验世界,将个体心理与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整合,是行为反应的根源。信念作为一个古老而深邃的话题,既贯穿于人类对个体内在世界的探索,又深刻影响集体信念、全民共识性理想信念的构建。

信念修正是建立在个体认知规律基础上关于个体信念与信念系统形成与改变的理论,是对个体信念形成路径的科学解释,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技术,致力于将认知改变从理论向实践转化。信念修正作为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信念理论,为信念本质的澄清提供了新视角,扩展了理解心智的兼容观点。

本书从心理治疗的视角出发,以信念修正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信念修正思想在心理治疗领域内演变路径的梳理,结合对个体信念与信念系统特征的探究,反思心理治疗领域内信念修正理论与实践的现状与出路,进而为心理异常个体的信念修正进行理论建构与操作设计。研究内容涉及两大部分,一是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思想演变研究,意在为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可行性评估提供理论基础;二是分析在具体心理治疗理论下信念修正的可行性,确定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为信念修正的理论建构和操作设计提供策略导向。研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①厘清三大心理治疗流派中信念修正思想的孕育、发展过程;②澄清信念在个体心理异常状态中所承担的角色;③探讨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整合趋向下的角色定位及作用模式;④建构新的理论模型以完善信念修正的具体实践方法。

本书利用文本分析与案例研究的方法,按照时间逻辑对精神分析疗法、存在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代表性理论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信念修正在精神分析的治疗实践当中尚未被明确提出,一直作为一项改变指标隐含其中;存在主义关注个体存在状态,存在状态决定个体的经验累积,信念是经验的析出,依据这一关系,信念修正的系统特征和核心信念被勾勒出来,但并未形成具体的理论;认知行为治疗将信念作为心理治疗核心的致病因素,并明确提出了信念修正的主张,在实践中将信念修正作为一个治疗环节。信念修正的思想演变路径可概括为:理念广为应用,概念不断凸显,理论并未成型。

个体的信念以信念系统的形式存在,具有多样性、流动性、层级性、稳固性等特征,对行为具有预测和指导功能,其确信度受证据影响。当前心理治疗领域实证研究泛滥,理论建设萧索;对信念修正的跨学科研究成果未能有效注入心理治疗领域。本书基于精神分析对潜意识信念的处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对信念系统的塑造以及认知行为疗法提供的具体干预手段,以信念修正作为心理治疗的共同因素,建构专属理论与操作模型,实现基于个体信念的理论构建与应用评估。

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将个体信念的多元特征与各心理治疗理念进行融合,既符合整体论哲学的要求,也遵从了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处理个体的不合理信念来改变或消除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在操作性上,该模型覆盖心理干预的全程,并能够以短期治疗形式进行临床实践,有效地节约经济成本和时间投入;从技术伦理学看,它能够有效规避对个体主体性和同一性的损伤。

心理治疗领域的信念修正,保留了“苏格拉底式对话”的基本形式,因此带有强烈的哲学疗愈性特征;又充分吸收了认知科学、心理学、逻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因与心理治疗技术有效融合,其操作性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本书通过对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形成、演变与应用的深入研究,为心理健康这一重大社会问题解决的跨学科尝试提供了一个鲜活且深刻的案例,也为哲学实践路径的回归提供了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