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盐政之弊
神京。
七月下旬。烈日高照,灼热的阳光像无形的箭矢穿透大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暑气,让人感到异常压抑。四周的景物也在炎炎夏日中变得无精打采。
林如海坐在轿子中,透过轿子上的帘子,看着几年前没什么有太大变化的长安城。
林如海让林黛玉先在林家京都中的房宅先安顿好,现在就进宫面圣。
说实话,林如海对贾珣的下面三策感到十分满意,这位才刚十四岁的贾家侄子,居然能洞察到如此深,对盐政的弊端了解如此透彻,可谓是不简单。
照林如海观察下来,贾家也是第一次出现如此一块璞玉。
取消食盐的人口税,合二为一为新的盐商税,即减轻了下面的官吏的管理,又能直截了当从盐场地征税。不管是从大夏朝走私到边关外境的盐引都已经从购买盐引时抽了盐税。
还有取消正盐和余盐的手段,或者将盐引统一规定二百斤盐引的规定,或者是禁止盐商囤盐、多买的现象都极大打击了私盐泛滥的问题。
林如海对后面三策越有信心,对第一策实在是没有把握。
取消盐商对食盐的专卖权么?
只是这策的影响太大,关系到很多世家豪族的利益,大夏朝高价垄断的盐价在这一公文出台后,全国的盐价很难再维持在三百文一斤的高价。
林如海已经能预见到明天早朝不太平静的场景。
临敬殿。
只见嘉治帝坐在御榻上,旁边侍立着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
宫殿内墙壁上挂着巨型的绢画,画上龙飞凤舞、形神兼备的图案,极尽华美之妙。
林如海在垂首侍立听命。
嘉治帝坐在御榻上,抬起头,看着下面垂立的林如海,微微皱起眉头,淡淡地问道:“林爱卿,你任两淮巡盐御史还有半年的功夫,怎么这时候回京。可是有要事禀报?”
林如海半低着头,说道:“禀陛下,微臣任两淮巡盐御史以来,见盐税一年比一年减少,盐场又存在盐商等着领盐引的现象,观察到盐政日久糜烂,深感无力,特来向陛下请罪。”
只见坐在上头的嘉治帝手中一顿,看着林如海,半晌才说道:“林爱卿,你说说两淮盐政现在的情况。”
林如海继续说道:“陛下,罪臣观察到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的盐商存在长期守支的现象,今年要领盐引的盐商基本都排在了后年,另外存在正盐存量不足的现象,有盐丁逃亡的,亦有不明不白流失的,亦有支取前年的盐引的。罪臣冷眼观察之下,去年两淮的盐税仅有五十万两,比前年的六十万两更是少了十万两。今年的怕是更少。”
“哼!”嘉治帝手中的朱笔一掷,面容震怒,喝道:“岂有此理,先前太宗之朝两淮盐税有如今三四倍之多。我朝休养生息几十年,盐税反倒一年不如一年。此不是有硕鼠为祸,还是什么!”
下面的戴权连忙跪了下来,林如海忙低下头来,两人都不敢出一声。
现在嘉治帝正值震怒,谁也不敢出头。
过了一会,戴权悄悄地瞥了一眼嘉治帝,见其怒气消去了不少,才磕头说道:“陛下息怒,保持龙体要紧。”
此时林如海抬头说道:“陛下,眼下盐政已经到了如此地步,非改革不可。所以罪臣思下治盐四策,才来进京面陈圣上。”
嘉治帝目光灼灼,盯着林如海,说道:“盐政之弊自从太上皇之时困惑日久,林爱卿你有何应对之策?”
林如海回道:“臣以为依靠盐商运粮至边军换取盐引的方法已不可取。边商在边镇屯田领取盐引,再卖与盐引给内地盐商,不仅造成边境民田、军屯被各种侵占,内地盐商收到盐引后联合结成盐帮,高价垄断各地盐价,现在各地盐价已经从太宗一朝的每斤80文涨到了现在一斤盐300文钱。”
“什么?!这帮贼子!”嘉治帝又一次拍了一下榻上的案几。
在一旁跪在地上的戴权神情震惊,他也不知道各地食盐的价格,想不到这里面居然油水有这么多。
嘉治帝也以为朝廷的盐税逐年减少是因为盐价低,没人卖盐,致使朝廷的盐税收入锐减,却不曾想市面根本不缺盐,盐价还高居不下,那么问题来了,钱去哪里了?
“陛下,各地盐价高涨,各盐产地的使司却大肆缺盐,但是市面上食盐充足,分明没有短缺,只是不知道这些盐税都去哪里了?臣请议罢免朝廷盐商对食盐的专卖权,将盐政放利于民。
第一项就是此罢免朝廷给予各世家盐商贩盐的特权,此策实行才能使盐政避免被市面上的盐商把持和独占。
第二,将食盐的人口税和商税,合二为一,仅从盐产地收取商税。此外每引盐严格按照以二百斤为一引,以斤两收取盐税,改变先前以粮食等物换取盐引的政策。
第三,取消灶户承担的按丁征收盐税,朝廷向灶户收购食盐,价格适当提高,并禁止灶户贩盐给其他盐商,废除了正盐和余盐之分。鼓励各灶户和百姓举报贩卖私盐的灶户,减少市面上的私盐流出。
第四,对于买盐份额做出规定,严禁盐商一人或几人对市面食盐的独占经营,打击囤盐倒卖的投机盐商。”
林如海好不容易将此前贾珣的盐政四策说了出来,略加了改动,大体上没有变化。
嘉治帝听到林如海说出的盐政方略,一时陷入了沉思。
嘉治帝瞥了一眼还在跪地的戴权,抬了抬手让其站起来。
“林爱卿此法确实有可取之处,此事容朕再细思之。爱卿先请回吧。”嘉治帝伸手让林如海自行离去,继续在品味着林如海先前提出的进言。
盐商?哼,一年年都向朕哭穷,哪曾想这些贼子一斤盐卖了300文,这每斤多出的上百文钱,又到哪里去了?
此些年境内的百姓没有大幅减少,到他这一朝盐税仅有之前的一半,盐价上升,税银反倒更少了,真真是贪得无厌。
嘉治帝眼中闪过一丝怒气,看来朝廷的优待让这些世家盐商们都活得太滋润了,看来是时候向他们开刀了。
还有两淮、两浙等地使司的运盐使和这些盐商怕是不无关系。
朝廷少了这么多盐税,此些运盐使只怕也暗中饱吞不少私囊。官商勾结,损害朝廷的利益,这边边军吃饷正紧,国库现在都紧巴巴的,连他作为皇帝都不敢拿钱出来修整宫里破旧的宫殿。这些国民蠹虫简直罪无可恕,论律该斩。
嘉治帝愤愤地想道。此时八月份炎热的天气似是到了隆冬时节,宫中的气温似乎一下子降低了几十度。
在一旁的掌印内相戴权眼观鼻鼻观心,不发一声,如同一尊泥翁一样。
刚从临敬殿出来后的林如海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整理了一下仪容,便出临敬门,至来的地方坐轿往京城的家宅中去。
第二天一早。
林如海被嘉治帝请来参加早朝。
有都察院以及翰林的一些官员看到林如海的身影,也都大感诧异。
按理来说,身为巡盐御史的林如海不应该出现在这里才对。
可见今天皇上突然让众人参加早朝,作为巡盐御史的林如海又在这里。肯定是有事情要发生。
还有一些人私下揣摩着皇上是否要把林如海调入京师任职。
作为七品巡盐御史的林如海若是入朝为官,只怕最低也能升任正三品的侍郎。
按照之前的官职,很有可能是出任户部侍郎之职。
莫非皇帝对两位户部侍郎的其中一位不满?今天要废黜户部侍郎让林如海上位?
这是一部分官员内心的想法。
“林大人,今日哪阵风把你吹来了?”
“林大人,真是多年不见,当年探花郎的风采依旧啊。”各色认识林如海的大小官员都向林如海打着招呼。
有些官员想从林如海口中探些口风,出言试探着。
林如海神色如常地和众人打着招呼,没透露今天嘉治帝让众人上早朝的心思。
京城众文武官员分批从午门进入,文官从御道左边的掖门入内,武官从御道右边的掖门进。
文武官员分左右在奉天门前各人官职的位置上站好。
此时大夏朝与朱明一朝一样,早上入宫的朝会分为大朝,朔望朝和常朝。
大朝,亦称大朝会,只在正旦(元日),冬至,万寿节(皇帝的生日)举行,其性质是百官向皇帝朝贺,规模较大,在奉天殿内举行。
朔望朝,即每月的初一,十五举行,其性质如同大朝,也在奉天殿上朝,百官只是朝贺,不讨论政事。
常朝,即早朝,早朝时文武官员进入午门之后,先要在金水桥南按照品级站好队伍,等待鸣鞭,按次序过桥,直到奉天门丹陛之前。在奉天门前站立,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两队相对而立,站在御道两旁。等待皇帝到来。
皇帝的座位设在奉天殿廊内正中,称之为金台。待乐起,皇帝御门安坐,此时再鸣鞭,鸿胪寺唱“入班”左右两班走进御道,行一拜三叩头礼节。之后便进入奏事环节。
出现在露天听政,主要还是人们认同“天人感应”,只有这样才能把皇上勤政贤明的心传达给天听。
又因为早朝时皇帝的座位设在奉天殿的殿门前,此早朝亦称为“御门听政”。
不过早朝不是天天都需要上早朝的,除了某些精力旺盛的帝皇。朝廷一般规定五日上一次早朝,或者皇帝某日临时需要上早朝,才派官员通知百官上早朝。
今天此次是属于嘉治帝临时通知百官上早朝的情况。
百官站了没多久后,只见嘉治帝便来到御座上坐下。
经过鸿胪寺唱毕,百官行礼过后,早朝便正式开始。首先就是鸿胪寺官员率先出班,禀报对皇帝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恩的官员人数,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鸿胪寺报备过的。
但是今天早朝准备匆忙,有些官员离京或者入京的报名并不能完全准确。鸿胪寺也只上报之前请示的官员名单。
嘉治帝也知晓此情况,也不见责,待鸿胪寺卿禀报完毕。
接下来便是处理边关事务。
见无要事禀报,接着就到了处理朝政要务的时候。
鸿胪寺少卿朝百官喊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林如海听到此时,便知此时是他奏事的时候了。
林如海清咳了一声,双手执着笏板出列道:“臣有事启奏。”
旁边之前一直看着林如海的官员此时都睁大眼睛,观察林如海说奏为何事。
“臣弹劾两淮盐运使陈也先徇私舞弊,在任期间,勾结盐商倒卖私盐,致使盐司空虚,哄抬盐价,将大部分盐税瓜分殆尽,使朝廷的盐税逐年减少。”林如海一字一句地说道。
林如海此言一出,引起奉天门前的百官侧目,各官员在下面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互相传递着眼色。
坐在御座上面的嘉治帝似是表情不悦,说道:“林爱卿,你口中弹劾两淮运盐使,可有证据?”
只见林如海高捧着一本账本,说道:“微臣手中此本记录着近年来两淮盐运使司盐引所被领取情况,均记录在册。上面的数目都和每年收归国库的盐税都对得上,但是上面显示每年使司从盐丁手中所收的盐引逐年减少。据我所查,每年盐引减少,百姓应该出现缺盐的情况,市面上的食盐却分明不短。此中大有猫腻可查。
还有微臣从户部常年的人口编查中得知,两淮等地人口有一千三百七十万人口。以一人一年吃盐三升计,一人一年吃六斤盐,一千三百万人口,两淮盐司那么一年需要消耗食盐七千八百万斤,合计二十六万引盐。此三年两淮盐运使司一年仅记录八万余盐引在册,其余十八万盐引的缺口到底是去了哪里了呢?请皇上明鉴。”
此方法正是贾珣先前和林如海交谈时向林如海提出的以人口推断盐税的方法,即反推法。
要知道老百姓每天都必需吃盐不可,贾珣还是只以一人吃六斤盐算。
此吃盐量是儿童一年所吃的盐量,若是做苦力的成年男子一年则要吃十三四斤食盐。
即使食盐价格高,百姓也必须吃盐,完全不吃盐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眩晕等,最后连路都走不动。
所以两淮运盐使此账册存在明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