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数字化与老龄化的交织
根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中国非网民规模为3.44亿人,60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37.4%。从此数据中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非常显著的数字化与老龄化的交织。
1.3.1 老龄化影响数字化
老龄化对数字化的影响很大。数字化的早期阶段是发生在非老年群体中的。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民众融入数字化的主流是年轻人加入网民队伍,老年网民主要来自中年网民的变老,而不是老年非网民的转化。近年来,进入老年的非网民数量仍然可观,老年人总数和老年非网民的数量都在增加。
在一部分老年人拥抱数字化的同时,也产生了年龄数字鸿沟,使大批不能使用数字产品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受到较大影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数字社会边缘化了。同时,还有一些更隐蔽的,但同样深远的影响,市场推动数字化向老年群体继续普及的力量失灵就是其中之一。
1.数字化进程放缓
在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网民的年龄在明显后移。比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从2012年年底到2022年年底的10年中,网民在各年龄段中的占比可以看出,中老年网民的占比和人数都大幅度增加了。图1-9和图1-10所示分别为2012年及2022年的网民年龄结构。
图1-9 2012年的网民年龄结构[1]
图1-10 2022年的网民年龄结构
同时,网民的增长率在放缓。非网民中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高,其向网民的转化速度也越来越慢。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老年非网民转化所需要的适老化支持严重不足,也就是在数字化进程中没有充分地考虑中高龄老年人口的特点、影响和他们所需要的支持,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跟上数字化的浪潮。
2.推动数字化的力量减弱
每个个体融入数字化的驱动力各不相同。其中,经济的驱动力和个人所属社会阶层的压力最大。年轻人和中年人为了工作、学习等,不愿意落伍,会主动或被动地学习使用数字产品,但老年人的驱动力就要小得多。一方面,他们不再有工作和学习等需求带来的使用数字产品的压力;另一方面,数字化带来的节省时间、减少人工参与等“好处”,在他们看来要大打折扣,甚至并不是什么好处。因此,对老年人来说,数字产品使用价值的驱动力就大大地减弱了。随着衰老而来的学习能力下降,更使“易用性”变得遥不可及。适老化的缺失更是雪上加霜。
非网民向网民转化与否取决于他们能否感受到转化的好处和转化所面临的困难。图1-11所示为非网民上网促进因素及有用性和易用性的作用。能够促进非网民转化的因素除了使用价值,各种辅助条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非网民中老年人比例增加的反映。数字化的障碍也从早期的经济、网络覆盖等原因转变为个人知识欠缺、自认为年龄太大等原因,或者说从物质层面的原因转变为意识和知识层面的原因。图1-12所示为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下一阶段继续提高数字化的主要策略应该转变为消除那些对老年用户影响更大的障碍。
新冠疫情一方面暴露了数字化进程中适老化的不足,另一方面给国内外大批老年人跨越年龄数字鸿沟提供了强有力的驱动力。但这种非常态的驱动并不能持久,从长远来看,我们仍将面临在老龄社会中数字化动力不足的问题。
图1-11 非网民上网促进因素及有用性和易用性的作用
图1-12 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
3.数字化的效率降低
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跨越年龄数字鸿沟成为网民,数字社会应用的效率和边际效益将会下降。当一些使用场景从年轻用户逐渐蔓延到老年用户时,其使用效率会下降。由于老年人普遍存在数字素养不足的问题,在他们成为网民并能使用一些数字产品后,将面临以下四个严峻的挑战。
(1)如何管控潜在风险?由于多数老年用户对使用网络和数字产品时会遭遇的风险缺乏认识,对防范手段知之甚少,因此很容易成为黑客技术犯罪活动的受害者。
(2)如何识别虚假信息?由于网络上,尤其是自媒体上鱼龙混杂,充斥着误导和虚假信息,如果不能有效地区分虚假信息和真实信息,则很容易信谣、传谣,害人害己。我们已经看到不少老年人盲目地转发各种“健康秘诀”、“内幕消息”和大义凛然的“救国倡议”,成为传播流量的垫脚石而不自知。
(3)如何识别网上欺诈?与误导和虚假信息不同,网上欺诈往往利用老年人判断力上的弱点和热衷于追求不切实际的投资回报的心理,一步一步地引诱老年人上钩,给他们造成的伤害要大得多。犯罪分子最初往往通过打亲情牌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使老年人亲友的干预遭遇重重困难。
(4)如何避免网络沉迷?有的老年人把网络作为缓解其孤独感的救命稻草,整天泡在网络上无法自拔,既严重影响了线下的社交活动,也给身体带来了危害;有的老年人则在直播间里追星,打赏的金额远远超出了其经济能力;有的老年人甚至陷入了网上赌博,欠下大笔债务。
老年人使用网络和数字产品面临着与少年、儿童类似的问题:他们抵御网络中潜在风险和各种陷阱的能力较低。但与少年、儿童一般由父母来管控风险不同,一方面老年人有较强的自主性,难以接受来自他人对其上网行为的管控,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空巢和独居老年人也使依赖家人来管控的方法变得不现实。
4.从以经济效益为主转向以社会效益为主
与网络化早期的一个明显的不同是,虽然网络的进一步普及仍然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与所需要的投入相比,经济效益相当有限,因此经济效益已经不再是网络继续深化的主要推动力了。单从各参与者(开发商、供应商)自身的经济效益来看,也许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并不能带来相应的回报。但随着网络普及的深入,网络在各个方面的社会效益将越来越显著,并成为推动网络继续深化的主要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市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网络化的继续扩张和数字化的继续深入越来越需要适老化的支持,而适老化的公共服务属性使其所带来的边际经济效益逐渐递减,因此老龄社会数字化最终的推动力将是社会效益。
1.3.2 老龄化需要数字化
数字化能够助力化解一系列老龄化带来的长期危机。
经历着老龄化加剧的各国都面临老年人口庞大、人口失衡,特别是养老服务人员短缺的挑战。而采用各种科学技术来弥补人工的短缺是应对这些挑战的主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途径。使用各种数字化赋能的服务将成为有效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各种需求的主流手段。但是,为老服务的数字化赋能很多时候需要老年人以各种方式参与,特别是在服务需求管理、服务监督与反馈等方面,老年人的参与对服务的普及和效率提升有很大的影响。老年人是否能够独立、顺畅地使用技术手段参与这些服务流程是关键。
另外,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家庭的小型化,老年人独居的比例越来越高,再加上寿命的延长,将导致有大批高龄老年人处于空巢和独居状态。这些老年人的对外连接、社会参与,乃至娱乐等都越来越依赖使用数字产品。寿命的延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导致老年人非健康或亚健康寿命阶段的延长,使其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这将显著地加重各国医疗健康体系的负担。而医疗健康的数字化是应对这一挑战的不二选择。
不难想象,一个在2021年退休的60岁低龄老年人,在10年、20年,乃至30年后的生活场景中会有深深的数字化烙印。从一天的日程安排到餐饮的营养调整,从学习活动、社交活动、娱乐活动到健康检查、用药管理、社会参与和发挥余热等,都已经离不开数字化了。而越来越多的数字产品将很自然地渗透到老年人的生活中。
随着数字化的深入和老龄化的加剧,智慧养老在中国将是应对老龄化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无论是在养老机构,还是在社区或家里,智慧养老将渗透到老年人生活的各个阶段和方方面面。一些常见的智慧养老应用场景如下。
(1)安全智能监控:采用多种传感器监测老年人的活动状态。
(2)智慧生活助手:协助老年人进行日常生活安排,提醒重要的预约和事件。
(3)智慧社交助手:协助老年人建立和保持社会连接。
(4)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通过体征监测和远程问诊等方式,将医疗服务远程送达老年人的身边。
(5)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赋能的服务机器人将承担越来越多的、重复性的、全天候的、需要体力的服务职能。
其中,除了安全智能监控,其他智慧养老应用场景都需要老年人不同程度地参与操作或使用,因此都涉及智慧养老应用场景适老化的问题。
更长远地看,数字化能够给逐步进入老龄社会的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工业革命前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的寿命一直很短,只有少数人的寿命能延续到所谓的“晚年”。而晚年的理想生活则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并且依赖于家庭的支持。工业革命后,虽然人类的寿命有了大幅度延长,很多人有了真正的晚年生活,但人类度过晚年的方式一直没有大的改变,直到20世纪初,一些工业化国家开始实行早期的退休制度。其中,德国率先于1889年引入现代养老金制度,为年满65岁的工人提供养老金。随后,越来越多的工业化国家陆续推出了类似的退休制度,尽管开始时覆盖范围有限。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退休制度的普及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的完善,退休后的老年人逐渐不再必须依赖于家庭的支持。而寿命的不断延长,使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阶段从几年增加到了近二十年,这导致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满足于舒适生活,而是追求和创造更多样化、更有价值的晚年人生。近十年来的数字化普及,更是使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触手可及。
现在,即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家里也可以上网环游世界,每天和千里之外的亲人聊天。从网购、外卖,到线上付费,数字化为晚年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类似元宇宙等革命性的智能化应用有史以来第一次根本地改变了老年人对周边环境的感受,使调整生命时钟成为可能。可以想象,未来十几年到二十年,我们将目睹人类晚年阶段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从医疗健康、娱乐、社交、社会参与,到发挥余热,数字化将重新塑造我们在晚年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
1.3.3 适老化的角色
在数字社会中,适老化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作为老年人与数字社会之间的桥梁,适老化有效地将老年人和数字技术融合在一起,帮助老年人和整个社会在七个重要的方面享受数字社会的红利。
(1)协助老年人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数字终端享受便捷、高效的数字化服务。
(2)促进老年人积极、广泛并有效地参与社会事务。
(3)提升老年人的数字素养,尤其是识别和应对各种风险及欺诈的能力,使其可以安全、有效地使用数字化服务。
(4)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发挥余热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一庞大的人力资源。
(5)开阔老年人的视野,增强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协助他们实现在数字社会中“活到老,学到老”。
(6)促进一些与老年人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如医疗健康、金融、旅游等。
(7)在老年人逐渐失去独立使用数字产品的能力时,通过多种适老化支持,使其仍然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与数字社会保持有效连接。
实现上述数字社会的红利需要一套具备几个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适老化支持体系:第一,老年人身边的数字产品确实精准地针对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使老年人愿意参与使用;第二,这些产品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使用能力,把对使用能力的要求降到了最低,能够匹配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实际能力;第三,老年人通过接受培训,基本具备了独立、安全使用这些产品所要求的动力、能力、知识,并且最大限度地保持这些能力;第四,在老年人需要帮助时,能够及时地获得有效的支持,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能力的不断衰退直至消失,仍然能够获得针对其需求的适老化支持。这一适老化支持体系的建设是本书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