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书名所示,本书是为有心钻研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朋友而写的一本导读书。这意味着,虽然本书的写法使得读它的时候可以不同时读《逻辑哲学论》,但从本意上说,它是为原著读者而写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在研读《逻辑哲学论》时予以参考,也能反过来参考。
《逻辑哲学论》是一部难读的文本,因此关于其正确解读就有了相当多的争议,而争议不但涉及特定段落的具体注疏,甚至关乎整本书所论述的主题。凡是讨论《逻辑哲学论》的著作,无不会在这点或那点上激起异议。我不可避免地在这本导读中发展出一套特定的讲法,给出我个人对《逻辑哲学论》整体结构的描绘,给出我对其中关键段落的解读,同时在有人提出其他解读的各处予以提示。有鉴于此,无论哪位作者的著作,凡是论及《逻辑哲学论》之处,读者绝不可简单地听信其言,一定要拿作者的论述与原著文本对勘一番。这条告诫显然既适用于本书,又同样适用于其他任何谈及《逻辑哲学论》的著作。
不太显然的是,上述告诫也适用于维特根斯坦本人在《哲学研究》中写到《逻辑哲学论》的地方。不少人在上手读《逻辑哲学论》之前,已经先行接触过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当今有关《逻辑哲学论》的一个争议焦点,正是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从其思想的早期到后期的连续程度。依我个人的看法,连续成分和非连续成分都被低估了。说连续成分被低估了,是因为他在《哲学研究》中处理的问题大多正是早期也处理过的根本问题,而他的后期著作只有联系到《逻辑哲学论》的问题来看,方能得到恰当的理解。说非连续成分被低估了,是因为他后来彻底摒弃了此前对那些问题所采取的进路。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后来的思想一定比他先有的思想更好。依我个人观点看,假如你以为《哲学研究》总能取代之前的著作,那么《逻辑哲学论》中不少极高明的洞见就有丧失的危险。无论如何,读者应该先按《逻辑哲学论》本身的观点来评判它,再尝试评估维特根斯坦后来有关它的说法。解读《逻辑哲学论》时,应该首先把它放在恰当的语境——弗雷格和罗素发起的论辩当中去看。而《逻辑哲学论》虽然属于《哲学研究》写作时所处的语境,《哲学研究》却完全不属于《逻辑哲学论》的语境。
有关《逻辑哲学论》要强调的另一点是,大家常常以为维特根斯坦是一位纯粹直觉型的思想家,以为他提出其主要观点时是没有论证的。实情恰恰相反。真正来说,维特根斯坦的论证都有所提示,只是没有详细展开。这本导读里,我尤其注重梳理的,不只是维特根斯坦说了什么,还包括他那种格言体说理方式背后所隐含的论证。
我想感谢许多人参与讨论《逻辑哲学论》以及协助筹备本书。我要向以下各位表示感激:西格·汉森(Sig Hansen)、乔纳森·霍奇(Jonathan Hodge)、贾斯汀·艾恩斯(Justin Ions)、欧金尼奥·隆巴尔多(Eugenio Lombardo)、安德鲁·麦戈尼格尔(Andrew McGonigal)、彼得·西蒙斯(Peter Simons)。尤其要感谢爱妻加布里埃尔(Gabrielle)在本书整个写作过程中给予我无价的帮助。我也极大地受益于斯特林大学(Stirling University)过去几年的《逻辑哲学论》研讨班,尤其受益于同彼得·沙利文(Peter Sullivan)的讨论。最后,这套丛书的各位编辑在筹备本书出版时那种可靠的助人精神,也令我十分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