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 《千高原》的来龙去脉
1972年,德勒兹与加塔利携《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第一卷):反俄狄浦斯》,联袂登上知识界舞台;并于八年后著成第二卷——《千高原》。此两部作品之间,他们还合著有《卡夫卡:通向一种非主流文学》,这本书对于《千高原》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两人的最后一次合作是1991年出版的《什么是哲学?》(此后不久,加塔利死于1992年,而德勒兹在1995年自杀);本书涉猎诸多议题,并尤其阐明了他们共享并共同实践了二十年的对何为哲学的理解。这些两人合著的其他著作为我们对《千高原》的解读提供了重要的文脉,然而,他们各自的专著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德勒兹的专著。德勒兹仅年长加塔利五岁,但1969年两人相识之时,德勒兹已经是知名的哲学家,著作备受赞誉,作为法国最重要的后结构主义哲学家中的一员声名鹊起。其实,德勒兹吸引加塔利的一个原因(是加塔利主动提出要认识德勒兹的)也正是德勒兹对西方哲学了如指掌。而加塔利,在他们初相识时,虽然只有聊聊数篇学术文章发表(以及大量新闻体裁的文章),他却不仅已经是权倾一时的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明星学徒,并且与人联合执掌法国最激进的精神科诊疗院[1],同时,他还是一位积极的政治活动家;其实,最终是德勒兹表达出合作意向。双方都感到对方能帮助自己在独木难支的领域推进自己的工作,这独一无二又异常具有生产力的合作为我们带来了20世纪最令人惊叹而又重要的哲学著作。接下来,在简要介绍两位作者的生平之后,我将把《千高原》置入其历史与哲学的文脉之中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