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花开:又是三年,走过高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阅读一二事 2016-7-27

萌萌喜欢阅读,但现在没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挥霍”在阅读上;高中开学前囫囵吞枣看了几本书,加入新编高一5班后各种教育陆陆续续。角色转换了,但基本的调子还是攻理克文。

我以为人的幸福感来自在细微处体察生命的精彩与光华,而文学具有拯救灵魂的效用,所以不主张她因为功课而放弃阅读。可背包里的那本《苏东坡传》,她阅读进展相当慢。不由怀念以前她趴在沙发上废寝忘食读《射雕》,一会儿傻笑一会儿叹息,如入无人之境,旁人无不羡慕这样的好滋味。

在语文的网络课上,老师推荐了沈从文的《边城》。这书家里有,但是因为乡土气息太浓,并不曾吸引萌萌的眼光多一分驻足。老师介绍了以后,本着猎奇之心,上厕所的时候看,睡觉前看,在麦当劳喝饮料的时候看……零零碎碎的时间,倒也快。

心疼她看书的时间太长,每天让她午睡一小时;她躺着,我在旁读书,当亲子阅读,也当摇篮曲,催眠得很。

就这样,读完《边城》,再读《呐喊》。她说,读《边城》像吃粽子,语言轻慢如粽叶一样的清香,人物性格又如糯米一样的黏牙。但她更喜欢《呐喊》,说鲁迅写得好笑又凄凉。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这样评论《边城》和《呐喊》,但我觉得这比喻贴切生动。有一次她写了一篇日记,说许多同学都在网络空间“晒”大餐、旅游、游戏或者无病呻吟,像是夏天终日聒噪的蝉,虚张声势却没有内容……便忍不住给她鼓掌。

张小萌很推崇鲁迅。这很意外。萌说鲁迅的文字面上犀利痛快,底下藏着大爱,还说什么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都不如《呐喊》。我私下想,这应该是侠女性情。

心里虽然为她推崇鲁迅点赞,但是主观上更愿意她看一些温暖、轻柔的文字,毕竟还是小女孩。

读到精妙的句子,我们会读给对方听,然后交换意见,有时候扯着扯着就远了,从沈从文聊到张家三姐妹,聊到爱情和婚姻之间的落差,再聊到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又聊到林觉民的《与妻书》,甚至聊到冰心……很八卦。

其实八卦这种事,在娱乐圈叫八卦,在文化界便是美谈,本来没什么营养,而且许多的枝节本是路人添油加醋的,其功能相当于食品的调味品,不过是诱惑人爱上食品,但因为这份诱惑也顺便得到了食品的营养。

萌对“八卦”的这一解读很认同,便对自己的“八卦心”也释然了许多。

绕了一圈,发现仿佛美妙的故事里,却好像没有好的婚姻。不由想张爱玲真是才女,她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也许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算是好婚姻吧。但很奇怪,钱先生和杨先生写出来的婚姻那真是刻薄至深,一针见血到人都无力面对婚姻。《围城》和《洗澡》的犀利和刻薄,哪像是婚姻毫无风浪的人写得出来的呢?是因为纯真,还是因为世故而入木三分?我们并不知道。但或者不经历照样可以感同身受,就像男儿身的曹雪芹,一样写得出林黛玉那样细腻的女儿心。

以前我们读过很多遍《城南旧事》,只当是一本儿童读物,因为用的是小孩子的视角。重读《城南旧事》,最后一页翻过了,就多了几分惆怅,因为张小萌“再也不是小孩子了”。北京是不是那个北京并不重要,而童年那清澈的世界,以及赤子之心,渐行渐远——读书,何尝不是读自己?就算你如蓝天依然清澈,但透过雾霾的双眼却看不到。

张小萌正给我读《幸福的家庭》。我说,照着这个意思,你可以写一篇《优秀的学生》……

不知为什么,突然想起关于自主招生、三位一体、3+3等高考招生的改革方案,心里就烦闷起来。世事容不得一个人安安静静“养成”,却要你略有所知不得不广而告之。因为自己是不能证明自己的,必须得让别人来证明。比如,你画一幅画不能证明你会画画,而必须亮出考级证书才能证明。所以,你要到人群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