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蔡赤萌
[提要]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暴露出全球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引发各经济体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调整。澳门现行经济增长方式在可持续性及均衡性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要达致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澳门有必要及时把握国家“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机遇,调整经济增长路径依赖:要优化主导产业发展,转变博彩业过去粗放式的数量扩张模式,走向适度、有序和健康发展;要推动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发挥好博彩业的带动及反哺作用,并利用区域合作适度拓宽经济基础;要重视整体经济体系建设及综合营商环境的提升;要兼顾社会整体进步,使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关键词]经济失衡 澳门经济 发展方式 协调发展
经过近12年的探索与实践,澳门特别行政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同时也将迎来更多的新机遇,面临更大的挑战。“十二五”时期是国家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国际环境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对外开放深度、社会改革难度都面临考验。后危机时代,发展问题备受关注,各主要经济体都在加紧反思与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围绕新的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不断加剧。如何顺应国际及国家的发展趋势,认真反思与总结自身经济增长方式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澳门经济有效调整增长方式、走向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一 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理念转变与发展模式调整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暴露出全球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引发各经济体对经济发展模式作出新的思考与调整。这次金融危机,直接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所引发,逐步蔓延至欧洲国家,从而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其连锁影响至今仍在继续。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理念出现如下主要变化:
(一)金融危机导致了国际竞争方式与竞争格局的变化,并改变了各国经济发展的理念
其一,影响经济增长及经济竞争力的要素发生变化。每次金融危机都会带来一场重大变革,各国致力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并开始深入关注新兴产业。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体围绕新的发展制高点的竞争和调整也在不断加强,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的构想。包括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在内的一批新兴产业,因具有产业链长、对创新要素要求高、能够获得较高利润等特征,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将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抢占制高点的重点产业。此外,目前各国均强调要加强技术创新和推广,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不符合需求结构变动、不能满足节能环保要求的产业或生产方式将被淘汰。
其二,区域经济合作趋势加快,成为对抗全球化趋势的新型竞争模式。2010年祖国大陆与台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ECFA)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FTA)全面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进入官方研究磋商阶段,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区域合作方案层出不穷。未来将会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个别城市难以再单打独斗。
其三,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全球贸易与金融保护主义风险日益上升。在世界总需求缩减、内外部再平衡困难的情况下,部分发达国家一方面实施多轮量化宽松政策,进一步刺激经济;另一方面积极运用汇率手段与贸易手段,推动本币贬值,迫使外币升值,采用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有针对性地打击来自特定贸易伙伴的特定产品的进口,同时制订了增加出口的计划。[1]由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具有极强的外部性,而且在美元本位制下缺乏对储备货币发行的约束,亚洲及新兴经济体将会承受由此带来的各种不利冲击。
其四,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理念,即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注重多层次关系的平衡与协调。胡锦涛在横滨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倡议五种类型的经济增长概念:一是推动平衡增长,为经济长远发展创造条件;二是倡导包容性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三是促进可持续增长,努力实现经济长期发展;四是鼓励创新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源泉;五是实现安全增长,维护经济发展成果。[2]胡锦涛认为,与会的各国领导人应该科学分析世界经济增长的现实问题和长远需要,把握增长规律,创新增长理念,转变增长方式,破解增长难题,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实现亚太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各国通过被动或主动的方式调整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要求各国必须转变增长方式
后危机时代,如何通过结构性改革达致“再平衡”,以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发展,成为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再平衡”实际包括内部再平衡和外部再平衡两个方面的内容。内部再平衡是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间需求的平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外部再平衡是指国内与国外需求的平衡。许多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国内需求,而许多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则严重依赖国外需求,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因此,外部再平衡意味着发达国家应该加强净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新兴经济体则应更加依赖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鉴于上述失衡与各国的经济模式和发展方式关系密切,目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不得不调整其经济增长方式。具体调整方向是:西方国家要改变金融创新监管滞后、过度消费模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而新兴国家则要改变过度依赖外需带动经济的模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作为导致全球失衡的重要一方,要减少债务,减少过度消费,增加储蓄,扩大出口;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则要改变过度依赖出口的增长方式,通过扩大国内消费等政策,降低过高的储蓄率,改变过剩的生产模式。
为此,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国家相继在产业层面进行“再工业化、再创新、再出口”结构调整。2009年美国先后颁布了《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工作机会》和《重整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提出美国再工业化的重点领域及创新策略。2010年1月,奥巴马提出未来5年美国出口翻番、创造200万新就业岗位的计划。与此同时,英国提出了低碳产业、生物产业、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等产业发展重点。日本也提出了环境和能源、健康等产业发展重点领域。西方国家一方面开始倡导储蓄、鼓励出口、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也试图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抢先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从中期看,世界经济有可能进入一个持续多年的不稳定的低速时期。[3]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总体迈上复苏轨道,但势头不强,不均衡性、不稳定性仍然突出。国际金融市场起伏不定,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保护主义明显增强。此外,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复苏时间和幅度上的差异,使得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问题成为焦点,加剧了全球经济再平衡的难度。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各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会是比较艰难和较为漫长的过程,但迫于环境又不得不进行调整,其过程将充满激烈竞争。
二 国家“十二五”规划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
2011年,中国进入“十二五”规划时期,这也将是中国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攻坚时期。经过30多年的成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10年经济总量达到39.8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进入由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社会转型矛盾增多的关键阶段,处理不好容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4]。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常见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在中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对外部世界的过度依赖,经济活动缺乏内在的稳定性;经济发展失衡导致资源配置恶化和供求失衡,其中包括收入分配失衡、地区发展失衡、投资和消费失衡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不能通过稳定地提高效率来保持经济增长;不能保持持续的制度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持久的动力;等等。[5]
与此同时,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在需求结构方面,内需和外需不平衡,投资和消费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在供给结构方面,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生产加工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协调,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在空间结构方面,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在要素结构方面,资源要素投入与生产率提高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资源环境硬约束持续强化;等等。这些结构性矛盾如果得不到解决,就难以拓宽发展空间、培育竞争新优势,也难以形成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内生动力。[6]
面对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衍生的各种问题与矛盾,中央一直在总结与探索经济增长的合理模式,不断丰富和调整经济增长的理念与内涵。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7],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丰富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内涵也从“一个转变”扩展为“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但是,由于原有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上述“三个转变”在“十一五”时期的成效仍不理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内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承载着多方面的迫切要求:一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国家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二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在后危机时代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四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为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十二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个领域的主线。
在“十二五”时期,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同时将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把“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惠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具体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两个方面的内容。就内部来说,一是要平衡出口、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二是要转变为创新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要调整收入分配的格局;四是要在城乡综合一体化框架下推进城市化进程。就外部来说,一是要努力平衡国际收支;二是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和货币秩序新规则的制定。
为此,“十二五”规划提出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内需、稳外需,坚持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的新格局。二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四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
三 澳门经济增长方式的分析与思考
根据全球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的现实趋势,以及内地“十二五”时期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发展战略,澳门有必要从全新的发展理念来思考自身的增长模式,以便更好地把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回归以来,澳门通过有限度开放博彩专营权引入国际博彩资本、借助逐步扩大开放内地居民赴澳“个人游”等措施,成功地解决了澳门经济的增长问题,博彩旅游业爆炸式增长,整体经济呈超高速增长态势。近12年来,澳门整体经济实力稳步提高,就业状况显著改善,财政盈余大幅上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国际经济地位明显提升。但在澳门博彩业迅猛发展以及整体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该增长方式引发的相关问题,经济社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衡。澳门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适度调整的必要性。
(一)从可持续性角度衡量
首先,从增长动力来看,澳门作为微型经济体,其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外部需求与投资两大因素拉动。而维持这一高增长的主要动力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澳门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存在局限。
其次,从主导产业本身来看,其一枝独秀、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模式存在不少制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博彩业的增长模式尚属于粗放式增长,依靠博彩供应量的急速扩张来带动。与内地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增长模式不同,澳门博彩业消耗的资源并非“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消耗性)类产业,而是本地有限的土地与人力资源,外资博彩企业更多的是将所在国当地的博彩项目及运营模式简单复制到澳门。博彩企业纷纷兴建赌场酒店,引发大量土地改变用途。目前澳门土地开发已近饱和,博彩业进一步扩张的空间受到制约。二是从需求方面看,博彩业的快速增长建基于外部人流的持续高速增长,与澳门现有空间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显现。1999年至2010年,访澳游客从774.4万人次快速增长到2496.5万人次,11年间增长了222%,年均增幅高达20%。2010年澳门接待游客数量相当于澳门本地人口(55.2万)的45.3倍。大量游客的到来,不仅使澳门失去了过往宁静、安逸的休闲氛围,而且引发了交通拥挤、房价上涨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博彩业基本是靠量的扩展来发展。自2002年博彩业开放后,博彩企业由1家增至3家,2006年又扩至6家,博彩供应量呈现超高速增长。从2003年至2010年的8年间,娱乐场从11家增至33家;赌台数从424张急速增至2007年的4375张,2008年4月推出调控政策后(2013年博彩业赌台数量不超过5500张)才转为温和增长,2010年赌台数为4791张。同期,幸运博彩毛收入从286.7亿澳门元增至1883.4亿澳门元。目前博彩业走规模扩张之路已接近极限,赌台数已接近调控上限,赌台平均利润率正逐年下降。
第三,鉴于博彩业的特殊性,澳门主导产业的挤出效应与社会成本相对较大。其表现如下:一是博彩业的高利润特性,导致其具有极强的资源吸附能力,其快速发展大量吸附人力资源,拉高劳工工资,并引发租金、房屋价格相应上涨,导致不少本地中小企业难以生存发展。二是博彩业的超高速增长难以靠市场自行调节,不仅引发诸多挤出效应,而且拉大了行业间的贫富差距,不少行业与市民并未充分享受到与经济快速发展相匹配的利益,反而因博彩业的高增长导致生存成本增加、发展空间丧失等问题。三是博彩业盈利模式比较简单,基本处于稳赚钱状态。博企还相继将澳门盈利概念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获取投资所需资金。而博彩业总收入及博彩税的大幅增加,不仅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状况,也相应改善了社会福利,导致社会产生依赖效应,无形中影响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四是澳门博彩业监管与法规尚欠完善,导致博彩业对社会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如青少年辍学、问题赌徒、非博彩行业就业出路狭窄等。
第四,从区域合作层面看,澳门博彩业一枝独秀的结构将压缩澳门在区域合作中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澳门发展面临的空间制约日益显著,需要通过区域合作拓展空间;另一方面,如果仅以主导产业博彩业现行的发展模式进行合作,区域合作难以有效地良性发展。目前澳门博彩业发展主要依靠内地客源市场(内地游客占访澳总游客的比重已从1999年的22%急速上升至2010年的53%),现行博彩客源内地化而博彩资本国际化的模式,致使大量内地资金单向流入澳门、流向外资博彩企业,而博彩业相关负面效应则主要由客源地承担。
最后,从国际竞争态势看,澳门博彩业尚属“政策支撑型”,需向“产业优势型”转型。澳门博彩业仅具有政策性优势。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不赌”,内地也没有开放博彩业,上述两大客源市场禁赌,成为澳门博彩业最大的利好因素,2010年这两大客源市场共占访澳游客的82.9%。但随着周边国家或地区相继开赌,争夺客源市场的竞争将渐趋激烈。此外,澳门本地博彩业经过多年的快速扩张,博彩用地和赌桌数量已接近调控上限,若不能有效拓展博彩相关的业务,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日后要维持增长空间将受到局限。如何优化博彩业,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将成为更重要的发展内涵。
(二)从均衡发展的角度考量
澳门博彩业的迅猛发展所造成的经济社会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在经济内部结构关系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偏重外部服务需求,而其中又高度依赖外部游客的博彩需求。2010年博彩服务出口增长54.2%,占服务出口的83%;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主要是以博彩服务业为主的出口)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扩大至56%。[8]二是经济增长方式偏重市场自发增长,轻各产业和谐发展,对非博彩产业保护和支持不足;在经济效益中偏重短期效益,对长远健康发展关注不够。三是重龙头产业博彩业的发展,不少本来应当用于其他产业发展或兴建公屋的地段多向博彩业倾斜,而龙头产业的发展未能有效地带动其他产业同步发展。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存在未来发展后劲不足的风险。
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方面:存在一定失衡,主要表现在社会事业发展相对不足,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政府对经济引导能力、行政法规完善程度及执行力等方面的软实力与社会期望差距拉大。也就是说,由博彩业超高速发展带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与澳门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协调状态仍存在距离。一是收入分化与分配失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低收入阶层保障尚显不足。博彩业的飞速发展带来澳门人均GDP大幅增长,但行业间的收入差别悬殊。虽然博彩税收的增长令政府财政收入猛增,特区政府多年来采取现金分享政策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但以财政为杠杆的社会财富分配与扩散效应短时间内很难达到社会期望的水平。实际上,部分社会弱势群体未能同步分享博彩业发展的成果,反而可能因通胀等因素导致实际生活水平下降。如何在经济结构转变的情况下,通过公权的引导和平衡财富,使强大的经济能力惠及全社会,特别是弱势群体,是澳门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大现实问题。二是博彩业的超高速发展,引发澳门空间及资源紧缺、成本快速上涨等问题。随着澳门社会近年来的急速发展,尤其是旅游博彩业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紧张、交通压力增大、房屋价格上涨、日用消费品涨价、土地资源紧缺等问题相继出现,对社会资源及发展空间造成的压力日益显著。三是特区政府管治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配合存在脱节。澳门回归后,特区政府积极推进行政和法务改革,政府的管治能力有较大改进和提高,推动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一些新生的社会公共问题也随之涌现。譬如如何促进社会分配更加合理化,如何有效化解新生群体的诉求,如何应对社会结构的变迁,如何处理日趋复杂的住房、贫富悬殊、就业等社会民生问题,都需要政府管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与完善。[9]
在博彩业发展与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方面:博彩业在澳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博彩业一枝独秀与经济均衡可持续的矛盾逐步凸显。如何在继续发挥博彩业比较优势和经济拉动作用的同时,逐步实现澳门经济的适度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是澳门发展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在短期增长效应与长远健康发展的关系方面:一是如何合理利用发展空间,解决好土地资源有限与城市发展规划的矛盾。二是博彩业急速扩张引发人力资源供求失衡,人力资源和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和需求,其结果是一方面难以支撑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另一方面又会导致成本急速上升,对中小企业造成压力。如何在吸引外来优秀人才与保护本地就业之间取得平衡,是保持澳门长远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自身定位与区域经济中扮演角色的关系方面:澳门在区域合作中制高点不多,其优势主要集中在主导产业博彩业,在客源上主要依赖内地游客(占53%),国际旅客开拓不够(内地及港台以外的国际旅客不足12%)[10],其他合作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与深化。澳门经济结构过于倚重博彩业,将限制澳门的区域合作能力,不利于澳门打造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商贸服务平台的功能。
上述失衡,有的属于结构性,有的则属于制度性,不仅会制约澳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可能会影响澳门日后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2008年12月,时任行政长官何厚铧在总结澳门十年施政时坦承:特区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需改进及不足之处,特区政府的公共服务、行政效率,以至法律改革,与社会发展及公众期望尚存一定差距;社会深层次矛盾仍需进一步解决;推动经济多元发展尚未产生明显成效;人力资源供求平衡、就业、居住、交通、中小企发展及博彩业发展等社会问题,都存在改进空间。[11]
未来澳门所面临的施政挑战,是如何保持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并有效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动力与竞争力。也就是说,如何根据持续协调发展的理念,探索与调整澳门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逐步推进经济协调发展及社会和谐进步。以下三个基本观点或有助于我们对澳门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其一,澳门属于小型经济体,选择博彩业作为主导产业,符合澳门比较优势。根据澳门的历史条件与现实情况,2002年,时任行政长官何厚铧将澳门的产业定位为:“以博彩业旅游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体,其他行业协调发展。”这一定位成为带动澳门经济腾飞的重要前提。博彩业是澳门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再加上“一国两制”框架下中央的政策支持,使澳门博彩业得以迅速发展。博彩业开放以及博彩企业大规模兴建博彩设施,令澳门的博彩供给能力得到大幅扩张。与此同时,由CEPA及自由行政策带动的以内地客源为主的访澳人流的高速增长,有效支撑了澳门的博彩需求。未来,博彩业在澳门的支柱地位将长时间存在。博彩业作为澳门经济主导产业和最具竞争力产业的态势,将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不变。鉴于博彩业在产业中的相对优势地位以及在经济中的龙头作用,博彩业的健康发展对澳门经济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其二,博彩业在澳门产业结构中比重并非越大越好。与其他小型经济体依靠单一主导产业带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澳门的主导产业博彩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产业链条短、负面效应较大,因此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呈现多重性。一是带动作用有局限,并且滞后。直接受惠于博彩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酒店、会展、高档零售业等领域,以及“为赌而游”的访澳客流经常消费的运输、游览等服务行业。由于博彩企业通常是先建赌场(部分综合性酒店设施本身包含了中高档品牌销售及会展场所),然后再用赌场盈利兴建合约规定的其他非博彩设施,因此博彩业对直接相关行业的带动效应通常会滞后。二是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如果政府监管与引导不到位的话,依靠市场自身调节,很难达到各产业的协调发展。澳门博彩业一业独大的趋势,既有优势产业资本追逐利润的自然竞争效果,也有特殊专营行业中政府监管调节角色不足的原因。为此,政府有必要从整体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博彩业进行必要的调控与规范,为其他行业的发展让出一定空间。
其三,博彩业“一业独大”的发展模式难以长期持续。澳门发展空间有限、内需不足,基本没有回旋余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来游客及博彩消费的增长来拉动,抵御风险能力存在局限。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一旦周边因素发生变化,如爆发战争、流行疫病、内地出入境政策调整等,均会对其整体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此外,周边国家和地区相继开设赌业,对澳门博彩业的分流效应也不容忽视。
目前,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已经十分迫切。为控制博彩业发展过快造成的“一业独大”局面和有效推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2008年4月,特区政府推出一系列博彩业调控措施,加强博彩监察管理,严格调控博彩规模。例如不再增设博彩牌照,不再新批博彩土地,控制赌场、赌桌和角子机数量,适当控制博彩中介人佣金,以及研究并执行对赌场高层管理的资格审查和发牌制度等。[12]对于如何扭转目前经济结构失衡以及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有效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化进程,澳门社会虽已取得一定共识,但要具体落实与推进,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需要政府、商界及学界等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与共同探索。
四 澳门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适度多元的新机遇
调整澳门经济增长模式,实质是要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将较为单一的短期超高速增长驱动模式转换成为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鉴于自身条件的制约,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的推进,离不开走区域合作之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包括粤澳合作在内的粤港澳区域合作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以国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形式加以确定。澳门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与角色也得到进一步明确,国家将支持澳门巩固与提升现有竞争优势,支持澳门培育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为澳门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经济适度多元创造了新的机遇期。
(一)从国家层面看,“十二五”时期国家更加重视港澳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港澳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定位,支持香港、澳门充分发挥优势,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十二五”规划关于澳门未来发展的定位是:“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加快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这些都是含金量很高的表述,十分有利于澳门相关功能的建设与产业适度多元的推进。
“十二五”规划对澳门的具体支持措施,一是支持澳门巩固和提升现有的竞争优势,包括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二是支持澳门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化,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是支持澳门培育新兴产业,如支持澳门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会展商务、中医药、教育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四是深化内地与港澳经济合作,其重点之一是“深化粤港澳合作,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多项涉及区域合作层面的发展规划与推进政策已相继出台并逐步展开
自2009年以来,粤澳合作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可谓跨出历史性步伐。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后,又相继推出《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和《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各专项规划的原则与精神已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上升到国家总体规划层面,为今后深化区域合作各配套措施的推出及具体有效落实相关措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3月6日签署的《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是粤澳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携手推进更紧密合作的重大举措。框架协议明确粤澳合作的发展定位、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等宏观战略,提出合作开发横琴、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与便利通关、社会公共服务、区域合作规划等重点合作领域和主要合作内容。粤澳双方提出“共同打造世界级新经济区域”的发展愿景,并适应全球格局变化和粤澳发展趋势,提出粤澳合作四大定位:建设世界著名旅游休闲目的地;打造粤澳产业升级发展新平台;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示范区;拓展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新空间。框架协议针对澳门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结合广东的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以支持澳门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成长潜力的产业为目标,以旅游、会展、中医药、文化创意、金融等为重点,形成了两地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思路。
作为澳门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和推进适度多元的重要合作载体与抓手,《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有关粤澳、珠澳的合作内容,也在框架协议中得到进一步细化与落实。框架协议积极探索粤澳合作新模式,提出“合作开发横琴”的策略部署:珠海发挥横琴开发主体作用,澳门从资金、人才、产业等方面全面参与,双方共同研究相关配套政策。同时,建立粤澳合作开发横琴协调机制,支持横琴新区与澳门有关政府部门直接沟通具体合作事宜。令人欣喜的是,框架协议确定了共建粤澳合作产业园区(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明确了中医药科技园、休闲度假区、文化创意区、中心商务区等合作重点,成为粤澳合作具体的载体和平台,既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拓展空间,也为珠江口西岸地区改革发展提供平台。其中,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已于2011年4月奠基,作为“先行先试”合作园区,共同打造集中医医疗、养生保健、科技转化、会展物流于一体的国际中医药产业基地,以及绿色道地药材和名优健康精品的国际交流平台。此外,粤澳两地加快建立与横琴新区发展定位相匹配、与澳门自由港政策相适应的经济管理体制,照顾到澳门居民在横琴工作、生活的税收和社保衔接问题,鼓励更多的澳门居民到园区发展事业。
粤澳合作创新发展的理念,标志着粤澳两地从经贸合作向经济、社会、生活的全面融合拓展。根据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要初见成效,相关配套措施也将相继推出与切实落实。
(三)澳门已经积累了经济适度多元的一定基础条件与有利因素
进入“十二五”时期,澳门社会在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适度多元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条件与有利因素。回归近12年来,澳门经济经过了“固本培元”的经济恢复期,并不断积蓄动力;之后龙头产业加速发展,带动整体经济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积累了较好的财政基础。同时,在总结十年经验的基础上,特区政府和澳门社会开始调整施政理念。2010年澳门特区政府的施政报告以“协调发展,和谐共进”为理念,推动澳门社会持续进步,促进经济与社会、政府与民间、支柱产业与其他产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拉开了澳门新一阶段发展的序幕。该份施政报告强调,要继承并推行经济适度多元化策略,集中精力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同时着力提高本地重要产业博彩业的竞争力,逐步将澳门发展成为亚洲地区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博彩旅游、国际会展及商贸服务中心。“十二五”时期,诸多政策的陆续出台,将进一步提升粤澳合作,为澳门将经济发展重点转至协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轨道,创造了有利条件。未来横琴将在推进粤港澳合作中充当积极角色,通过建设商贸服务基地和区域创新平台,吸引更多的国际高端资源聚集,补充港澳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不足,逐步改变澳门目前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促成粤港澳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珠江口西岸地区新的增长极。
(四)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出现一定起色
适度多元发展已成为澳门特区政府与社会的共识,经过各界努力,也有一定进展。只是在博彩业高速发展的态势下,非博彩行业的总体比例仍呈逐年缩小态势。其中,批发零售业、酒店业、会展业、饮食业等部分产业发展均获显著增长,其他产业也已见起色。从以娱乐业为支柱的单一经济形态向旅游、会展、文化、贸易等多元化发展,成为如今澳门经济的新定位。澳门对内地市场充满期待,今后将在会展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中医药等方面开展更多更广泛的互动。部分博彩企业非博彩业务也出现一些成效,带动澳门酒店、会展、零售、综合度假旅游的发展。博彩娱乐场内品牌店、购物天地等设施的相继建立,推动了澳门高档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威尼斯人的大型酒店及会展场馆的落成,有效改善了澳门会展业的基础条件;新濠天地的水舞间等大型娱乐表演,也开拓了澳门新市场。今年5月份新开业的澳门银河,则为度假旅游提供了高档、独特的新环境。部分中小企业则在艰难中尝试转型,一些依托并服务于主导产业的新型服务业和新兴制造业逐渐萌生,例如为娱乐场及酒店提供配套产品和相关服务(干洗服务、酒店日常消耗品),为游客生产具有澳门特色的纪念品、食品及其他消费品等。此外,中葡商贸服务平台功能也得到进一步拓展。2010年中葡论坛期间国家推出的相关支持政策,为澳门平台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澳门的经济增长正在进入“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在推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上实现突破,成为澳门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这就需要从澳门实际出发、兼顾澳门资源条件与现实经济优劣势,来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澳门调整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就是要调整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以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此,需要注重以下四个层面的优化与协调:
其一,博彩业作为澳门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最主要一元,要适度、有序和健康发展。澳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博彩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必须规范博彩业发展。一是要转变博彩业过去粗放式的数量扩张模式,优化自身发展,适度控制规模,为其他行业让出一定发展空间;二是要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反哺及带动其他行业;三是要尽快完善博彩相关法规,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优化并提升博彩业的竞争力。为促进博彩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政府将继续按照“适度规模、规范管理、健康发展”的方向,着力提高博彩业发展的质量和档次,切实加强和规范对博彩业的监管,认真关注博彩业开放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让澳门成为一个达到国际水平的区域性旅游、娱乐博彩及会议展览中心。
其二,有效拓展经济结构的适度多元,切实推动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要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博彩业的局面,从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至较为全面的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根据澳门的现实基础和适度多元的优劣势条件,结合“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区域商贸服务平台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适度多元化产业选择方向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在优化博彩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博彩旅游业的多元化;二是构建并提升与世界级休闲旅游中心、商贸服务平台定位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重点是在服务业细分市场中选择发展若干有自身特殊优势的产业和服务品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要发展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特色制造业及新兴产业,保持制造业的适度比重,利用区域合作解决相关不足。而适度多元化产业选择的切入点,要突出澳门现实优势,选择有基础、有可能发展的产业。既可借助现有优势产业的延伸性,又可逐步发挥其平衡现有支柱产业的作用。能够通过产业政策和区域合作,逐步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可将区域合作优势(珠三角地区相关优势)作为其间接优势。
其三,在推进适度多元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整体经济体系建设及综合营商环境的提升。例如,在共同打造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过程中,澳门要拓展多元化客源,并建立一系列与此相配套的服务业体系与服务水平;在强化商贸服务平台功能的过程中,尤其要提升相关服务业的配套优势,完善总部经济功能,使之能够有效提升中葡经贸合作平台,并逐步拓展帮助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内涵;优化博彩旅游业,丰富旅游业的内涵与竞争力,并有效推动、依托博彩企业加快发展非博彩业务;利用横琴作为新兴产业培育及发展的新亮点,形成澳门境内与横琴之间的产业体系有效互动;利用内地“十二五”扩大内需的契机,打造“澳门制造”品牌,探索内销模式并有效拓展内地市场,为澳门特色制造业发展创出一条新路。
其四,要兼顾社会整体进步与协调发展。澳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包含多层次关系的协调:博彩业发展兼顾社会效应,完善法律法规、推动负责任博企,兼顾各利益相关方;平衡短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考虑城市承载力,优化升级,提升各行业竞争力;区域协调发展,融入区域、错位协调发展,互利互动;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共建优质生活圈;经济与社会发展平衡,让民众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市场经济活力与政府灵巧的手协调促进社会发展。
如何依托“十二五”时期国家的区域合作战略,适度拓宽经济基础,改变经济增长依赖路径,是澳门能否在今后五年内有效推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成功调整现行发展模式的关键。澳门特区政府现已确定了以博彩旅游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体、各行各业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路径,逐步将澳门发展成为亚洲地区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博彩旅游、国际会展及商贸服务中心。在澳门调整经济增长模式,拓展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道路上,无论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还是“经贸服务平台”,其现实功能最终要靠市场竞争实力来体现。虽有国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倾斜,但这些产业能否立得起来,最终还要靠澳门自身的努力及业界的跟进与拓展。
作者简介:蔡赤萌,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港澳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泽生]
(本文原刊2011年第4期)
[1] 王洛林、张宇燕主编《世界经济黄皮书: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290页。
[2] 《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在日本横滨举行》,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1月15日。
[3] 王洛林、张宇燕主编《世界经济黄皮书: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16页。
[4]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由于在经济快速起飞阶段积存了诸多矛盾,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便会处于停滞状态,标志之一是人均GDP长期徘徊在3000~5000美元。
[5] 钟景闻:《蔡志洲谈破除“中等收入陷阱”魔咒》,香港:《经济导报》总3220期,2011年5月30日,第14页。
[6] 王一鸣:《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北京:《人民日报》2011年3月21日。
[7]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是指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经济发展既包括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也包括人们物质福利的改善,还包括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的含义更丰富,而经济增长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8] 根据相关资料计算。参见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本地生产总值2010》,2011年3月,第53、55页。
[9] 张海星、蔡赤萌:《浅论澳门“阳光政府、科学决策”施政理念的形成动因》,《“阳光政府与公民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2010,第85页。
[10] 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旅游统计2010》,2011年4月,第6页。
[11] 《港澳经济年鉴(2009)》,北京:港澳经济年鉴社,2009,第56~57页。
[12] 参见蔡赤萌《澳门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若干关系初探》,广州:《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