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二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便去征服太阳系。”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这句名言是他的毕生信仰,死后被刻在了他的墓碑上,激励了全世界无数航天人。
齐氏一生撰写了超过400部作品,包括大约90篇关于太空旅行和相关科目的出版物。他的作品涉及火箭设计、转向推进器、多级增压器、空间站、用于将太空船引入空间真空的气闸,以及为太空殖民地提供食物和氧气的闭合循环生物系统。这些关于太空飞行的奇思妙想,是由儒勒·凡尔纳的幻想小说播下的种子。“它们在我的头脑里形成了确定的方向。我开始将其作为一种严肃的活动。”他在1911年回忆说。
“创新驱动”是我国的国家战略,“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则为其路线图之一。“大胆设想”,往往都来自文学家、诗人和科普作家。最近看到一个文科出身的新生代航天人白瑞雪的演讲,她认为科学技术的本质是一种生活方式,文科生的共情能力、感知能力和理想主义是探索世界的一把钥匙。站在文科生的角度,她对航天之哲学追思、文学畅想、美学品质和商业情怀的再发现,超越了航天本身的科学、技术、工程价值。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极力推荐一部科普著作。
过去近70年里,人类不断探索离开地球摇篮的可能性,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第一次探月浪潮,阿波罗登月成为巅峰之作。21世纪后的第二次探月浪潮,中国的嫦娥工程完美赴月。深空探测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今天的航天大国派无人探测器去月球、火星,似乎已经不再新鲜。那么,有人的深空活动呢?美国宣布要在2024年重返月球,其他多个国家也在制定和执行本国的载人登月计划,多家商业公司推出了从亚轨道、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的多条太空旅游线路。地球人为什么如此渴望飞向天外?太空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地球亿万年进化中诞生的人类,如何在月球、火星以及更遥远的星球上生活?或许你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这本充满事实和技术细节的书,严谨地介绍了未来太空旅行可能开展的模式以及面临的挑战,尽情畅想了太空旅居的场景和乐趣。广大读者,特别是航天爱好者和太空旅行发烧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这本书的内容:
为什么要去太空?地球如此美丽,拥有生命生存的诸多优势,人为什么还要走出地球?本书从地球上的人口、气候、战争、灾难、小行星威胁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太空旅行安全吗?空间微重力、磁层、辐射环境会对旅行者产生什么样的健康影响?现有防护技术能够抵御这些风险吗?作者对此一一分析,并以宇航员在轨生活的实际案例予以说明。
如何进入太空?作者不仅阐释了火箭科学的基本原理,提到了SpaceX的可重复使用火箭,也对太空飞机、天钩、太空电梯、轨道环等概念性方案进行了介绍。
月球/火星旅居方式。到另一个星球上生活,意味着地球生活模式的彻底颠覆。本书描绘了未来人类的月球生活,包括月球资源开发、月球产业发展、月球穴居、月球种植,等等——也许,你能够在本书的引领下提前筹划月球产业,从而成为亿万富豪!当然,你也可以通过火星高速公路去往红色星球,探索如何在火星上生存。
宇宙那么大,不想去看看?地球上的风景已经容纳不下今日地球人的眼界了。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将对深空探测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太空旅居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不久的将来,也许你就会成为太空旅行者中的一员!
袁建平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中央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领域首席科学家
原国家高技术(863)航天航空领域专家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