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与涌现:智能传播时代的新媒介、新关系、新生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一切都是新的

一切都是新的。彭兰教授的《智能与涌现:智能传播时代的新媒介、新关系、新生存》即将付梓,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读者,也因此有幸得以领略这一道全新的思想风景。

以我之见,这本书蒐集了作者近年来最好的一批思想成果,其主题是智能传播,而其聚焦点则在新媒介、新关系、新生存这三个逐级跃升的向度上。全书从智能媒介的新表现形态及影响、媒介内容生产的新机制、人与机器的新关系、人的新生存状态等核心议题着手,探究了既往学术体系未及预料的传播图景、传播机理。

的确,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挑战,一切都是机遇。无论是对数字实践而言,还是对数字传播理论而言,都给了我们太多的震动。无论是人工智能技术与传播这两大系统的融合,还是人与机器两大系统的融合,都给了我们太多的新奇。“智能与涌现”,与其说是全新的,不如说是超越想象的,与其说是繁杂的,不如说它深不见底。看得出来,书名中“涌现”二字的出现,是因为作者将新的传播学理论迸发视为一种技术现象学意义上的“涌现性”。我很赞同这样的定义。

我注意到,作者借对AIGC技术的分析,讨论了三种新的人机关系:人机协同、人机交流与人机共生。或许,在交流模式与交流观的讨论之外,本书最重要的思想线索是在这里:人机协同中,人需要重新定义自身的角色。至于那种数字人类的新“人设”,是否会基于人机共生的新身体——赛博格,历史的结论还在犹疑。毫无疑问,人类将大幅度地迭代自己,那“基于这种新的身体的自我传播”,也势必将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产生深远影响。但我和作者一样,仍笃信“人机传播不能替代人际传播”。

我也注意到,作者曾在国内学界首次提出智媒和智媒化的概念。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意识到未来传媒生态将在用户系统、新闻生产系统、新闻分发系统、信息终端等方面实现无边界重构,作者也再三强调,人在机器和算法流行的时代更需要坚守自己的价值,作者也再三呼吁,人的价值判断应引导机器的价值判断,要处理好人文精神与机器的效率的平衡,在人机博弈中,也始终要把人文关照放在首位。我以为,作者与我在人本主义的价值观上是高度接近的。

我还注意到,作者超越了一般的纯理论研究,就如何实现“与算法共存”等一系列数字交往实践给出了详尽的指导意见,这使本书具有走出书斋、直面现实的德性。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所指引的数字生存法则:面对机器的进入,人需要保持自身在主观观察与描述、观点表达、意义创造、经验与直觉等方面的优势,保持人的内驱性表达动力及共情性交流能力。

对此,我毫无保留地同意。以我之见,上述法则正是我们人在以AI崛起为象征的“数字人类世”中,得以成功驾驭跨物种交流和多项式生存的思想秘辛。

杜骏飞

南京大学传播学教授

2023年9月7日于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