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智慧物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用好海运大数据,促进智能双循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加剧逆全球化趋势。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而国际海运链系统是高效畅通双循环的关键枢纽。去年新冠疫情发生后,相信大家都切身感受到了国际海运市场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国虽然率先恢复生产并驰援全球,却遭遇了国际海运的困境——多条航线运费已经激增300%以上。这种困境一方面固然受到了疫情带来的国际贸易失衡以及船、港、内陆集疏运系统等各方运力受限的影响;另一方面,我认为,也暴露了目前国际海运的三个系统性问题。

一是传统的海运市场分析手段无法认知当前高频高幅变化的海运市场环境。疫情初期,海运各方纷纷预测“海运需求将持续下降”并撤出了大量运力。但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遏制,海运需求出现了超预期的恢复与增长。此时,由于货、船、港、关等海运链各方缺乏高效的信息感知与流通,也就无法对海运链货、船、港、箱等要素进行系统、及时的分析、判断与协调。这就导致各方难以有效响应市场环境变化,导致海运运力出现严重不足。这说明彼此分裂的、近视的、局部的信息与调度手段已无法应对高频高幅的供需变化。

二是海运系统调度弹性不足,系统协调不畅。由于海运资源分散在海运链各个主体,海运中间环节多、操作复杂,导致海运链各方至今未建立起高效的深度的资源匹配与调度手段,造成了疫情期间各主体间的协同难度,降低了海运链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速度以及相关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是由于数据孤岛、地域竞争等因素,我国海运的体量优势迄今难以有效整合成数据规模优势。我国海运业在近几年虽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对数据资源的流通、汇聚与利用上依然相对落后。海外企业在海运数据分析方面虽然先进一步,如目前贸易透镜(TradeLens)平台已有近50%的集装箱班轮数据接入;数字集装箱航运协会(DCSA)已发布8项标准,但在近两年的海运危机中依旧一筹莫展,说明中外的信息系统的技术水平均待改革与提升。

因此,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国际海运的数字化发展已进入关键机遇期。同时,随着中国整体海运需求上升以及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海运不仅在贸易、制造、物流等方面已是第一需求国,同时也具备运行大数据智能的算力、算法、数据与知识等技术与能力。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条件,加快构建海运数字化大数据智能协同体系,提高全球物流效率,构筑海运命运共同体。因此海运各方能够积极携手,共同推进海运链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际海运链数据的便捷流通与智能应用。我国正面临引领国际海运数字化转型进程的重要机遇期。

为此,之江实验室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系统梳理了物流业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发展的过程与规律,并对物流智慧化的未来提出了颇具针对性的思考和建议。期待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物流智慧化的研究与发展带来一些启发。同时我也在此建议相关政企学研各界要联合起来,共同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海运链各环节的深入应用:

一是加快共建共享海运大数据平台,加强海运数据流通与汇聚。

二是协作开发货、船、港、关等国际海运大数据智能服务算法与系统。综合应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充分挖掘海运物联网、互联网、数据库等多源数据价值,构建国际海运链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

三是持续加强“海陆空信”四港联动,推进国际海运业大数据智能化转型进程。以“四港联动”为基础,加快汇集、共享海、陆、空、轨等物流数据。加强与海上丝路海运龙头企业、国际货代企业、海运信息系统服务商在数据流通与计算上的共建共享,促进国际海运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潘云鹤
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