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习惯、听(问)的习惯、看的习惯
● 信息无法传达,并不只是“说”的问题
在培训中,当被问到“您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呢?”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回答“大声、清晰地发声”“看着对方的眼睛”“语速不要太快”“自信地说话”等,这些都很有必要。因为一般情况下,声音大比声音小好;说话人的眼神游移会让听话人感到不安;冷静地慢慢说、自信地说,这些在对话中都是很重要的要素。不过,即使改变了说话方式,未必就能把信息传达清楚。
举个例子,世界上有很多销售员可以口若悬河、语气恰当地向客户介绍商品,可是商品却完全卖不出去。他们的说话方式虽然没有问题,但却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传达商品的优点和购买后的好处。对他们来说,说话方式并不是无法准确传达信息的原因。如果无法准确传达信息不只是说话方式的问题,那么你还能想到什么原因呢?在此,请大家也试着分解思考一下,请看下图。
首先是你有没有想要传达的热情呢?没有想要传达的意愿,却想知道为什么信息无法准确传达,这种情况在此次讨论的范围之外。“因为是如此重要的事情,所以我想告诉你!”请你抱着这样的心情,认真地、细心地对待想要准确传达信息的对象。
在有传达意愿的前提下,接下来需要注意的是“说的习惯”。仅仅“说”就能准确传达信息固然很好,不过,有时常常会出现无法准确传达信息的情况。这时,需要注意的是倾听对方说话的“听的习惯”。当单方面的信息无法准确传达给对方时,就需要催促对方发出信息,并接收、理解对方的信息。像这样通过“听(问)”的双向对话,就可以准确传达信息了。
不过,有时即使通过“说”“听(问)”进行对话,也无法准确传达信息,这种情况下需要的是“看的习惯”。双方的臆想和成见,有时会阻碍信息的传达。这样一来,就不是大脑和心灵鸿沟了,而是大脑和心灵屏障(障碍),这相当严重。在这种关系中,无论双方说什么、听什么,都无法准确传达,而且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很大。这时有必要通过“看”,努力改变你对别人的看法和别人对你的看法。
● 说话方式和讲述方式
那么,首先从“说的习惯”开始介绍吧。“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逻辑的说话方式;二是故事性的讲述方式。这里说的说话方式,是指使用正确的语法和措辞去说话,从而让对方更容易理解,这是传达信息的必要要素。就算你的普通话说得再好,如果你想到什么就接二连三地说出来,对方也无法理解。因此,说话不要跳跃,不要有逻辑矛盾,要依照总论、分论、结论等结构来说。一言以蔽之,就是说话方式具备逻辑性,这样可以消除大脑鸿沟。
另外,有逻辑绝非全能。即使逻辑正确,也有无法准确传达信息的时候。例如,向上司提交企划书的时候,企划书被上司逐一指出“这里不行”“那里不好”等缺点,最后上司命令你重新写。的确,上司说的每句话都很有道理,让人没有反驳的余地。但是,虽然企划书的想法可能不够成熟,但都是你自己拼命思考,努力写出来的,当自己的努力被上司完全无视,还不分青红皂白地被命令“这样去做!”的时候,自己怎么也不愿意服从,不知不觉就摆出一副赌气的态度了。
“我明白你在说什么,却不想按照你说的去做”,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不喜欢的说话方式、没有传达到工作热情和干劲、不喜欢对方等,发生这种情况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总之,如果听话人对说话人说出的话没有产生共鸣,那么他就不会付诸行动。也就是说,这不算是真正的信息传达。这是因为产生了心灵鸿沟。特别是从小学理科的人,他们往往认为只要正确地说明事实,对方就能理解,但沟通并没有那么简单。越是正确的观点,越会有反对的人。因此,传达信息的“说的习惯”中除了逻辑,还有另一个要素,那就是叙事(narrative),也可以叫“讲述”。
这是一种通过故事情节来引起听众兴趣、打动听众、引起共鸣的说话方式。比如,父母想让孩子知道人必须诚实地生活,比起直接说出来,给孩子讲述“舌切雀[3]”的故事更能加深孩子的理解。所谓叙事,可以理解为像讲述童话故事、神话故事那样的讲述方式。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这个吸尘器的轻便度在业界排第一”,这句话逻辑正确。而“‘现在的吸尘器都很重,拿着在两个房间之间移动不太方便。能生产出老人也能方便使用的吸尘器吗?’写着这些内容的明信片寄到了吸尘器公司的客户服务中心。那是三年前的事了,当时董事长看到那张明信片后……”像这样,从商品研发的经过开始讲述就是叙事。
此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奥巴马的“我们一定能”(Yes, We can)等载入史册的著名演讲,几乎都带有浓厚的叙事色彩。或者可以说,那些被称为著名经营家的人,也无一例外都是叙事能力超群的人。
光靠数字和道理是无法打动人心的。我认真对待这个世界,我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这项事业上,拥有这种罕见的热情,并且掌握将热情传达给对方的技能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引领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叙事比逻辑更重要。即使是能巧妙地利用销售话术吸引顾客的销售员,也有业绩不佳的时候。如果只侧重叙事,但说话缺乏逻辑,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虽然故事很有趣,但最终还是会因为不知道你想说什么而感到无聊,会认为“这个销售员太热情了,烦死了”而不购买商品。
正如以上所说,不是将逻辑和叙事中的一个放在优先位置,而是根据对象、主题区分使用。或者以逻辑为基础,再加上叙事,这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逻辑和叙事是支撑“说话”这一传达信息习惯的两个支柱。请记住,缺少任何一个都无法准确传达信息。
● 提问方式与倾听方式
接下来介绍“听(问)的习惯”,即提问方式和倾听方式。传达信息为什么要养成好的“听(问)的习惯”呢?因为为了了解对方理解到什么程度,以及自己和对方的内心是否一致,在说话的过程中适当地向对方提问,确认对方的状况非常重要。如果善于提问,就能根据对方的回答,确认对方想知道的信息和想问的内容,然后就像直接向对方投球一样直接达到目的,传达信息的难度会大大降低,双方的大脑鸿沟也会变小。此外,为了弥补心灵鸿沟,要以真挚的态度听取对方的回答,抱着“我想了解关于你更多的信息”的心态好好地接受对方的回答。我作为心理咨询师,要想获得患者的信任,最重要的也是倾听。
● 自己对他人的看法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最后介绍“看的习惯”,即自己对他人的看法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在听话人和说话人之间,不仅有语言和态度等能听见或看见的东西,还有一些听不见或看不见的东西。自己是如何看待对方的?是不是有主观臆断?如果有的话,那就不是鸿沟的问题了,两个人之间存在的是屏障(障碍),就像厚厚的墙壁一样很难推倒。如果抱有先入为主的消极成见,那就清除它后再重新开始吧。这种看不见的意识被称为“镜子法则”,它会向对方传递负面的能量和振动频率。因此,我们不能主观地评价和判断对方,不要以单纯的好坏为标准去评价对方,清除你自己大脑中的屏障,原原本本地接受就好。
在此基础上,说话人在说话时要注意观察听话人如何看待自己。即使说同样的内容,根据说话人的性格和背景不同,听话人的反应也会不同。说话人能否察觉到这一点并努力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言行,会对信息传达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差异。听话人内心世界里的屏障,是信息传达最后的难关。
这些说话方式、讲述方式、提问方式、倾听方式、自己对他人的看法、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实现“从表达到传达”的主要技能。总觉得很难传达自己想法的人,一定是其中的某一点或某些点有所欠缺。如果你能意识到这一点,相信你要表达的信息会更容易传达给对方。
那么,请回想一下你没能将信息准确传达给对方时的沮丧状况。在当时的情况下,以下6个问题中哪一个你会回答“否”呢?
怎么样?问题1至问题6中,哪个问题你的回答是“否”呢?
信息没有准确传达的原因并不简单,沟通的6种技能分别对应问题1到问题6的6个问题。问题1回答“否”的人,可以参考第一章的技能1;问题5回答“否”的人,请从第三章的技能5开始阅读。另外,多数问题都回答“否”的人,请尽量从序号靠前的技能开始阅读。所有问题的回答都是“否”的人,没关系,从第一章开始按顺序阅读吧。读完本书后,你一定能学会与以往不同的表达方式。
总结
说话方式、讲述方式、提问方式、倾听方式、自己对他人的看法、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你的弱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