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经济学:有趣又有用的经济学常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劳动总量谬误

劳动总量谬误(Lump of Labour Fallacy)认为一个经济体中的工作岗位数量是固定的,这意味着工人数量的增加(例如由于移民迁入)将导致本地工人失业。

人们害怕移民抢走工作和住房并压低工资,这种恐惧经常被民粹主义[3](Populism)政客利用,但在政治口号之下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呢?一项基本分析表明,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劳动力供应量增加(来自该经济体之外的移民),就会加剧就业竞争,从而造成失业和工资下行的压力。在高失业率时期,如果工人们对更多的外来工人感到紧张,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随之而来的可能是额外的就业竞争。然而,实际情况比这更加复杂,因为移民不仅增加了劳动力的供应,同时也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假设一个国家的净移民人数上升,且新来的工人“抢走”了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工人的工作。从表面上看,留给国内工人的工作岗位因此减少了。但各经济体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净移民人数为10万人,这将导致该经济体需求的增长。如果移民获得了工作,他们也将获得的收入消费在商店、酒吧、餐馆和其他地方,这将导致各经济体对工人需求的增长。这些“第二轮通胀效应”不那么明显。但是如果一家超市多雇用几名员工,我们不会将其与增加的移民联系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更容易陷入这样一种谬误——我们注意到在公交车上工作的移民,但我们没有看到在其他领域新出现的就业岗位。

思考这个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从现实世界中的例子出发。1900年,美国经济强劲增长。这也是一个大规模移民的时代。1900年至1920年间,1453万名移民到达美国。这些移民“抢走”了一些工作——但美国国内工人因此失业并败给移民工人了吗?不。在20世纪前期,美国的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其中,1900年的失业率估量为5%;1920年的失业率估量为4%。在此期间,实际工资也上涨了。

换句话说,这一时期的大规模移民并没有导致美国国内工人输给移民。这些移民帮助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在不断扩张的经济中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同时这也是一个工资不断上涨的时期。

在许多其他情况下,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同样导致了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对失业的积极影响。但是,移民抢走工作的想法依然根深蒂固。净移民会导致失业的情况存在吗?例如,大规模失业时期会怎样呢?

在大规模失业时期,经济萧条并且本国工人由于缺乏就业机会而失业。如果这一时期出现净移民,那么高失业率将持续下去。如果一名本国工人失业,而一位移民得到了这一份工作(也许是因为移民愿意接受更低的工资),一些人可能会认为移民加剧了失业危机。然而,即使在经济衰退时期,移民仍然可以增加劳动力供应和经济中的需求。但是,面对持续的高失业率,指责移民导致失业可能比解释需求总体不足和经济中的潜在失业更容易。

同样,移民活动对经济形势非常敏感。正如我们所见,在20世纪前期,超过1400万人移民美国,但在1931年至1940年间的“大萧条”时期,这一数字暴跌至53万。换句话说,当一个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移民到这个国家的动机就会大大降低。欧盟是另一个很好的例子。劳动力在欧盟内部的自由流动激励低工资经济体的工人向高工资经济体转移。当爱尔兰经济在21世纪初蓬勃发展之际,随着年轻人开始从事建筑和零售工作,来自东欧的移民数量激增。当经济危机在2007年爆发时,移民活动放缓且许多迁移工人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这种周期性的移民模式限制了爱尔兰失业率的上升。

对移民的另一种理论上的担忧是,他们获得一份工作并将工资寄回本国(这被称为汇款)。在这种情况下,移民不会在工作的国家花钱,因此不会导致该国市场的需求显著上升。也就是说,移民可能只会创造少量的工作岗位。然而,在现实中,移民仍然需要在工作国家花相当多的钱,并且只能将一定比例的钱寄回国。

劳动总量谬误的另一个例子是:削减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会创造工作岗位吗?假设一个经济体的失业率为10%,而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0小时。从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可能会认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将每周工作时间从40小时削减到30小时。每周最多工作30小时意味着企业需要雇用更多的工人来弥补失去的工作时间,因此,这将降低失业率。在理论上,这似乎有一定的逻辑。由于工作时间减少了25%,所以企业需要雇用更多员工,因此失业率会下降。

然而,事情绝没有这么简单。在一周最多工作30小时的情况下,企业可能会寻求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的方法。即使企业没有一名每周工作40小时的员工,但它们仍然会找到办法完成同样的工作。这可能包括(通过无偿工作)绕过立法或使用提高生产效率的新技术。其次,削减工作时间不一定就意味着企业会雇用更多的员工。如果一名经理每周的工作时间被削减到30小时,企业可能很难雇用合适的技术工人来填补经理缩短的工作时间。同样,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工人每周的工作时间从40小时减少到30小时,他们的收入将会减少。因此他们的支出也将会减少,从而导致整个经济体对商品的需求下降。其结果是不同行业对工人的需求也会下降。

一个真实的例子是法国在2000年2月实行的每周35小时最长工作制。此举的目的是通过鼓励工作分担来降低法国当时10%的失业率。尽管每周35小时工作制的确切影响存在争议,但几乎没有迹象表明就业率和工作分担水平有所上升。许多企业通过支付加班费来规避该项立法,总的来说,企业不愿雇用更多的工人。尽管法国的失业率在21世纪初小幅下降,但在试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16年后,法国的失业率仍不算低。批评人士认为,每周最长35小时的工作时间增加了经营成本,且它从一开始就使企业对招聘持更加谨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