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学逻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为什么有些人做不到学以致用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即使参加了逻辑思维的培训或讲座,也读了相关的书籍,却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活学活用,这是为什么呢?我在讲座和培训中也问过很多人,总结出了五个常见的理由。

理由①:记住专业术语就觉得自己学会了

学习逻辑思维时,会遇到“归纳法”“演绎法”“MECE”“框架法”“金字塔原理”“逻辑树”等术语,很多人只是记住了这些词语,却没有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

比如,有些人觉得“MECE”这个单词很好记,于是他们便假装自己很懂行,说出类似“应该更多地从MECE的角度考虑呀”这种话。而实际上,他们只是记住了“MECE”这个单词,而并不代表他们的思考更富有逻辑。“MECE”(第三章第三节)原则,即“不重不漏”,是把一些事物分成互斥的类别,并且不遗漏其中任何一个的分类方法,很多对“MECE”有过了解的人并没有做到从这两个重要的视角出发进行思考。

再比如“框架法”(第三章第五节)是在思考时遵循相关公式就能进行高效整理的优秀思维工具,但这样也很容易让人误认为只要自己遵循了某个公式,就能百战不殆、所向披靡。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所以不要被某个框架束缚,灵活思考是十分重要的。

理由②:周围的人缺少逻辑思维

“好不容易学习了如何使用逻辑思维,但是却跟上司根本说不通”,类似这样的话,我听过很多,也愿闻其详。有不少人曾经表示,就算自己跟上司有逻辑地进行说明,也会被斥责“别跟我说这些歪理”“玩文字游戏是做不好工作的”等。

遗憾的是,不仅是上司,在同事或者后辈中,这样的人也非常多。这跟他们成长的环境、所属的组织文化以及自身的性格有关,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们并没有什么机会学习逻辑思维。

与这样的谈话对象沟通,并不意味着在逻辑思维行不通的时候就要选择放弃,而是要思考如何才能让对方理解和接受。如果别人觉得是歪理,你就选择听起来不像是“讲大道理”的说明方式;如果别人觉得是文字游戏,你就不要使用太难的词语,而应该用更简单易懂的方式来表达。

理由③: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

在逻辑思维研修班中,学员们通常会在便签上写下发言内容,然后贴到白板上进行整理、演练。但是,我通常得到的反馈却是:“在实际的职场中,人们才不会用便签沟通,我们更不可能在会议中让上司把发言内容写在便签上给自己吧?”

确实,研修班上的演练与日常的工作是两码事,工作中当然无法跟对方说“把你要讲的话写在便签上”。研修班中,为了让信息更容易做到“可视化”,我才要求学员们用便签进行练习,而实际工作中,我们则需要在大脑中将信息整理和“可视化”。但是,将信息写在草稿纸或笔记本上,经过“可视化”再通过语言进行表达,这样不也很好吗?信息“可视化”后,自己可以更容易地向他人进行说明,也更容易得到对方的理解。

理由④:研修班和书籍中的案例与公司、自身情况不符

有人说,希望研修班中所使用的案例是自己公司里曾经发生过或者将来可能发生的。确实,这样更能令人感同身受,但相应地,为此所付出的时间和成本也会上升,所以我所列举的案例一般是以任何企业都可能出现的场景为主。不要将“无法感同身受”当成借口,而应该思考如果发生在自己所在的公司,自己要怎么做。

我觉得,通过参考与自己公司毫无关联的普通案例,反而更能够锻炼逻辑思维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实际上,我们常常需要研究竞争对手或者业界的成功案例,再与公司现状相结合来制订战略和计划,然后继续思考、打磨和执行,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普通案例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理由⑤:将无法活用逻辑思维的原因归咎于他人

我问过一些觉得自己无法活用逻辑思维的人,这些人不论对谁,采用的都是同一种表达方式。这就怪不得别人,而要怪他们自己没有因人而异地调整表达方式——即使是对同一内容的说明,也需要考虑沟通的对象。比如传达某个观点,对有些人只要明确阐述论据就可以,而对有些人不仅要阐述论据,还需要展示相关的证据。有些人想听到大量具体的说明,而有些人只要告诉他简单的信息就可以。

比如在进行某项说明时,有的人听到“这是业界标准”就能理解并接受,有的人则必须向其详细说明“到底有哪些公司采用了这些标准”才行。针对不同对象,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进行说明才更容易被他们理解和采纳。

以上就是逻辑思维无法学以致用的五个常见理由,如果有哪条和你自己的情况相符,就要有意识地克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