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学校适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从远古到夏商周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现,百万年前中华大地上便有了先民活动的痕迹。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大约距今五千年以前,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三皇五帝的事迹,这些事迹在诸多古籍中均有记载,例如《史记》开篇即为《五帝本纪》,一般认为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随着私有制的发展,氏族部落逐步解体,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建立。经过大约四百多年,商朝取代了夏朝,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在夏、商时期,思想领域占据支配地位的是天命鬼神观念,是原始宗教的天帝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其中祖先崇拜是核心,正所谓“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1]。那时的中华先民通常将卜筮作为行事的依据,例如,《尚书》曰:“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2]即人在行动前,如果龟、筮等占卜手段认为不行,那么就不应该轻举妄动,这说明在殷商时期中华先民独立思考的意识尚未觉醒。

这种状况伴随着商朝的灭亡而发生了变化。商朝被西周取代之后,西周统治者为了从商朝灭亡中汲取教训,也为了给这种政权更迭寻求到合理性,提出了“天命靡常”[3]“皇天无亲,惟德是辅”[4]的思想。他们认为商朝统治者正是因为不“敬德”才失去了政权,即谓:“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5]“敬德”理念的提出极具价值,“德”代表着上天对统治者勤政爱民方面的要求,“敬德”则意味着统治者的努力和勤勉,这就在天命面前,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开辟了疆域,人的价值由此体现了出来。以此为契机,中国人逐渐从事事卜筮、绝对笃信上帝神的宿命论中解放出来,开始用自己的智慧来思索世界,人的自觉性逐步提高。

到了春秋时期,人道从神道中崛起的势头进一步加强,天命鬼神的地位进一步削弱。例如,《左传》有了“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6]的说法,明确将“人”放到了主导位置。伴随着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关于道德的讨论也愈益丰富,孝、忠、信、义、勇等道德范畴都有了初步探讨,例如:“多行不义,必自毙”[7]“死而不义,非勇也”[8]“择任而往,知也”[9]等命题开始出现;关于人生价值的探索也在这一时期被提上了议程,例如,广为流传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思想便出自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春秋末期及至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进一步加剧,整个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深刻变革之中。面对社会秩序的严重失范,有识之士纷纷从各自的学理出发,对社会、政治、人生发表看法,针砭时弊,寻求出路,自由气息浓厚,思想异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华传统文化的骨架在这一时期得以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