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内阁首辅:李东阳
在外人眼中,豹房很神秘。
但在一些人眼中,豹房几乎没有秘密。
朱厚照的一言一行,乃至于一日内出了多少次恭、喝了多少酒、宠幸了谁、与谁见了面……很快便会有人知道。
比如刘瑾。
豹房中的小太监大多都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
他不在时,这些小太监便是他的耳目。
所以,沈长安离开豹房不久,刘瑾便收到了消息,获知了沈长安与皇帝交谈的内容,以及皇帝的态度。
“炎光,你怎么看?”
刘瑾瞟向站在一旁的一个瘸腿男人。
这家伙正是刘府的首席幕僚,刘瑾手下的“四大金刚”之首,曾有“瘸腿神仙”之称的狗头军师:张文冕!
听到刘瑾所问,张文冕沉吟了一会,道:“姓沈的那小子不简单,短短时间便得到了皇上的器重,还得到了太后赏赐。
再这么下去,怕是对公公的地位也会有所影响……”
刘瑾没有吭声。
这一点,他心中有数。
张文冕继续道:“假如咱们从正面出手,除非有必胜的把握置那小子于死地,令其无法翻盘。”
刘瑾冷冷道:“这事恐怕有点难办,那小子入京不久,接触的人也不多,一时半会儿很难抓到他的把柄。”
“那咱们就来暗的……”
“暗的?”
“对!公公不必亲自出马,如此如此……”
张文冕凑过头小声说了一阵,听得刘瑾连连点头。
另一边,沈长安闲来无事,亲笔题了一幅字,随后去拜访了一个人:李东阳!
弘治年间,李东阳与谢迁、刘健同心辅政,合作无间,在朝在野皆有极高的声望,被人誉为“贤相”。
可如今,谢迁、刘健二人已致仕归乡,唯有李东阳留在内阁,形影孤单。
为了大局,他不得不与刘瑾等人虚以委蛇。
但,朝中不少大臣却不理解,认为其有失风骨,有失气节,舍不得抛下功名富贵。
其他人也就罢了,最令李东阳痛心的是,连他的得意门生竟然也对他误会至深,来信说什么“请削门生之籍,然后公言于众”云云。
言下之意,便是断绝师生关系。
这便是一些读书人大力推崇的所谓“气节”、“风骨”,说来说去,他们在乎的只是自己的名声。
有些读书读坏了脑子的文官,甚至巴不得被锦衣卫抓去打一顿屁股。
因为这样他们便有了吹嘘的资本,认为自己是忠良,是贤臣。
可他们又怎么会理解一个老人忍辱负重,砥砺前行的心情?
如若他再离开,内阁岂不是彻底落入阉党手中?
他在,至少还有一线希望。
“他来做什么?”
李东阳微皱眉头看了看手中的名贴,随之又抬头问了一句。
管家回道:“回老爷,沈大人只说前来拜访老爷。”
“嗯……带沈大人到前厅。”
“是,老爷!”
管家应声而去。
不久后,身着一袭儒衫的沈长安来到前厅,冲着李东阳见了一礼:“晚生沈长安,见过李阁老!”
李东阳不由愣了愣神。
在他的固有观念中,沈长安乃是武状元,乃是钦点的锦衣卫千户,这也是他一开始皱眉的原因。
可现在一见沈长安头戴儒巾,身着青衫,以儒家之礼见之,自称晚生。
如此方才回过神来,这小子还是个举人,当年还被人誉为江南才子。
一时间,不由心生好感,抬手笑道:“沈公子不必多礼,快请坐!”
他没称按官场那一套称呼,而是称公子,这显然便多了一层微妙的意思。
“多谢阁老!”
“上茶!”
“是,老爷!”
一个丫鬟应了一声,随之沏了一杯茶送了过来。
闲聊了几句之后,李东阳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不知沈公子此来,有何贵干?”
他可不相信沈长安是特意跑来陪他这个老头子聊天的。
“阁老……”沈长安站起身,从怀中摸出一卷纸递上前:“晚生写了一幅字,想请阁老指点一二。”
“哦?”李东阳眉头一动,接过字幅展开一看,上面所写的乃是一首诗: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于谦,乃是永乐十九年的进士,曾任御史、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加封少保。
天顺元年,英宗复辟,于谦被人陷害入狱,最终含冤而死。
陷害他的主谋便是大将石享,也就是刘瑾如今所居的那处大宅院的前主人。
好在老天有眼,石享最终也没落得个好下场,以谋反罪论处。
宪宗帝登基之后不久,便为于谦平了反,孝宗帝在位时,又给于谦追加了谥号:肃愍。
所以,李东阳一看这首诗,便明白沈长安醉翁之意不在酒,写这幅字给他看是有深意的。
不过他对沈长安并不太了解,故而抚须笑了笑:“真是难得一见的好字,笔锋刚劲有力,气势磅礴,好书法!”
当然,他这么说倒也不算敷衍,他对沈长安的书法的确很欣赏。
李东阳不仅是内阁首辅,也是当朝文坛大家,乃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著有《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等等文集。
在朝中,曾主编《大明会典》、《孝宗实录》、《历代通鉴纂要》等。
在书法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擅长篆、隶、楷、行、草书,曾有书法大家赞其曰:
“长沙公大草,中古绝技也!玲珑飞动,不可按抑……”
“阁老过奖!”沈长安自谦了一句。
“这幅字,沈公子可否割爱赠予老夫?”
“阁老言重,晚生拙作能入阁老之眼,那是晚生的荣幸。”
“呵呵,沈公子不必自谦。以老夫之见,沈公子的书法已具大家风范,假以时日,必成一派名家……”
接下来,二人皆未提及朝中之事,而是聊起了诗词歌赋,历代名家名作。
李东阳惊讶地发现,沈长安知识面之广远超他的想象,各类典故顺手拈来,有些竟然连他都没有听过。
这不免令得有些汗颜。
同时也让他对沈长安的看法又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聊着聊着,李东阳忍不住问了一句:“沈公子,老夫冒昧地问一句,你有如此才华,为何却走了武举这条路?”
说来说去,骨子里还是有些看轻武官。
这也是绝大多数文官的通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