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制衡
所谓的帝王之术是什么朱瞻坺不知道,但他知道的是,在帝王之术中一定有一个名为制衡的东西存在。
看着一旁一脸兴奋的朱瞻基,朱瞻坺无声地摇了摇头。
他知道朱瞻基是因为什么而兴奋。
从老爷子登基的那一刻起,永乐朝就面对着一件事,一件名为立储的事情。
且不说当事人,就算对于朝中官员来说,立储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立储就需要站队,这决定着你以后的发展。
在永乐朝,官员在面对立储这件事时有三种选择。
第一,保守派。
所谓的保守派其实就是保皇派,意思就是站在皇帝的阵营中,无论储君是谁都拥立皇帝的决定。
保守派的好处是稳,不管最终的储君是谁他们都不会出问题,但缺点是上限太低。
人之常情嘛,我需要支持的时候你不支持我,我掌权之后又怎么愿意重用你?
第二,太子党。
太子党也属于稳的一派,但相较于保皇派,太子党的稳还是差了一点,毕竟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被废的太子,比如唐太宗的嫡长子李承乾。
太子党的好处是相对较稳,毕竟被废的太子虽然不是没有,但还是比较少,等太子登基继位,这些当初支持太子的太子党基本上都会被提拔重用。
但太子党也不是没有坏处的,而且坏处还不是一般的大。
如果被废,太子党的官员基本上都没有啥好下场,大概率被迫致仕,也就是辞官,小概率留任,还有小概率被拿出来杀鸡儆猴。
第三,除保守派和太子党之外别的派系。
这就是剑走偏锋的一脉,比如如今大明的汉王党。
汉王早年跟随永乐皇帝靖难,屡立战功不说,还先后三次救朱棣于生死危难之际,朱棣本人也多次表露出对汉王的喜爱,更是说过“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的话。
汉王党因此而诞生。
汉王党的缺点是成功率低,而且一旦失败,支持汉王的人大概率都会被以谋逆罪处死,但高风险带来的是高回报。
如果汉王最终战胜太子登基大宝,那么汉王党的成员就能够得到常人想象不到的好处。
这,也就是朱瞻基兴奋的原因了。
在永乐朝,文臣基本上都是太子党,武将都是汉王党,虽然都知道太子不会无过被废,但汉王得陛下恩宠这也是事实。
所以,文臣一脉时刻都在想着打压武将,一来是文武对立,二来则是储位之争。
显忠庙对于武将来说是一个不一般的存在,所有人都知道配享太庙,显忠庙对于武将来说就是仅次于配享太庙的存在。
这次如果能够处理好显忠庙的事情,这可能会让太子党收获部分武将的支持。
更何况,在朱瞻基看来,这是朱瞻坺立的功,也是朱瞻坺用自己的功劳换来的,但却交给了自己去处理,这无疑是老爷子在偏向自己,偏向太子一脉。
但是!
看着正在和胡广交头接耳的朱瞻基,朱瞻坺无声地摇了摇头。
老爷子的安排看似是在偏向太子党。但实际上却是在制衡。
显忠庙一事,可谓是武将最重要的事情了,死后入显忠庙,受大明王朝的香火供奉,如果说配享太庙是文武皆可的话,那入显忠庙就是独属于武将的最高殿堂了。
这种事情却交给了文官之首的太子长子,用脚趾头想也知道这件事不会很顺利。
同样的,对于朱瞻坺来说也是一样。
看似死伤将士的抚恤问题是战争相关的问题,是属于武事,但实际上这还关系到钱,而谈到钱就离不开户部。
所以,这抚恤问题,看似是战争相关的问题,但实际上却是文政。
让一个在武事方面刚刚立下大功的赵王世子去和文臣打交道,而且还是让武将刮目相看的赵王世子……
但凡户部的官员有点儿私心,朱瞻坺就会被卡很久很久。
这一手制衡,不仅让文武对立的矛盾更加激化,还将朱瞻坺这两年在武事上立下的功劳给最大化的压制了。
想到这里,朱瞻坺不由得在心中赞叹。
到底是永乐盛世的永乐大帝。
-----------------
这个小型的庆功宴在一种看似皆大欢喜,但实则处处透露着诡异的气氛中结束了。
庆功宴结束之后,朱棣并没有着急返京,而是在顺天府呆了三天。
在这三天里,朱棣安排好了去草原例行巡视的人和部队,也安排好了边关要务的处理人选和方式,更安排好了暂时接替朱高燧处理顺天府政务的人。
然后,朱棣带着此次出征的主要将领和朱高燧一家以及朱瞻基等人,开始返京。
从顺天府返回应天府,就和从草原返回顺天府不一样了。
草原虽然已经被打了下来,名义上成了大明的疆域,但毕竟还没有实际掌握,还是要处处小心的,不然的话阴沟里翻了船,那就成了笑话了。
但从顺天到应天不一样,这是中原,是自己的家,而且还有大运河的存在。
所以,在短短的二十天后,朱棣就带着一众人等抵达了应天府。
一下船,朱瞻坺就感受到了一种名为兴奋的情绪。
他抬眼望去,应天府码头外围站满了百姓,想来是得知今日大明皇帝北征后班师回朝,所以特意过来看热闹的。
当然了,除了看热闹,高兴也是真的。
对于百姓来说,他们想要的就是吃饱穿暖,然后再生几个孩子好好过日子。
对于征召他们家中顶梁柱上战场的朝廷,他们的确是心有不满,但相较之下,他们也知道无国不成家的道理。
靖康之耻的教训在前,没有任何一个大明百姓愿意步赵宋王朝的后路。
就在朱瞻坺看着周遭的百姓愣神的时候,突然感觉自己的肩膀被拍了一下,转头就看到了自己父亲的脸。
“一会儿坐车,不要骑马。”
低声在自己儿子的耳边嘱咐了一句,朱高燧就跟上了前面自己父亲朱棣的步伐。
看着自己父亲的背影,朱瞻坺久久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