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天天用着的东西,人多习以为常。譬如筷子,常因熟视而无睹。然而真要探究起来,发现筷子里面居然有那么深厚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往深里讲,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哲学,联系着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往小里讲,也凝结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味道、情感、记忆、乡愁。
世上有什么食具,如此大道至简、玄妙至深?可以说,筷子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其中浩瀚又极简的一笔。
这一次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筷子上,是因为筷子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从分餐而食,到同桌共食,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饮食习惯的变迁。这跟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发展相呼应。合餐制的进食形式下,我为你夹一筷菜、你为我盛一勺饭的融洽场面,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里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让人们重新审视合餐制的利弊,有识之士建议推行“公筷公勺”。遗憾的是,此次推广并未达到蔚然成风的效果。从2018年开始,浙江省衢州市围绕打响“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打造“一座最有礼的城市”,率先在社会各个层面大力倡行、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公布《进一步厉行节约防止餐饮浪费行为十条措施》。有一位90岁高龄的退休干部,还给市领导写信,吁请推行公筷制。
公筷的推行,是筷子文化在21世纪的新发展、新内涵。2020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给社会运行机制、群众生活习惯提出了新考验、新要求。筷子的文明规范使用,再一次被推到了社会大众面前。此时,“公筷公勺”在衢州成为新风尚,更是得到立法保障。2020年5月,《衢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经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于公布之日起施行。这是首次将使用“公筷公勺”写入浙江省地方性法规,“一筷一勺”带动城乡文明发展。地处衢州城郊的上洋村是个小村,不足千人,却是浙江省首个将使用“公筷公勺”写进村规民约的村级组织。
安全用餐非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如今,各地政府陆续提倡“公筷公勺”这一文明习惯,“公私分明”“二箸分行”,公筷的使用已深入人心。这一筷子史上的文明细节,凝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无论是从防疫需要、文明健康的客观要求,还是从个体的健康安全需求、社交心理距离需求来说,这一改变都恰逢其时。
于此社会大背景下,本书作者把目光聚焦于一双筷子,梳理、呈现筷子文化,自有其深远的意义。小小一双筷子,既有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能见到社会发展与文明流变,还能看到鲜明的时代特色,实乃博大精深、意蕴深厚。
在这本书的创作准备过程中,作者搜集到了诸多与筷子相关的中外著作,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古籍资料、学术文献,阅读了二百余万字的资料素材,也做了很多与当下文创行业及产业相关的采访积累。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梳理了创作思路,从人文视角出发,分为“筷子传奇”“筷子艺文”“筷子规矩”“筷子美德”四个篇章,分别对筷子的历史、文艺、礼仪、文明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讲述筷子的故事。
与其他相关著作相比,这本《筷筷有礼:筷子上的传奇、规矩、智慧、美德》特点很鲜明。首先,本书是第一本以筷子的规矩美德、文明礼仪为立意核心的作品。本书的主要篇章都依此而展开,视野宏阔,旁征博引,把中华文化中筷子的使用规矩与讲究,尤其是“公筷公勺”的历史文明与当下发展,全面完整地呈现出来,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啻是一次很好的传承与发扬。其次,本书用较大的篇幅,收录了中华经典古籍文献中关于筷子(箸)的内容,从史书、笔记、小说、传奇、歌谣中摘引原文,给予解读和诠释,可谓是一本关于筷子的“艺文类聚”,这也有利于读者更深入、更原汁原味地感受筷子文化。再次,本书的语言风格深入浅出,趣味盎然,既有援引史料的严谨,又有论证逻辑的周详,还有行文布局的轻快;如在处理古人使用筷子占卜等史料时,既考虑保留史料的价值,又给予了科学人文精神的解读;又如在讲述筷子起源的几种传说时,既维持了对经典传说的尊重,又在解读时给予了付诸一笑的提示。相信读者诸君,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在阅读本书时自有公允的判断。
综上所述,在全社会大力推行“公筷公勺”、弘扬文明用餐新风尚的当下,推出这样一本关于筷子的小书,重温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灿烂文明,自是本着一份美好初心,贡献一份小小的力量。
最后,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诸多前人及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竭尽所能地列明了原文出处与作者,以及相关参考文献,于此一并致谢;若有遗漏之处,尚请海涵。此外,因种种原因,书中不当与错误之处难免,亦恳请各路方家不吝指正。
是为序。
2020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