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荒精神,薪火相传
大陈镇机关党员完成“利奇马”抗台任务后,在垦荒纪念碑下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大陈镇党委供图
从台州市椒江区海门码头出发,向东29海里,大陈岛如一颗夺目明珠,闪耀东海。
65年前,大陈岛百业待兴。467名青年响应“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踏上这片荒芜的土地,用青春和热血扎根海岛、垦荒耕耘,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
风不言,海不语,芳华在似水流年中逝去。而这座海岛也从原本的满目疮痍发展成“东海明珠”,如今正朝着“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自信地迈进……抚今追昔,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垦荒人”奋进的足迹,镌刻着“垦荒人”执着的信念。
初夏的大陈,绿意盎然,海潮涌动,生机勃发。六十多载耕耘,这座海岛早已旧貌换新颜。如今,岛上正在掀起新一轮的建设热潮……
坚守,让荒岛变乐园
夜风微凉,大陈岛灯火阑珊。为了岛上的这片光亮,大陈供电所的王海强在这守护了足足24年。
60多年前,王海强的父亲从温州苍南来到大陈岛垦荒,作为“垦二代”,王海强对大陈岛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我19岁进入大陈发电厂工作。那时候岛上还是靠柴油机发电、定时供电的,电压很不稳定,照明灯忽明忽暗。台风一来,电杆全趴,全岛停电。”作为土生土长的大陈人,王海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88年风力发电机组和大陈电厂并网运行,上下大陈岛海缆联网成功,供电稳定性有所提高。现在岛上的500多根电线杆,有200多根是那时我和同事们肩挑背扛一起立起来的。多年以来,我们不断完善海岛网架,岛上也建起了风电场。2009年陆岛联网成功,大陈岛不仅用上了大网电,还向陆地输送了清洁风电。”随后,王海强还针对岛上台风和盐雾的问题,着手对大陈岛的线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发明了“风趋式防缠绕装置”。“我们给全岛每根电杆都加装了两根防风拉线,确保在强台风等极端天气下大陈电网线路能正常供电。”“目前我们在全力推进氢电耦合和柔性低频输电两个绿色能源项目,着力打造大陈岛‘碳中和’示范岛金名片。”作为守岛多年的“光明使者”,让岛上的居民用上长明电是王海强一直追求的目标。
如今,王海强还有多个身份:大陈岛供电所党支部书记、台州学院“1+N”德育导师、台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多年来,王海强给供电员工、中小学生、研学团队等宣讲党课,解读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内涵。他热心的身影也频频出现在众多志愿服务活动中,为需要帮扶的事积极发声,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大陈岛垦荒精神已经浸润我的内心,时刻提醒我要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如果说第一代垦荒人是开天辟地的创造者,那么像王海强一样坚守海岛的“垦二代”就是进一步推动大陈发展奔小康的继承者,他们追随父辈扎根于此,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他们一边传承,一边创造,让大陈岛垦荒精神代代相传。
今年71岁的陶强法,在梅花湾经营着一家宾馆。说起自己的创业故事,陶强法感慨良多:“我7岁随家人上岛,在机动船上当过船老大,在鱼粉厂当过工人,开宾馆也有20多年了。遇到过许多难题,资金短缺、人手不够,里里外外忙进忙出都得自己来。”但不管多艰难,他始终没有离开大陈岛。常有人问,开宾馆多苦啊,何必这么折腾呢?但对陶强法来说,这么多年的海岛生活,垦荒精神早已浸润他的生活,成为他内心的强大力量。在陶强法的带领下,梅花湾村餐饮民宿遍地开花,村子里现有民宿宾馆16家、餐厅11家、超市3家,年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岛创业。
时光流转,情怀如初。这份坚守感动了身边人。陶强法的儿子陶晨波这些年也在大陈岛上兢兢业业地做实业,他在岛上开始了黄鱼养殖。2000年,陶晨波成立了大陈中天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浪通门海域尝试养殖大黄鱼,“养殖黄鱼也不是一帆风顺,经历了从普通网箱到深水网箱等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现阶段养殖区的黄鱼产量相对稳定,每年也有一定的收益”。作为大陈黄鱼行业管理协会理事,陶晨波不仅为自己的养殖区忙碌着,也为大陈岛上所有的黄鱼养殖事业奔波着。这几年,黄鱼养殖也逐渐成为大陈岛的支柱产业之一。
建设,让盆景变风景
山海一体,水天一色,绿树成荫,大陈岛以奇礁兀立、高天阔海的海岛自然风光著称,各种海蚀景象蔚为壮观。除此之外,大陈岛还拥有十分丰富的红色资源,如垦荒纪念碑、垦荒烈士墓等,另有军事遗址155处、文保点10多处,一江山岛战斗遗址是国内保护较好的革命遗址之一。军事文化、垦荒文化、两岸乡情文化、渔家民俗文化等交相辉映,为大陈岛发展红色旅游构建了一个潜力巨大、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这几年,风光游、尝鲜游、研学游的热度不断高涨,大陈岛的游客量从最初每年不到5万人次增至年均15万人次,实现井喷式增长,岛上民宿产业也越来越红火。
施招荣夫妻俩开的“有家客栈”民宿就落户于此。作为岛上的第一家高端民宿,“有家客栈”优美的居住环境,高品质、高舒适度的入住体验使它成为“网红”打卡点。每当周末、节假日来临,往往是一房难求。施招荣说,这两年大陈岛的华丽蜕变,让游客“留得住,不想走,还想来”,他的民宿生意也赚得盆满钵满。据大陈镇党委组织委员颜超介绍,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周边游异常火爆,岛上游客激增,这对岛上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是个考验。目前,全岛除了“有家客栈”,还有近20家小清新、文艺范等不同风格的民宿可供游客挑选。眼下,水咀头高端民宿群、圆月湾、窑洞客栈、大小浦高端民宿群、海岛高端民宿群等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截至2020年,大陈岛上拥有民宿、渔家乐45家,总床位数1350张,可同时容纳1800人就餐,每户年均收入超过20万元。
民宿经济的蓬勃发展,得益于这些年大陈岛基础设施的建设。
近年来,大陈岛一直大力推进现代化海岛建设示范区和红色旅游第一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示范岛、零排放生态美丽岛、现代化数字智慧岛、幸福宜居平安岛的“一区五岛”建设,斗志昂扬地迈向“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
2017年,投资1500万元的大陈岛环岛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开工,对连接甲午岩、浪通门和垦荒纪念碑等景点的主要干道进行路面改造、绿化提升和景观小品设置,全面改善路域环境。仅仅3个月,15公里环岛公路改造工程便顺利完成,这不仅提升了海岛颜值,更为岛上百姓和游客提供了出行便利。
此外,岛上最引人瞩目的是垦荒碑景区提升工程、青垦文化纪念馆建设工程和青垦文化旧址公园改造工程。作为“红色”海岛的标志性建筑,垦荒碑是游客打卡必选之地。经过近3年的提升改造,垦荒碑景区已焕然一新,一座生动的垦荒碑,一处小小的布景,无不透露着垦荒人的精气神。垦荒碑下,游人络绎不绝。“目前停车场区域还在提升改造,未来这里将会设置一个游客咨询中心和咖啡吧,为游客提供更好的线下服务。”台州市旅游集团公司大陈核心景区负责人王青君说,“青垦文化旧址公园改造也进入了收尾阶段,目前友谊俱乐部已经投入使用,近期我们将谋划举办一场长三角婚庆论坛。”据悉,该工程规划用地面积9.4万平方米,主要包含青垦主题民宿区、青垦文化纪念公园等9个分区。
“目前我们准备试验开通水上飞机项目,从椒江到大陈岛的航程将缩短为25分钟。预计2021年下半年开始试飞并投入运营,这将给大陈岛的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活力。”王青君说,目前大陈岛上有20多个项目同时在建,加上还未开工的,总建设项目超50个,预计工期需要5~8年,建成之后,旅游业将成为大陈岛的支柱产业。
“2020年,我们成功创建了AAAA级景区,未来,我们将为把大陈岛打造成AAAAA级景区而努力。”王青君步履不停,对打造这座“海上花园”,他信心满满。
大陈岛垦荒纪念碑/章丹书摄
传承,点亮奋斗之心
今年51岁的翁丽芬是一位人民教师,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大陈人。她扎根海岛31年,像一座灯塔,用青春照亮了海岛的教育事业;又像一缕阳光,用心温暖了闭塞海岛上学生的心灵。自迈上大陈岛学校的三尺讲台开始,翁丽芬的目光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大陈岛、离开过教育。
“都说老师像妈妈,但在我看来,师生之情超越了母爱,比母爱更无私,更博大。”翁丽芬动容地说,“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承,更是心灵的碰撞、感情的共鸣,有爱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希望我的学生也能传递这份爱。”当一批批大陈的孩子走出海岛,他们终将会成为爱的使者、希望的播种者,追随着老垦荒队员的脚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让大陈岛垦荒精神闪耀新时代的光芒。
如今,“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这16字的大陈岛垦荒精神,高高镌刻在大陈岛凤尾山顶的石碑上。它代表着过去的荣光、现在的奋进、未来的梦想,日复一日地迎接着海岛的第一缕阳光。
扎根海岛燃岁月,屹立潮头书华章。今天的“垦荒者”中,还有一群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年轻乡镇干部,他们远离家乡,甘愿奉献:岛上群众有什么需要,一个电话就上门服务;岛上项目有什么困难,实施全程代办服务;群众在岛外需要办理事项,提供“远程”服务,全面实现了“陆上办事不回岛、岛上办事不出岛、海上渔民不上岛”的便民目标……
垦荒精神永不灭,薪火相传有后人。在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其实早已不局限于岛上的干部群众、老垦荒队员及其后代们。
截至2021年5月底,已有1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1.5万多名少先队员、青年团员赴大陈汲取垦荒精神力量,感悟神圣使命。这里已逐步成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基地。
历经65年,大陈岛垦荒精神接力传承、历久弥新,它早已成为城市建设、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推动着台州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如今的台州,初心如磐,激情满怀,正以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为战略牵引,以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为总体目标,以“三立三进三突围”为新时代发展路径,努力打造中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工业4.0标杆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双循环”节点城市、省域开放型高能级中心城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昂首阔步迈向新时代发展新征程。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