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文琴紫砂壶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我的紫砂之路

文/鲁文琴

走上紫砂之路对我来说纯属缘分,那是1979年,父亲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根据组织安排,父亲有三个地方可选择——徐州、苏州、无锡,最后父亲选定在太湖之滨的江苏宜兴丁蜀镇工作,并被安排在紫砂厂担任党委书记。这也决定了我今后工作的大致方向。刚转学到丁山时,因语言障碍,我着实吃了不少苦头。那时全国还是计划经济,子女被安排在父母的单位就业,于是我在1981年高中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父亲所在的单位——宜兴紫砂工艺厂。照常理,父亲是干部,我的工作岗位选择范围也可大些,可是,有着正统军人思想的父亲坚持把我安排到生产一线工作。紫砂厂的工作类型有刻字、成型、雕塑、紫砂餐具以及人人都喜欢的后勤等,而成型车间是紫砂厂最吃苦的工作,于是我就被安排在成型车间制壶徒工班。

刚从学校毕业的我,活泼好动,朝气蓬勃,除了课本知识外,第一次接触工作头脑简单得像张白纸。进到车间,看到整齐的泥凳、套缸、泥料,以及工人师傅们认真工作的场面,我认为,所谓的上班或工作本来就该是这样。

鲁文琴与父亲鲁玉贵(原紫砂厂党委书记)、壶艺泰斗顾景舟

刚开始,我和许多一起分配的新工人一样被安排到徒工班,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徒工班训练。一切从零开始,什么都不懂,师傅教什么,就照着学什么。厂领导们深知技术苗子的起步教育至关重要,入门基本功学得不到位,以后想改也难,于是安排壶艺精湛的吕尧臣师傅到徒工班执教;而熟谙书法、精通鉴赏、壶艺造诣高超的顾景舟辅导也经常来督导大家,还有小师傅江建翔辅助吕师傅传授壶艺。现在回想起来,统一的泥凳、工具,统一规定的基本功动作,统一的练习工序,虽然我对师傅所教的技术并不能一下子领悟,但是每个步骤我都按照师傅规定的要求去做。早上一上班,我会先把地面、凳子打扫和擦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打片子,打泥条,搭子声此起彼伏。打泥条的要求是:泥条的宽和长要在规定范围内,厚度标准三毫米,厚薄要均匀。那时候,师傅们只要一听到你的搭子声就知道你火候到了什么程度。一天下来,每个人的泥凳上都是几十根泥条,泥片摞在一起,远远看去,平整度马上就见分晓了。如果打得厚薄不均,几十根泥条叠在一起肯定就不会平齐了。我作为徒工班的班干部,每天下班都要统计每位同学的泥条数量。就这样,追求质量和速度、动作到位就成了徒工班训练的主要目标,也为以后的技艺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徒工班当学徒时,师傅耐心细致的授艺情景让人记忆犹新。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那些有一定难度的工艺步骤,不承想,有一次,我在掺滋泥时,由于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工序,觉得也没什么技术性,所以显得有些随意。顾景舟辅导看到后就慢慢走到泥凳边,接过我的滋泥棒,一步一步教我掺滋泥,那种平静和一丝不苟,让我好像领悟到了什么。要知道,他可是壶艺超群的辅导啊!他的行动无声地告诉我,一方面学习壶艺要细腻、严谨;另一方面,在制壶过程中,每个基本功都是同等重要的。后来,我深深明白,只有每一步工艺精确,才能使整件作品的工艺达到完美。印象最深的是,顾景舟辅导教我们制作由他亲自创新的作品《上新桥壶》。由于我们学习认真,使得《上新桥壶》的产品质量得以过关,我们做的样品赢得了顾客的认可,在为厂里争取到了订单的同时,也激发了我们钻研技术的积极性。作为纪念,我现在还保留着顾景舟辅导当年原版的《上新桥壶》的模型。

三年后,徒工期满,我开始正式从事生产工作。厂里的验坯制度很严格,有专职的师傅根据厂里的要求和规定进行验坯。眼看着别人一板盘一板盘不合格的壶被送到原料车间碾碎重新炼泥,一天或几天的活都白干了,我暗自庆幸自己在徒工班学习时的认真和基本功扎实。由于吕尧臣师傅没有回研究所,所以我们班同学很幸运地跟他学了五年。

1985年,我作为技术骨干考入紫砂工艺厂研究所,跟随美术大师谢曼伦专门从事紫砂壶的设计制作。谢师傅壶艺精湛,严谨全面,尤擅长“花货”,使我受益匪浅。被厂里定为技术骨干,我的信心更足了,学习更认真刻苦,技艺也逐渐纯熟。在师傅的教育和自己的努力下,我创作的第一件作品《文琴壶》得到了客户的青睐,为厂里赢得了订单,这为我以后的创作增添了更多的信心。随着工龄的增加,技艺的日趋成熟,我创作了《园竹壶》《猴缘壶》《得趣壶》《凝香壶》等作品,使自己的制壶生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随着实践经验的逐步丰富、老练,要想在壶艺上有所突破,就迫切需要在理论上有所提高,厂领导们也深知这一点,所以,我于1992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造型系进行理论学习。美院对我们进行了陶瓷发展史、陶瓷工艺理论、素描、书法、色彩等工美理论的教学。美院还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造型理论的教学。工作实践和正规的理论培养,不仅拓展了我的美学视野,而且大大提高了我的设计能力。在美院进修期间,我与美院的李正安教授合作创作的《巧合壶》融入了一种新的构思——口盖是旋转进去的样式,为紫砂壶的设计开了先河。同年,我参加了全国陶瓷设计大赛,获得了业内人士的好评。回单位后,理论联系实际,我陆续设计了《高竹壶》《得乐壶》《丰泽壶》《花蕾提梁壶》等作品,深受用户喜爱,其中《高竹壶》作为教学资料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收藏。

鲁文琴在指导学员全手工制壶

鲁文琴与师傅吕尧臣

鲁文琴与师傅谢曼伦(1987年)

紫砂壶艺成了我的事业,师兄弟师姐妹经常相聚。只要师傅——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和谢曼伦有活动,我们师兄弟师姐妹都会参加,大家互相交流学习,遇到问题还会继续潜心向师傅请教。

热爱紫砂壶艺并致力于紫砂艺术的推广,使我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常应邀或推广出展。我在广西、北京、天津、上海、山东等地,与许多著名书画家合作,汲取书法绘画艺术的精华,洞悉现代陶艺的脉络,厚积薄发,壶艺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得到了更多紫砂壶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关注。我于2001年被中国宜兴陶雅紫砂艺术文化有限公司聘为高级工艺美术师,2007年被宜兴润陶苑装砂工艺厂聘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2007年至今,我被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宜兴紫砂艺术培训中心聘为全手工制壶培训指导老师,在培训基地耐心细致地讲解和示范。学员中,有的是新手,有的是做了很多年壶的老手,当他们看到宜兴紫砂工艺厂纯正、传统的制壶手法时,都被深深吸引了,学习热情非常高。在紫砂工艺的推广普及、提高、纠偏和培养制壶新人方面,我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我在2007年为紫砂村培训了200多人,2010年为三洞村培训了70多人,为参加新农村建设出了一份力。2008年、2011年、2012年,我陆续向江苏博爱助残基金会等慈善事业机构捐赠紫砂壶。

我设计制作的《一柱壶》《八竹壶》《龙蛋壶》等作品在台湾《茶与壶》和《壶中天地》等杂志上刊登;《丰泽壶》《超然自得壶》《钟灵毓秀对壶》等作品多次获奖,我的创作底蕴逐步丰厚,制作日臻精良。后期陆续设计的新作有:《古居壶》《清风壶》《凝香壶》《妍姿壶》《道乐壶》《小家碧玉壶》《双龙壶》等。2004年,《一柱壶》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2008年,《三脚如意杯龙壶》获中国收藏家协会金奖;2009年,《流畅壶》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设计金奖,《古居壶》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设计金奖等。

艺无止境,在紫砂壶艺的创作道路上,传承和不断创新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鲁文琴父亲鲁玉贵(左一)

在紫砂厂老大门与宜兴紫砂
工艺厂工会主席王周合影

1987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301工作室师姐妹

鲁文琴在成校授课

鲁文琴与父母、姐妹

鲁文琴在紫砂村授课

宜兴东坡文化紫砂大师作品展颁奖仪式全体人员合影